社工加志愿者联动模式原理(社工的创新志愿者管理)
社工加志愿者联动模式原理(社工的创新志愿者管理)二通过这种活动主动权的转移,来使组长有一定的权限威信来组织自己的小组。一“赋权”促进引领在小组中,对组长进行赋权:1.组长有组织本小组成员以社区志愿者的名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可以使用志愿者的服装、帽子、袖章等服饰。2.组长可以自主设计活动,由自己小组负责具体实施,也可以联合其他小组或者志愿者参与活动实施。3.组长可以扩展小组的规模。4.同等条件下,组长优先参加各种评优评先。
在社区自治化不成熟、自治组织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力量来促进和提升居民的自治意识,无疑不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党建工作不断创新,为了更好的联系党和群众,党群服务中心在各个社区中应运而生。
随之,志愿者在社区服务中成了党群服务中心的一股不可缺少的力量。但在社区的发展过程中,如何能够更好的发挥志愿者、志愿队伍、志愿服务组织的力量呢?志愿者的管理模式一直是我们探索的问题。
党群服务中心的志愿者管理中,往往是先进行志愿者的招募,然后再根据志愿者能够提供的服务类型进行分组,设立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
就比如我们把中心招募的所有热爱环保公益的志愿者联合在一起,组成环保志愿服务队;把负责早期教育的志愿者们联合起来组成亲子教育志愿服务队等。这样的志愿者服务队,在开展活动和组织管理中有一定的被动性。
在新农村社区党群志愿者管理的两年多的实践中,笔者在探索中创新、总结出了在招募和组建志愿者队伍方面的一种志愿者的管理方法。就是“1 5志愿者服务队招募模式”。
所谓“1 5志愿者服务队招募模式”,是指1个组长 5个队员为一个志愿者服务队的雏形,5名成员由组长进行募集。这种“类似自发”的志愿者小组,在主动性上有很大的优势。
当然,组长和所有成员都必须符合中心志愿者招募的要件,全部成员档案由中心负责管理,遵从中心管理制度,“主动”和“自由”也不是无限制的。在整个过程中,组长有权力也有义务。
一
“赋权”促进引领
在小组中,对组长进行赋权:
1.组长有组织本小组成员以社区志愿者的名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可以使用志愿者的服装、帽子、袖章等服饰。
2.组长可以自主设计活动,由自己小组负责具体实施,也可以联合其他小组或者志愿者参与活动实施。
3.组长可以扩展小组的规模。
4.同等条件下,组长优先参加各种评优评先。
通过这种活动主动权的转移,来使组长有一定的权限威信来组织自己的小组。
二
“增能”提升质量
小组长在自身会有一定的号召力,但在志愿服务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法律不一定完全懂得,在参与活动前的各个时期的培训要更为严格和精准化。比如志愿服务的相关法律培训、参与活动的技巧培训、组织小组成员的方法等。
三
接受“监管”,规范服务内容
组长和小组的义务也涵盖了从设计活动到活动实施的监督。
主要有:1.组织成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言行要符合中心对志愿者的要求。
2.设计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要符合中心的规定。
3.小组的所有志愿服务活动必须向中心报备,由工作人员参与。
4.按照要求填写活动计划表、参与志愿者名单,志愿服务时长等信息。
四
“晋级”模式,打造志愿队伍
在这种模式下,应该设置组长晋级,可以根据所在社区的居民人数、中心接待居民的活跃人数等制定晋级制度。比如组长→队长→团长,成员达人数在5-10人的为一个小组,成员人数在10到20人的为一个小分队,成员人数在20-30人的为一个团体等。
五
“孵化”组织,参与社区治理
组长在筛选或者“招募”自己小组成员时,有一定的优势,首先会筛选和自己志趣相投的,同时也是自己相对社会工作者来说比较熟悉的居民作为自己小组的成员;然后,组长在成员当中会存在一定的威信和号召力。
这样一来,在党群的志愿者体系中就形成了比较有效的志愿者小组,这样的小组很自然地就成了一支志愿服务队。
无论是小组、小分队还是团体,都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孵化评估、成立独立运营的志愿者队伍,乃至志愿者组织,为社区治理贡献力量。
也并不是所有愿意做志愿者的居民,都要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对于只是想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做志愿服务的居民,还是按照常规的志愿者招募和管理进行,但这种形式公开宣传,对于有意愿的志愿者进行协助和指导。让这种模式更精准的帮助志愿者成长,实现志愿组织的孵化,培养自治意识和能力。
志愿管理是个大课题,我们都应该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创新思路,开拓新格局,为提升服务高度和质量不懈努力。
作者:贺贝贝
单位:郑州市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