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弯弯流入海 路弯弯到校园(大河流过大树繁茂)
河弯弯流入海 路弯弯到校园(大河流过大树繁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行走温州,言谈温商只应是一个侧面,视野放大时间拉长,此地深厚的人文底蕴当为解读温州的密钥。黄河岸,瓯江畔,大河流过悠悠岁月,人文滋发无问南北。2020年12月12日,在圆满完成所有在温的“体悟实训”后,50位年轻干部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兑现“带着答卷回东营”的承诺,那些曾经行走在温州的人们仍然在不断思考着温州的故事、反观着故乡的发展。“大河流过”无问南北——审视人文的力量
那条宏肆的、丰沛的浩浩汤汤,是亘古与现代的流淌;
那片参天的、连绵的郁郁葱葱,是生命与生机的宣言。
——题记
一个丰富得令人咋舌的温州!
2020年12月12日,在圆满完成所有在温的“体悟实训”后,50位年轻干部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兑现“带着答卷回东营”的承诺,那些曾经行走在温州的人们仍然在不断思考着温州的故事、反观着故乡的发展。
“大河流过”无问南北——
审视人文的力量
黄河岸,瓯江畔,大河流过悠悠岁月,人文滋发无问南北。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行走温州,言谈温商只应是一个侧面,视野放大时间拉长,此地深厚的人文底蕴当为解读温州的密钥。
行思之四:困境的胜出
“你们来学我们,我们都羡慕你们咯!”2020年12月9日上午,文成县西坑畲族镇让川村的一位村民一边摘着一小箩筐用来舒筋活血的山中草药一边与记者聊天,“我们这里都是大山,你们那里都是平原。”
“七山二水一分田”,温州境内山峦叠嶂,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200余座,这里河网纵横,瓯江、飞云江、鳌江等自西向东流入大海,瓯江口是我国列长江口、黄河口、珠江口、钱塘江口之后的一大主要河口。抬头见山、低头见水,“山水温州”,是谓也。
温州,古称“瓯”,有人说这是因为温州人会制“瓯”,有人说这里的地形像“瓯”。在交通极其落后的古代,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生产力无法惠及“瓯”中之民,但这里冷热均匀、气候温和,农作物一年三熟,海产品也丰富,古代当也算是“世外桃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个“瓯”口有缺,海盗、倭寇、外敌曾频顾温州,解放战争之后,这里又沦为“前线”“火线”,故而所获国家投资少,成为发展的“短线”。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山中无路,还有水路;水路条条,誓做“弄潮”!
“东南一隅”的“弃儿”没有放弃自己。《只因我是温州人》的作者吴明华认为:“这个‘瓯’字给温州人造成某种困境的同时,却也使得温州人形成与别处不同的群体个性,让温州人在中华民族中独树一帜。比如共同在这个‘瓯’中生活,温州人容易抱成团,同舟共济,非常团结;这个‘瓯’又是开口的,开向浩瀚的大海,故温州人的心胸开阔、目光远大,很早便向海外发展。”
把“困境”变成“胜境”,越是困难反而越激发了斗志与潜能,成为绝地胜出的那一个。从“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新创业”的精神特质总结可以佐证,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温商群体可以佐证,从“中国第一座民间筹资建造飞机场”“中国最早的市场经济试点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等一个个让世人为之侧目的“中国第一”可以佐证,把地理困境变成文旅财富的例子可以佐证,不断抓住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机遇以及数字经济、生命医药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的例子可以佐证,从低谷期一路自我加压崛起终在2019年重返“全国城市经济前30强”的例子也可以佐证。
建立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体系,是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点题、亲自破题的一篇大文章。温州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推动一批“三位一体”改革成果落地开花。
“温州更加善于利用资源和整合资源,真正将关键要素集中在一个平台上,干一件事成一件事,久而久之,发展动力更为强劲,成果优势更加明显。”省农广校东营分校办公室副主任吴晗认为:“在研究温州‘三位一体’做法的过程中我发现,温州各地大胆创新,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但是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不管是哪种模式,各方资源能够实现有效整合和利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来温州,更多的是学习温州发展的理念。在资源整合、改革创新等方面,咱们东营还有很大的空间。”
转念行动,柳暗花明。如果把“困境”理解成一种“人无我有”的资源或者机会的话,从这个角度上说,或许我们可以判断,只要能正视困境,处在困境之中的那一方胜出的概率、创造新风口的可能更大。
“黄河入海处,必有大文章”。
黄河边的东营儿女经历过“蛮荒斥卤”的垦荒移民,经历了《共产党宣言》保护等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经历了“青天一顶、盐碱一片”的石油会战。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唱响“归来”的序章——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明显提升,重大项目支撑带动作用持续增强,新产业新动能正在积蓄发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全面实施,东营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对发展中还存在的新旧动能转换任务依然艰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困难,学习温州“困境变胜境”,我市也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抢抓发展机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突破困境中突破瓶颈、补强短板,成为“困境”领域里的领跑者。
行思之五:人文化人,人文润城
“小河有水大河满”,是温州百强企业森马集团的经营哲学。集团展厅墙上如是写到—— “‘小河’指的是包括员工、合作伙伴等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大河’,指的是森马事业平台。森马相信,给员工创造成长空间与事业发展平台,给合作伙伴创造商业价值,共享事业进步,让‘小河’先得到发展,森马事业这条‘大河’才能汹涌澎湃,奔流不息。只有合作共赢,事业才会久远。”
这与学员们反复提及温州永嘉学派“义利并举”一脉相承。永嘉学派是培育、繁盛和流衍于温州的学术思想流派,与同时代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而立,主要代表人物为薛季宣、陈傅良和叶适等。永嘉学派主张“义利并举”,其思想根植于古代温州先人的生存状态、社会环境和民生需要的一种心理观念和文化积淀,是一种强调直面现实、尊重规律和有所作为的文化传统,是现当代温州创业创新精神的源头之一。据温州当地相关研究,“义利并举”的核心要义主要包括“道器不离”的务实作风、“以利和义”的事功精神以及“宽民之政”的治国理念。新时代丰富“义利并举”的文化内涵,温州市倡导要提升温商思想站位,努力做好“义行天下”的文章;抢抓发展机遇,谋求新时代更多发展红利;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两个健康”发展。
人文化人,人文润城。
一个多月的时间,无论是漫步城市书房还是古街小巷,无论是了解非遗活态传承分布还是听当地人诉说温瑞塘河的前世今生,温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种类繁多的文化载体让人感受到这里商业氛围浓厚之外的“慢节奏”。这里是古代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温州市推出了“瓯江山水诗路”一系列文化资源挖掘,这里还是南戏故里,还出现了孙诒让、夏鼎、夏承焘、苏步青等一批知名学人。在刚刚过去的2020中国(温州)文化和旅游IP创新发展大会上,温州市推介了“奇秀雁荡名山之旅”等瓯江山水诗十大线路,演绎了塘河夜画、侨家乐、青灯等夜游、民宿、文创等有代表性的温州文化和旅游IP。
“我是温州人,走归眙眙!”
“走归眙眙”,是温州方言“回家看看”的意思。“同说温州话,共饮瓯江水”。温州人操着一口全中国最难懂的方言,从瓯江之滨出发,闯荡天下。2003年10月11日,“世界温州人大会”一声召唤,数以千计的海内外游子从四面八方赶来。从此,每一届“世界温州人大会”的召开都成了盛大的节日。
“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明天就出发。”在临回东营的前一天,市纪委监委办公室主任宋中海在结业仪式上发言中的这句话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大家争相在群里重复着这句话。市委党校组织处处长郝江涛说:“这句话道出了大家对故土的思念,从中也读出了大河儿女的人文认同。”
水,万物之本源也。城市的魅力大都与灵动的河流相得益彰,每一条河都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发祥地。近年来,我市正在着力构建以黄河文化为核心,湿地文化、石油文化、孙子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等多元文化于一体的文化体系,通过每年的读书节、吕剧振兴、“发现最美东营人”、体育赛事以及围绕“黄河入海 我们回家”所进行的文化推介“组合拳”等,涵养了城市底蕴,让“黄河故事”“东营故事”彰显出城市特色与魅力。
“大树繁茂”生生不止——
寻求高质量的发展
124年,300年,500年,1300年;榕树、樟树、檵木、银杏……每次在温州遇到参天的古树,学员们总会驻足仰望。据温州市2017年的统计数据,全市共有古树名木18575株。其中,榕树是温州的市树。温州的发展,犹如榕树一样,枝繁叶茂,蓬勃向上,在不争论中发展,在不折腾中进步。据统计,温州仅百年以上的榕树就有上千棵,而温州对所有古树名木的保护也颇下了一番功夫。北方的寒冬时节,在南方这座依然郁郁葱葱的城市里,一些现象的解读不禁让人联想到大树、森林。结合大家在经济领域的所想,记者形容温州某些经济现象为“大树经济”。
行思之六:高质量发展指向“健康”
曾经,温州人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开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模式;如今,在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的征程上,再次担负起先行先试的历史使命。
“两个健康”,即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2018年,温州获批创建全国首个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并将之作为“全局性、龙头性、牵引性”工作来抓,集聚全市之力,大胆探索开路。如今,活跃在温州市的200多万个市场主体迸发出勃勃生机。
2020年12月4日,记者只身前往温州市乐清市柳市镇调查采访。走在镇域道路上,所见企业、个体皆与电气产业发展相关。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百强镇第13名、浙江省第1名的柳市镇是温台地区唯一的千亿级电气产业集群核心集聚区域,拥有“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断路器产业基地”“中国防爆电器产业基地”“中国低压电器出口基地”等多张电气产业国字号金名片。其中,主导产品低压电气占全国市场份额达20%。
“一个是‘八大王’,一个是‘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这两个是柳市镇电气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在中国电气之都智能电气创新发展中心的展厅里,中心主任杨旭明介绍,在柳市的低压电器产业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的同时,产业低端、无序发展也成为痼疾。上世纪90年代初期,柳市电器深陷质量危机。国家有关部门联合省、市、县各部门组成工作组,在柳市蹲点集中清理,数千家低压电器厂一夜之间几乎销声匿迹。痛定思痛,不服输的柳市人开始走上了“质量强镇、名牌兴业”的道路,加之科技创新不断发力,产业链不断丰富与完善,柳市电气产业不断优化升级。
在柳市镇隔壁的北白象镇,发迹于柳市的正泰集团已发展成为行业翘楚。通过讲解人员介绍记者了解到,认定“存钱不如存技术”的正泰集团尤其注重企业科技创新,各产业参与制定和修订行业标准240多项,获国内外各种认证2000多项,累计获得专利授权4000余项。仅在温州,正泰建成了投资近2.4亿元的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为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之一,实现了全制程自动化生产和设计、生产、销售的全价值链数字化,并成功入选2019年“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近年来,正泰积极推进“一云两网”(正泰云,正泰能源物联网,正泰工业物联网)工程,布局智能电气、绿色能源、智能楼宇与智能家居、工控与自动化四大产业板块,形成了集“发电、储电、输电、变电、配电、售电、用电”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优势。
民营经济本身所具有的灵活与韧性产生了更新与自我进化能力,不断使肌体产生“健康细胞”。如今,像正泰集团这样开始选择健康发展的企业不胜枚举。日前,“2020温州市综合百强企业”榜单揭晓,百家企业年度销售额(营业收入)逾2850亿元,实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身处温州,记者常思的问题是:一个个体到底能迸发多大的能量?比如温商群体这一个样本。温州人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勇于闯荡,善捕商机。像榕树开枝散叶一样,他们走南闯北,把生意做到了世界各地,在温州本土之外又造了一个“中国温州”和“世界温州”。时至今日,温商群体依旧书写着创业创新史,在“一带一路”上展现着新的风采——也许,正是因为个体的健康基因让个体本身迸发无穷无尽的能量!
而与此同时,外部环境的优化正在为内生健康提供阳光雨露。
“目前为止,温州市本级共成立了转型升级产业基金、科技创新创业扶持基金、上市企业纾困基金和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股权投资基金等四只基金。”垦利区财金集团董事长宁涛将政府产业基金运作作为支持产业转型、创业创新的课题深入研究:“温州市之所以要大力投入产业基金,是想改变对产业的扶持方式,正确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找准政府与市场、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的结合点,引入竞争性机制进行分配扶持,实现财政资金由分配变竞争、事后变事前、直接变间接、无偿变有偿、低效变高效的五个转变,以此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和分配效率。我市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产业基金是细工慢活,一定要有持续性,也可以学习温州基金采取的分类设置,更有针对性一些。”
河口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张凌表示:“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家说了才算。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自觉改进工作作风,大力弘扬‘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的‘店小二’精神,做到无事不插手、有事不撒手、好事不伸手、难事不放手,让企业家心无旁骛、底气十足地闯荡市场。”
研究温州“两个健康”课题的课题小组总结,最高礼遇对待企业家、最强力度培养企业家、最大限度保障企业家等“三大探索”形成了温州对民营企业家“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的良好氛围;“降本减负”、“理旧账破难点”、“涉企柔性执法”、“预警 修复”融资等“四大机制”使温州民营企业“心无旁骛,行稳致远”。不管是从民营企业占比,还是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的特点来看,温州和东营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民营企业是东营发展的基础所在、潜力所在,民营企业家是东营经济的宝贵财富、珍贵资源。课题组因此建议我市要立足民力、依靠民资、发展民营、注重民富、实现民享,敢闯敢试,能拼能争,切实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行思之七:高质量发展指向“生态”
“生态”,是认识新温州的关键字眼。一片森林就是一个生态,每种生物可能形态各异,但却不可或缺。“大树经济”也是这样,生态化下的经济发展不再追求高度同质化,而是在生态圈里通过有效链接循环、共建共享达到共生存、好发展的目的。
在温州,企业善于进行生态圈经营。比如,大企业为了集中精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只聚焦研发设计、品牌运营环节,生产与销售等环节都由合作伙伴完成。作为“时尚之都”,温州众多服装、鞋类企业对电子商务集群的搭建重视有加,线上线下协同业务、线上专属品牌、跨境电商、时尚内容运营等方式运作得十分成熟。
温州下辖的4区、5县和代管的3个县级市也已经形成了主导产业错位发展的“大森林”。比如乐清市传统产业为电气,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智能测量仪表、电子应用设备、物联网感应及节电设备;洞头区农业主打特色农业海水养殖,制造业有食品药品机械、制笔,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眼视光、激光与光电、新能源电池以及科技金融;瓯海区传统产业为商务休闲服、眼镜、锁具,新兴产业为精准医疗;鹿城区传统产业为鞋革,新兴产业为创意设计、新兴软件及服务,等等。
在温州,创新创业的生态值得学习。最显著的特点是,通过政府创造机会,这里正成为“塔尖重器”的聚集地!近年来,温州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和瓯江实验室(简称“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渐次成形。
研究温州创新发展的课题小组认为:科技创新是温州自认的“华山一条路”,他们借势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块科技金招牌,打造“高能级平台、高技术企业、高层次人才”三个发展“新跳板”,推动温州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步履越发坚定、步伐越发强劲。
尤其是高能级平台方面,温州自有科研资源较少,因此千方百计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对接,引育共建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40多个,组建重点实验室74家。比如,全球眼视光健康产业年产值1万亿元,在整个健康行业中排第三位,温州选准经济潜力巨大的细分领域——眼视光出手,基于本土优势进行资源整合,投资20亿元建设“中国眼谷”。开园两个月来,已经吸引包括世界五百强企业在内的65家眼健康企业落户,该园区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眼健康领域唯一一个全产业链科创园区。
瞄准一个产业领域、选择一个细分行业、搭建一个专业园、引进一批孵化企业、培育一批骨干企业、集聚一批专业人才、形成一个新兴产业雏形,这是温州新兴产业培育“七步法”。除了“中国眼谷”,温州对生命健康产业的谋篇布局有了气候。国科大温州研究院,生命健康和医用智能装备科技等基础研究领域团队林立,是校地合作的典范;生命健康小镇重点发展精准医疗、体外检测、医疗器械、新药研发、医疗康养等六大产业,小镇不断吸引重大产业项目落地。
再如,作为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的固定举办城市,温州不止步于召开峰会,而是在峰会之后开创了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三界融合”的创新路径,实施“十百千”工程加速推动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园、孵化器和创业基金落地,全力以赴做好“后峰会文章”,不断放大“溢出效应”,让“学术交流——科技孵化——产业发展”的创新链凌空飞舞。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管理中心综合管理处副处长董洪芳思考:“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逐步加大‘双招双引’工作力度。建议下一步对东营当前产学研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性评估,对未来趋势进行前瞻性预判,制定出台招校引院总体指导意见,实现顶层设计引领、明确共建需求和定位、优化完善共建政策。”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许宏图说:“前几天我市刚召开了‘四项重点工作’和‘九个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度重点任务论证会,根据李宽端书记对‘双招双引’的要求,借助温州经验,我市当坚持建标准、设门槛,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引,实施一批高质量、有竞争力的重大项目。同时,发挥开发区、园区主战场主阵地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以专业力量、全新模式,以‘旧地’招‘新商’,提升招商引资质量,推动产业转型、动能转换。”
千里之行无限风光——
照见未来的区域发展之路
“夏天夏天悄悄过去,带走小秘密……”
祖籍安徽的司机师傅在温州扎根了15年,车里放着一首首经典老歌。
“温州是座需要努力工作的城市啊。”来自湖北的理发师阿东在温州经历了迷茫期,已经在美发行业里摸爬滚打5年的他准备近期去深造。
“加我微信,可以打折的。”深山里的洪巧芬向参观者兜售着自家做的老陈皮、麦芽糖等小吃,试吃过后的人们频频点头,一会儿,黝黑健美的店主便收获了一众“粉丝”。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勤学苦练,努力登攀。”这是鹿城区七都街道樟里村的金姓人家贴于门口的“金氏家训”;“勤勤恳恳做事 清清白白做人”,徐氏选择这样为人处事。
“不多,我们是夫妻店,一年收入10万元左右。”琳琅满目的电气配件小店里几乎没有可以落脚的地方。经营小店30多年的张大姐从来没有想过离开自己的故乡与小店。
“听中央的,看欧美的,干自己的。”一家电气企业里的中层透露着当地企业的“制胜法则”。
……
“温州好,别是一乾坤。宜雨宜晴天较远,不寒不燠气恒温。风色异朝昏。”清代诗人、山东济宁名士孙扩图离开温州时,在瓯江船上写下了《温州好·调寄忆江南》。就是在这个“宜雨宜晴”“不寒不燠”的城市,古老与现代交织着,慢与快各得其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在这里找到自己最适合的生存方式——是的,包容!温州的包容成其丰富、成其生机、成其伟大。这份包容,源自“市场”与“民本”,源自加引号与不加引号的大河、大树!
同样要看到,每座城市的发展也都走过一些弯路,需要不断总结不断超越。照见未来发展之路,身处区域中的城市何为?
财经作家黄汉城在《谁是中国城市领跑者》中写道:“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长三角正在变成一个‘省’,珠三角正在变成一个‘市’。中国量大顶级城市群同时发生巨变。”“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刚刚迈入下半场。我们的城市还会继续膨胀,变得越来越大。”作者还研究了温州的土地问题,并评价说,“当你觉得温州人已经从大国叙事的主视角中消失的时候,他们又凭借‘只有温州人想不到,没有温州人干不到’的精神,重新杀回了主战场……”
经济学家王德培在《中国经济2021》里指出:“如果说城市经济上半场是由政府主导的大拆大建式的空间拓展道路,那么城市经济下半场将逐步转向功能迭代,让市场力量起决定性作用。从钢筋水泥高楼大厦到互联网赋能,经济引擎正由城市化切换为网格化。后城市化已经来临,未来还将从产业互联网向万物互联进阶。”
高一些,远一些,风光无限。
2020年12月17日,中国共产党东营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东营市委关于制定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简称《建议》)。《建议》高瞻远瞩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市将积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具有东营特色和持续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互融互促的发展路子,聚力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作出示范,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中走在前列,奋力开创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是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建成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在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更加彰显。
照见未来,城市何为?实干出真知。这样的布局,这样的伟业,无疑需要所有东营人为之持续努力和不懈奋斗。大罗山脚下,40天的“体悟实训”的确是一个值得好好行思的时机。市委党员教育中心副主任、带班班长李圣田表示:“经过这样难得的学习实践,温州对于我市来说,已经变得越来越熟悉,各位学员的‘答案’也越来越明晰,下一步关键看落实。让我们把所思所想应用到践行东营‘1 499’工作体系中,勇于做‘抓落实的实干者’,以实干的品质、实干的本领、实干的作风、实干的精神,争当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的排头兵。”
……
舒啸者,大河也回其声;久行者,大树也荫其凉。
听,大河在歌唱,大树在生长。
(记者 刘冬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