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老城区旧改:旧改来袭 拆迁预期降 在苏州老新村还要不要买
苏州老城区旧改:旧改来袭 拆迁预期降 在苏州老新村还要不要买这样的场景,绝不可能在如今的商品房里出现。玲珑湾里不可能有蛋饼摊,更加不会有澡堂。老新村是苏州文化的一部分,现在大大小小美食公众号的探店,就是最好的佐证。动辄店龄20年以上的老店,卧虎藏龙。为什么方便?因为老新村是一个小社会。出门就是公交(现在是地铁),新村内部有面店、超市、澡堂,菜场,营业厅……老新村的构造就是旧时代的村,除了没有农田外,五脏俱全。那个年代,还没有外卖,买菜一定要去菜场,冬天一定要去澡堂,早上起来一定得吃热气腾腾的汤面,老新村的构造就是为苏州人的生活方式打造的,在某种程度上,是苏州人自己创造了老新村。
早上7点,起床洗漱完,拎着换下的垃圾袋,走在两边贴满小广告的楼梯上,在楼下的煎饼蛋前买个蛋饼,奔向500米外的地铁口,开始一天的生活......
听说,这是很多苏州人或者来苏工作的外地人都会经历过的场景。这样的生活方式叫“老新村式生活”。
在苏州现代住宅的历史上,老新村的地位无可替代,作为一座移民城市,生活在这里的人,有着复杂的心情,留下了无数人的青春,也留下了无数人的遗憾。
老新村对于苏州来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它和苏州人的生活方式完全绑定,以至于到现在,你还会从很多住上新房中老年人口中听到:“还是老新村方便啊。”
为什么方便?因为老新村是一个小社会。
出门就是公交(现在是地铁),新村内部有面店、超市、澡堂,菜场,营业厅……老新村的构造就是旧时代的村,除了没有农田外,五脏俱全。
那个年代,还没有外卖,买菜一定要去菜场,冬天一定要去澡堂,早上起来一定得吃热气腾腾的汤面,老新村的构造就是为苏州人的生活方式打造的,在某种程度上,是苏州人自己创造了老新村。
老新村是苏州文化的一部分,现在大大小小美食公众号的探店,就是最好的佐证。动辄店龄20年以上的老店,卧虎藏龙。
这样的场景,绝不可能在如今的商品房里出现。玲珑湾里不可能有蛋饼摊,更加不会有澡堂。
而对于来苏州工作的外地人,老新村则又是另一番体验。
老新村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第二个家。
来苏州打拼的外地人,租房时老新村通常是他们的第一选择。一是因为便宜,二是老新村的位置都很好,尤其是古城区的那些,通常都守着地铁站,商业配套也多如牛毛。
“苏州一半的外地人都住过三元“,并不是吹的。
三元、苏安、东港.....这些赫赫有名的新村,承载着苏州外来人口的变迁,它们是苏州梦的起点。
最近的一条新闻又将老新村推到台前:
还住在老新村的本地年轻人,看到这则新闻,不由得叹了一口气,和上了年纪的老苏州不同,他们要的是拆迁,不是情怀。
看着苏州周边的村落通过拆迁诞生了无数“富翁”,本地年轻人恨不得把祖传的“城里人的皇冠”狠狠得摔在地上。
老新村的结局一般有两种——拆或者改。
拆在苏州有先例,南环新村的回迁大工程,居民们都乐开了花。
然而新的政策告诉我们,大面积拆,不现实,未来还是会以改为主。
今年6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据说力度不比棚改小。
粉刷、装电梯、修绿化、规范店铺,加强管理……虽然没有拆迁来的实惠,但对于老新村来说,总是一件好事。
上半年,有个来苏州工作了5年的朋友打算买房,东拼西凑,硬是只能拿出40万不到,总价最多到150万顶天。主城范围内的新房几乎没得挑,于是他盯上了老新村,俗称老破小。
他很犹豫,因为很多人对他说,老破小不能买,买了就砸在手上;但一心想在苏州立足却没有钱的他,始终没有把老破小排除在外。
老新村,买还是不买,这是个问题。
如果是本地人,99%不会再买,准确地说不会为了自住买,这些人从小到大都住着老新村,除非是为了学区,否则再买一套的可能性不大。
而对于来苏州打拼的外地人,老新村是一条立足的捷径。
其实相比新房,老新村的价格并不便宜,因为它们的区位核心,配套也完善,就拿苏州最有名的几个老新村为例,苏安2W8 东港3W 东港二村3W7,三元2W3……
有点小贵,但是他们面积小,总价低,150万以内能够拿下一套40-60平。
对于现在无法够到新房,犹豫买不买老新村的人来说确实纠结。
对自己未来收入有提升预期的,那么不要放弃存款和三成首付的机会在一套面积小,年限长的房子上,去追逐新房,尤其在当前横盘现价的档口。
二是没有预期,或者已经到了瓶颈,那么老新村值得你去考虑,毕竟它能给你一个立足的资本,核心的区位、丰富的配套、不差的学区,同样能保证你的生活品质。有些优质老破小更有可能是你未来的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