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孔子七十二篇论语(孔子论语篇七)

孔子七十二篇论语(孔子论语篇七)子路夜宿在石门,看门的人来问他:“你是从哪里来的?”子路回答看门人:“从老师孔子处来。”看门人就追问他:“是哪明知行不通,偏要去干的人吗?”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贤能的人是能够、避开乱世而隐居,次一等的人能够、避开动乱的国家,又次一等人能够、避开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等人能够、避开难听的恶言。”孔子继续又说道:“能像这样做的人,已经是有七位了。”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孔子 《论语》篇(七)

孔子七十二篇论语(孔子论语篇七)(1)

孔子七十二篇论语(孔子论语篇七)(2)

原文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贤能的人是能够、避开乱世而隐居,次一等的人能够、避开动乱的国家,又次一等人能够、避开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等人能够、避开难听的恶言。”孔子继续又说道:“能像这样做的人,已经是有七位了。”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

子路夜宿在石门,看门的人来问他:“你是从哪里来的?”子路回答看门人:“从老师孔子处来。”看门人就追问他:“是哪明知行不通,偏要去干的人吗?”

原文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则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译文

孔子在卫国时候,一天正击磬奏乐。有个担草筐的人,经过孔子门时说:“敲磬的人有心事!”听了一会他又说:“真是鄙陋固执啊,轻闷不畅的声音!像说无人知自己,你知自己就行了。遇到水深的时候,就穿衣服渡过去,遇到水浅的时候,撩起衣襟趟过去。”孔子听后这样说:这话真是果断啊!没啥可以困惑他。”

原文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译文

子张求问于老师:“尚书里有一句话:'殷朝高宗守丧时,三年不谈论政事。'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就对子张说:“岂止只是高宗呢?古代的人都这样,一旦国君死了后,新继位的国君是、三年都不问政事。朝廷各部门官员,主理自己的职事,三年听命于宰相。”

原文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处在上位的人是、能够讲究礼和义,百姓就易听指挥。”

原文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

子路求问于孔子,怎样才能算君子。老师就对子路说:“加强自己的修养,办事待人有敬意。”子路听了求问说:“这样做就够了吗?”孔子对此回答说:“修养自己的身心,使周围人能安乐。”子路继续求问说:“像这样做就行吗?”孔子对此回答说:“修养自己的身心,使百姓都得安乐,尧舜也难做到呢!”

原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文

原壤伸开两条腿,坐在地上等孔子。孔子他对原壤说:“你小时就不懂礼,长大也毫无贡献,如今老了还不死,你真是个害人虫。”说着就用手中杖,敲敲原壤的小腿。

原文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译文

阙里来了一童子,是给孔子传话的。有人就相问孔子:“他是求上进人吗?”孔子对此回答说:“我见他无顾忌地、坐在成人位子上,见他大模大样地、和长辈人并肩行。这人不肯求上进,是急于求成功者。”

卫灵公篇第十五

原文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译文

卫灵公是向孔子、请教打仗布阵事。孔子回答卫灵公:“祭祀礼仪一类事,我倒曾经听说过;至于军队打仗事,我还不曾学习过。”孔子就于第二天,起身离开了卫国。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

孔子在陈国时候,断绝粮食无饭吃,随行人员已饿得、病倒爬不起来了。子路极其不高兴,来见老师这样说:“君子也会穷困吗?”孔子就对子路说:“君子也有穷困时,但是能够坚守道;小人一旦穷困了,就会胡作非为了。”

原文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端木赐呀你以为、对于各种的知识,我是博学强记吗?”子贡就对孔子说:“我是这样认为的,老师不是这样吗?”孔子就对子贡说:“其实不是这样的,我是用一条理论,贯串起各种知识。”

原文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

孔子老师授子路:“懂道德人太少了。”

原文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能够无为而治者,却使天下得太平,大概只有舜一人。他都做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面向南面而坐罢。”

原文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译文

子张求问怎么样、才能行事得通顺。孔子就对子张说:“说话忠信而诚实,办事厚道而谨慎,即到南蛮和北狄、那样落后的国家,也能畅通无阻了。说话虚伪不诚信,行为轻薄且放肆,即使在本乡本土,难道也行得通吗?站立时候就好像,忠信笃敬几个字、立在自己的面前;坐上车子就好像,这几个字正刻在、车子前的横木上;这样时时地告诫,才能够使得自己、四方通行无阻碍。”子张就把老师话、写在自己衣带上。

原文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飞箭一样直;国家腐败黑暗时,也像飞箭一样直。蘧伯玉是真君子,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现身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他就抽身隐退去。”

原文

子曰:“可以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如果可以和他讲,但却没有和他讲,是错过了一好人。本不可以讲的人,但是却和他讲了,这是白费了口舌。智者不错过好人,也不白浪费口舌。”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志士仁人不会因、贪生怕死损害仁,只会牺牲了自己,从而成全了仁德。”

原文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求问于老师,怎样实行好仁德。孔子就对子贡说:“工匠要想做好工,他要先弄好工具。住在一个国家里,他就应当去尊重、大夫中的贤能人,同时应当去亲善、具有仁德的士人。”

原文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译文

颜渊求问于老师,怎样治理好国家。孔子就对颜渊说:“采用夏代的历法,乘坐殷代的车子,要戴周代的礼帽,演奏音乐的时候,演奏韶乐和舞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谄媚的小人;郑国乐曲调淫荡,谄媚小人太危险。”

原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人无长远的考虑,定有眼前的忧患。”

原文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罢了罢了算了吧!我是没有看见过,能像爱好女色般,那样爱好仁德者。”

原文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臧文仲他是一个、窃据官位的人吧!明知柳下惠贤良,但却不去举荐他,使他埋没不能够、在朝廷上任官职。”

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严于责己宽待人,就能避免怨恨了。”

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如果遇事从不说,怎么办呀怎么办;那么我对这种人,也不知该怎么办。”

原文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人若整天聚一起,竟然说话无一句、合乎道义正经话,就好卖弄小聪明,那么就真难了啊。”

原文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君子应当以仁义、作为行事的根本,用礼仪去实行它,用谦逊去表现它,用诚信去完成它,这样才是君子啊!”

原文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君子应当担忧的,是自己的无才能;而不应当去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

原文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君子痛心过世后,不为人们所称颂。”

原文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原文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君子神情显庄重,且不与人去争执;君子性情能合群,但不结党营私利。”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君子不凭一人的、几句好话提拔他;不因某人品德差,不听他的正确话。”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无施于人。”

译文

子贡求问于老师:“有没有就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孔子就对子贡说:“那是一个恕字吧!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原文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我自己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过谁?如果有过赞誉的,那是经过了验证;正是有了这样人,才使夏商周三代,都能走在正道上。”

原文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 ,今亡矣夫。”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我还见过史书上、存疑只记不评论;自己有马却把马、先借给了别人骑。现在没这样的事。”

原文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花言巧语往往是、败坏了人的道德,不能忍耐小事情,就会坏了大事情。”

原文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大家都厌恶的人,我要考察一下他;大家都喜欢的人,我也考察一下他。”

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人能发扬光大道,不是道使人弘大。”

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有了过错不改正,这是真正的过错。”

原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我曾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地思索,结果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啊!”

原文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君子求道且行道,不去谋求于衣食;耕田常常饿肚子,学习可以得俸禄。君子应担心的是,道不能明不能行,而不操心贫与富。”

原文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一个人若用智能、获取治理国家道,没用仁德保持它,虽然得到治国道,一定还会失去它;用智能获治国道,也用仁德保持它,但他没有能够用、庄重态度对待它,百姓就不尊重他;用智能获治国道,能用仁德保持它,也能庄重对待它,但他不能应用它、推行礼仪的教化,也是不够完善的。”

原文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对于君子不应当、用小节去度量他,但可委他以重任;小人不可委重任,可用小节考验他。”

原文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百姓对仁的需求,比需水火更急切。我是只看见过人、跳到水火中死去;从来没有看见过、实行仁德而死的。”

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面临实行仁德事,对老师也不谦让。”

原文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君子固守于正道,不必拘守小信用。”

原文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事奉君主去办事,应当敬守于职事;而把领取俸禄事,放在后面去考虑。”

原文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实行人人受教育,不分高低和贵贱。”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见解情趣和志向、不相同人是不会、互相商量事情的。”

原文

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运用言辞应当是:能表意思就行了。”

原文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译文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的边上,孔子告诉乐师冕:“这儿是上台阶了。”走到座席前面时,孔子告诉乐师冕:“请在这儿坐座席。”等到大家坐下了,孔子告诉乐师冕:“某某人他在这里,某某人也在这里。”当乐师冕走了后,子张就对老师说:“这样就是和乐师、交往应有的道吗?”孔子明确回答说:“这本来就应该是、帮助盲人的道呀!”

季氏篇第十六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 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季氏将攻打颛臾。冉有子路他二人,来见老师告诉说:“季氏现在准备好、要对颛臾国用兵。”孔子对此回答说:“冉有是你的过错。颛臾之国在从前,周天子曾封它去、主持东蒙山祭祀;颛臾是鲁属臣国,划归鲁国疆域内,既是国家的臣属,为何要去攻打它?”冉有就对老师说:“季氏想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家臣,也都表示不同意。”孔子就对冉有说:“周任曾经这样说:'拿出你的才能来,担负所任的职务,如果不具备才能,那就辞职不要干。'有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不去搀扶起,哪么作为辅助人,还有什么用处呢?而你的话也错了。老虎野牛如果是、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如果是、在匣子里毁坏了,难道这些都不是、守护者的过错吗?”冉有这样辩解说:“如今颛臾城坚固,而离季氏的封地、费邑之地又很近,现在若不攻下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后代的忧患。”孔子对此回答说:“冉有你是否知道,君子讨厌那些人,不说自己的贪求,却找托辞来辩解。我是这样听说的:对于有国的诸侯,对于有家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少,而怕财富分不均;不必担心人口少,而忧境内不安宁。因为财富分配均,就不觉得贫穷了;境内和睦团结了,就不觉得人口少;国家安定太平了,就无倾覆的危险。如果这样不能够、使远方人来归附,就修礼乐和仁德,招远方人来归附。他们已经来到了,要帮他们安定好。现今子路和冉有,你们辅佐于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你们不能招其来;国内民心离散了,你们不能团结好;反在那里策划着、国内兴兵动干戈。我想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他自己的内部吧!”

原文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天下政治清明时,制礼作乐的事情,出兵打仗的事情,都由天子来决定;天下腐败黑暗时,制礼作乐的事情,出兵打仗的事情,便由诸侯来决定。政令出自于诸侯,能够延续了十代,而不丧失权柄的,这种情况很少有。政令出自于大夫,能够延续了五代,不失权柄就很少。如由大夫的家臣、执掌国家的大权,能够延续了三代,不失权柄就很少。天下政治清明时,政权不在大夫手:天下政治清明时,普通百姓就不会、议论国家的政治。”

原文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赏赐爵禄的权力,不由鲁君来决定,已经是有五代了。权力落入大夫手,也是已有四代了。鲁桓公的三后代,孟孙叔孙和季孙,他们也已衰微了。”

原文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有益交友有三种,有害交友有三种。同正直人交朋友,同诚信人交朋友,同博学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交友。有害交友有三种:同那专门喜迎逢、谄媚之人交朋友,同那和颜悦色者、善骗之人交朋友,同那伶牙俐齿者、巧言之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交友。”

原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有益乐趣有三种,有害乐趣有三种。能够应用礼乐来、调节自己为快乐,能够由衷地宣扬、别人长处为快乐,能与许多贤良人、结成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乐趣。有害乐趣有三种:骄奢淫逸为快乐,游荡无度为快乐,沉溺宴饮为快乐,这是有害的乐趣。”

原文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陪同君子的时候,容易犯三种过失:不该说话抢着说,这样叫心中急躁;该说话却口不言,这样叫故意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便贸然地开口说,便是有眼无珠了。”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君子戒除三件事:年轻血气未定时,力戒贪恋于女色;年壮血气方刚时,力戒逞强好斗勇;年老血气衰弱时,力戒贪得无厌心。”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君子敬畏三件事:虔诚敬畏于天命,敬畏地位高贵人,敬畏圣人说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所以不敬畏天命;并且他也不会去、尊重地位高贵人;还会轻蔑圣人话。”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生来就知道的人,这种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才知道,这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去学习,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不学习,这种人是下等人。”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君子想到九种事:看的时候要注意,是否真看清楚了;听的时候要注意,是否真听明白了;注意自己的脸色,是否已温和亲切;注意自己的容貌,是否态度谦恭了;注意自己的言语,是否已说话诚实;注意自己的做事,是否已谨慎周全;遇到有疑问时候,是否已向人请教;自己情绪愤怒时,是否想到引后患;遇到名利可取时,是否合义的要求。”

原文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也,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看见善行心里是、怕赶不上忙追求;看见恶行就会像、手触沸水急避开;我是见过这种人,也听到过这种话。隐居避世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志向;依义而行是为了、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样话,却没见过这种人。”

原文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译文

齐景公死的时候,富有好马四千匹,百姓们都认为他、没有德行可称颂。伯夷和叔齐兄弟,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至今还称颂;不因他们的财富,只因品德的超群。

原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

陈亢他求问伯鱼:“你在父亲孔子那、受过特殊教诲吗?”伯鱼就对陈亢说:“没有特殊的教导。他老人家有一次、独自站在堂上时,我快步从庭前过,他问学过诗了吗?我回答说还没有。他说如果不学诗,就不懂怎样说话。我回去后就学诗。之后又曾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前过,他说学过礼了吗?我回答说还没有。他说如果不学礼,无法立身去处世。我回去后就学礼。我就遇到这两次。”陈亢回去高兴说:“我只问了一件事,得到了三点收获:听到了诗的道理,听到了礼的道理,知道老师真君子、不偏爱他的儿子。”

原文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译文

一个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人称她君夫人,而在外国人面前,则称她为寡小君;然而一切外国人,都称她为君夫人。

阳货篇第十七

原文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

阳货想要见孔子,但是孔子不见他。阳货送给了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想让孔子去见他。孔子趁他不在家,而上他家去拜谢,却在路上相遇了。阳货就对孔子说:“过来有话跟你说,怀着一身的本领,坐视国家的迷乱,可以说有仁德吗?”孔子明确回答说:“像这样做不仁德。”阳货继续提问说:“喜欢参与政务事,多次错过了参政,这可叫做聪明吗?”孔子同样回答说:“如像这样不聪明。”阳货接着阐述说:“时间一天天过去,岁月是不等人的。”孔子就对阳货说:“好我准备做官了。”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就人的自然本性,从来是很相近的;不同环境的熏陶,习俗相差得很远。”

原文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只有头等聪明人,以及极端愚蠢人,才是难以改变的。”

原文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

孔子到了武城时,听到弹琴唱歌声。他便微笑着说道:“杀鸡何用宰牛刀?”子游就对老师说:“以前我听老师说:'君子学礼乐爱人,小人一旦学礼乐、就易管理指挥了。'”孔子就对学生说:“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所说的话,不过是开玩笑罢。”教化是应用礼乐。

原文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译文

公山弗扰他凭着、费邑之地要谋反,就此求助召孔子,孔子应召准备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地方去就算了,老师何必非要到、公山弗扰那里去?”孔子就对子路说:“那个召我去的人、难道空无凭据吗?如果有人要用我,我或许能在东方,让周文王和周公,他们的德政复兴!”

孔子七十二篇论语(孔子论语篇七)(3)

孔子七十二篇论语(孔子论语篇七)(4)

孔子七十二篇论语(孔子论语篇七)(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