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曹操的损失有多大(曹操兵败赤壁或藏争议)
赤壁之战曹操的损失有多大(曹操兵败赤壁或藏争议)再次,周瑜确有设宴款待蒋干,也带领蒋干参观了军营,同时明确表明自己不会投降。故而小说中群英会情节的设计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其次,虽然蒋干盗书系虚构,但历史上蒋干确实有前往周瑜处意图劝降。据《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蒋干一到周瑜处,双方就有仪式性的言语交锋,此后双方也大抵知晓了各自的意图。此外,小说中蒋干滑稽无用的形象与历史也并不相符。史载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可谓颇具辩才(笔者按:如此的评价倒是与之后蜀汉的秦宓有些类似,秦宓曾在张温使蜀时与之以天为题进行过辩论)。另,蒋干早已明知周瑜难以说动,在这一过程中始终镇静敦雅,并无小说中的窘态。《三国演义》中,曹军初战失利,曹操遂令荆州降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设立水寨、训练水军。蔡、张二人演习水战颇有法度,周瑜甚为担忧。正巧曹营的蒋干自告奋勇为曹操劝降周瑜,于是周瑜巧设反间计,以伪造的蔡、张二人归吴书信
文:刀与笔(作者原创授权)
赤壁之战可谓是汉末重要而又精彩的战役。说它重要,是因为赤壁之战后,孙权集团、刘备阵营得以扩张发展,逐步形成了曹、孙、刘三足鼎立之势。说它精彩,则是由于赤壁之战涉及诸多英雄人物的智慧博弈与实力角逐。罗贯中先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用了八个回合的长篇来描绘这场著名的战役,其中亦包含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精彩桥段。那么,赤壁之战的历史情形究竟如何?文学作品中脍炙人口的故事是否真有其事?哪些情节是虚构的?接下来,笔者将用三个篇幅(分为孙权、曹操、刘备篇,本文先谈孙权)文字来向各位简单地阐释赤壁之战的虚虚实实。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孙权集团在汉末三国时期的存在感一向不如刘备阵营和曹操势力,但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孙权集团才是真正的主角。其核心成员之一的周瑜通过整合和统一孙权集团内部的意见,最终促使孙权集团与曹操势力交战,并以儒将之姿巧妙地布局指挥。此外,小说中孙权集团的其他成员如鲁肃、黄盖、甘宁等在赤壁之战的过程中表现亦十分出色。大家都熟知的情节有:群英会、周瑜巧设反间(蒋干盗书)、黄盖行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等。
一、群英会与巧设反间(蒋干盗书)情节依据之辨析
《三国演义》中,曹军初战失利,曹操遂令荆州降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设立水寨、训练水军。蔡、张二人演习水战颇有法度,周瑜甚为担忧。正巧曹营的蒋干自告奋勇为曹操劝降周瑜,于是周瑜巧设反间计,以伪造的蔡、张二人归吴书信瞒过蒋干,致使蒋干盗书折返曹操处,最终借曹操之手翦除蔡、张二人,消除了孙吴的隐患。在这一过程中,蒋干的形象十分狼狈,不仅没有完成劝降的任务,同时还多次为周瑜戏弄,丑态百出,导致诸多戏曲作品中蒋干被演化为丑角。
正史中,上述情节和小说颇有出入。
首先,在事件起因上,正史中虽然交代了曹军初战失利的情形,但并未提及蔡瑁、张允任曹军水师统帅。因为本就没有蔡、张二人统帅曹军水师之事,故而也就没有周瑜利用蒋干施反间计之事。简单而言,蒋干盗书历史上并无其事。
其次,虽然蒋干盗书系虚构,但历史上蒋干确实有前往周瑜处意图劝降。据《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蒋干一到周瑜处,双方就有仪式性的言语交锋,此后双方也大抵知晓了各自的意图。此外,小说中蒋干滑稽无用的形象与历史也并不相符。史载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可谓颇具辩才(笔者按:如此的评价倒是与之后蜀汉的秦宓有些类似,秦宓曾在张温使蜀时与之以天为题进行过辩论)。另,蒋干早已明知周瑜难以说动,在这一过程中始终镇静敦雅,并无小说中的窘态。
再次,周瑜确有设宴款待蒋干,也带领蒋干参观了军营,同时明确表明自己不会投降。故而小说中群英会情节的设计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三国志》以及裴松之注中并未明确提及蒋干游说周瑜的具体时间,只是笼统的以一个“初”字说明时间。而《资治通鉴》中曹操遣蒋干游说周瑜的时间是建安十四年(209年),是赤壁之战的后一年。由此也可反应蒋干游说周瑜可能并非赤壁之战中的事件,小说大抵基于情节处理才将这一事件放到了赤壁之战的大背景下。
综上所述,小说群英会以及周瑜巧设反间计(蒋干盗书)的故事创作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如蒋干至周瑜处意图劝降、周瑜带领蒋干参观军营等皆有记载。但是时间上或有偏差。此外,亦杂糅了不少虚构的情节和内容,如蔡瑁、张允任曹军水师统帅、蒋干盗书等。
二、苦肉计与诈降书故事来源之阐释
苦肉计的情节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即:周瑜欲使用火攻计焚烧曹军,但缺少人手接近曹军水寨放火。东吴三世老臣黄盖自告奋勇前往诈降并自愿行苦肉计,以期迷惑曹操以及曹操派至孙吴作为内应的蔡中、蔡和兄弟,让他们相信黄盖的投降是出于真心。后黄盖还托参军阚泽往曹营献诈降书,阚泽机智应对,加之蔡氏兄弟为苦肉计所瞒假传情报,终使曹操对黄盖的投降深信不疑。
正史上,关于火攻计的记载十分简单,《三国志 周瑜传》载:“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发现:
第一,孙吴欲用火攻计是观察到曹军战船首尾相连,这和小说火攻计的前提类似。但史料中火攻计的提出者是黄盖,之前周瑜等人是否已有类似的看法不得而知。甚至有人认为,周瑜已有破曹的计略,火攻计也可能只是偶然促使的。如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卷五提到:“说者谓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周瑜未必胜。此不善观人者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禽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胜矣。”
第二,历史上并无黄盖行苦肉计的记载。黄盖向曹操投降虽然也曾受到质疑,如曹操曾对黄盖派来递送降书的人说“但恐汝诈耳。盖若信实,当授爵赏,超于前后也”,但此后并无记载曹操对黄盖投降之事有其他的怀疑,可见黄盖的投降很快得到了认可。
第三,虽然正史收录了黄盖诈降书的内容,但递送诈降书的人历史上并没有留下确切姓名,故而历史上也并无阚泽献诈降书一事。
综上所述,历史上黄盖曾经提出火攻计、诈降计,这是小说中苦肉计、诈降书故事的历史原型,但历史上黄盖并无行苦肉计,阚泽亦无下诈降书。在笔者看来,小说中的黄盖行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皆是为了围绕和配合周瑜所计划的火攻计,由此使得情节更加连贯生动。而正史中所记载的内容多零散甚至黄盖的献计带有偶然因素。
总而言之,孙权集团在赤壁之战的表现有一定历史依据,但在小说体现上亦都相应的增料不少。虽然历史上孙权集团是以积极的备战状态迎击曹军,但许多内容并未见诸《三国志》的历史正文,如蒋干至周瑜处、黄盖献计等反倒都是出自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释。如此,正史中孙权集团在赤壁之战的表现与小说体现相比就显得并不那么扣人心弦。小说《三国演义》在一些零星的历史记载基础上花费了一定笔墨将原本可能并不连贯的事件衔接起来,让情节一环扣一环,变得紧凑好看。故而,群英会、巧设反间(蒋干盗书)的前因后果在情节上具有连贯性。而黄盖行苦肉计、阚泽献诈降书在小说中火攻计的推动上亦是重要的两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