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和读音都有分歧的汉字(汉字肛音义考略)
形体和读音都有分歧的汉字(汉字肛音义考略)广韵唐之后,“肛”被韵书和字书吸收。如:《集韵》:肛,肛门。《六书故》:肛,大肠端,肛门也。但是宋代官方修订的《广韵》,不知何故,却将肛门这个常见义项排除在肛字释义里。当然,《广韵》是韵书,并非字书,并非专为收集字义而作,但如此常见的义项,似乎不应该漏掉。《广韵》:肛,从属于江部江小韵。释义是:胮肛,胀大。江韵,古双切。肛字注又音许江切。图注八十一难经在唐代司马贞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做的集解《集解赞述》里引用了上面《八十一难经》里提到的第二段文字,并说:肛,釭也。言此处似车釭,故曰肛门,即广肠之门。这是文献中最早明确将肛释为肛门的最早记录。司马贞对“肛”的释义采取了以声训探究语源的方法。釭,是古代车轮上毂内的铁圈,中间可以插入车轴,主要是为了耐磨,类似今天的轴承。因为肛或釭都从工声,从工的字有孔穴义。成语有空穴来风,其实是孔穴来风才对。肛门也就是孔,只不过是用排泄的孔而已。
屎、尿、屁这些字眼向来不登大雅之堂,在古代文献中少见其踪影,如果实在无法避免,非要用不可,常常会换个写法,称之为通假,比如屎会写作矢。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说“廉颇一饭三遗矢”,不是老将军丢了箭,而是说他拉了三泡屎。原谅我的不雅,但直译就是这样。但人总要排泄,即使换个写法或者说法,总归是事实。接下来咱们就来说说这个“肛”字。
俗话说,“十男九痔”,得了痔疮肛门难受。再有就是便秘。有人说,便秘应该是便闭才对。拉屎有啥神秘的。秘有神秘义。有了秘密,可不要藏起来,所谓秘而不宣,秘不示人,这有了封闭义,所以便秘并没有错。总之,这两种病肛门遭受的痛苦,没有得过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说到“肛”,先说“江”。江,形声字,从水,工声。论说应该读工的音,即gong,怎么读成了jiang呢?这就牵涉到古今语音演变的问题。我们知道工是见母字,声母为g。江是见母开口二等平声江韵字,声母本也是见母,应该读g。比如:粤语中江,就读gong。原来中古二等韵中有个r介音。这个介音和见母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即:gr→gj→gi→ji→j,也就是从卷舌到舌面半元音再到舌面音,最后由于腭化作用变成现代的声母j。这就要是江读jiang音的来历,换句话说,在粤语中“江”的介音脱落了,而普通话“江”的介音则一路演变成了今天的模样。明白了这个音理,我们再来看“肛”字的音义演变问题。
肛,说文解字无,玉篇无。但无疑是个从月,工声的形声字。但从月不合理,因为肛门和月亮没有意义上的联系。这里的月实际是肉旁的讹变。汉字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腿,胸,脖,胃,胖……”,这是因为隶变造成的汉字偏旁的讹变混同。在《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里有非常相似的两段文字,第一段是: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太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广肠者直肠也,一名肛门。第二段文字改“广肠”为“肛门”,其后加“重十二两”四字。这是祖国传统医学对肠道做出的解剖学说明。《八十一难经》大概是战国时的著作,托名秦越人,及神医扁鹊所作。根据上面的文字,我们知道:肛,本义是肠道之名,学者认为是乙状结肠和直肠的合称,也就是说肛,本义并不指肛门。
图注八十一难经
在唐代司马贞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做的集解《集解赞述》里引用了上面《八十一难经》里提到的第二段文字,并说:肛,釭也。言此处似车釭,故曰肛门,即广肠之门。这是文献中最早明确将肛释为肛门的最早记录。
司马贞对“肛”的释义采取了以声训探究语源的方法。釭,是古代车轮上毂内的铁圈,中间可以插入车轴,主要是为了耐磨,类似今天的轴承。因为肛或釭都从工声,从工的字有孔穴义。成语有空穴来风,其实是孔穴来风才对。肛门也就是孔,只不过是用排泄的孔而已。
唐之后,“肛”被韵书和字书吸收。如:《集韵》:肛,肛门。《六书故》:肛,大肠端,肛门也。但是宋代官方修订的《广韵》,不知何故,却将肛门这个常见义项排除在肛字释义里。当然,《广韵》是韵书,并非字书,并非专为收集字义而作,但如此常见的义项,似乎不应该漏掉。《广韵》:肛,从属于江部江小韵。释义是:胮肛,胀大。江韵,古双切。肛字注又音许江切。
广韵
胮肛,结合《广韵》胮字条的注释,应为一个连绵词,表示肿胀的意思。那么古双切,应读gang,但不表肛门义。或许,这个义项是编辑韵书的人故意漏掉的,因为诗文皆为高雅之作,肛字根本用不到,出于避粗俗,给故意省略了吧。还有一个又音许江切,应读xiang。没有释义。
在《广韵》之后,编撰了另一部规模更大的韵书《集韵》。而编撰《集韵》的同时,在此基础上,还编撰了字书《类篇》。在《类篇》中,“肛”标注有三个反切。1.胡公切,肛门,肠端。今音hong。2.古双切,《埤仓》肠胀也。今音gang。3.虚江切,《博雅》(按:即《广雅》)肿也,今音xiang。《集韵》对“肛”字条的注音与《类篇》相同,只是释义中改动了一字,即将“肠胀也”为“腹胀也”。
类篇
综上,在《广韵》系的韵书里,肛作肛门义讲时,读作hong,表示腹(肠)胀义时,读gang。又读xiang 算是一个异读,与读gang时意义近同,表示肿胀义。
至此,我们得出“肛”字的音义演变情况是这样的。肛,有两读,一读gang,作为口语音是肛门的意义,可能出于避讳的原因,这个读音长时间未被字书韵书收录。直到明代的《正字通》才标注为居康切,算是为这个口语读音正了名。另一个读hong,表示肚腹肿胀义,在文献中被记录下来。但罕见使用。
我很疑心,它是表示肛肠肿胀类疾病的通假字,在我的家乡口语中,在表示某个东西成熟过度,比如柿子,烹饪等,会用一个hong来表示,不知道这两者是否有关系。肛,原本指的是广肠,后转指广肠末端的肛门,肛门以部分代整体,也指广肠。后因为表义精密准确的要求,肛,与广肠义分化,专指肛门。
最后,顺便提一下,《广韵》在对“肛”释义时,提到“胮胀”这个连绵词,我认为这个“胮胀”就是“膨胀”的异写形式,因为胮膨二字同音。而肛胀二字一个舌音一个牙音,上古也应该存在通转相谐的现象,兹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