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消失的西夏王朝(消失的文明--西夏王朝)
神秘消失的西夏王朝(消失的文明--西夏王朝)元昊还注重文教,立国前下令创制文字,作为国字推行。《宋史》记载:「元昊自制蕃书,命大臣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所谓蕃书,也即蕃文,即后世所谓的西夏文。其中的「易」字,说明西夏原来使用的不是西夏文,应是汉文。将西夏文「尊为国字」,这就确立了其民族文字的主导地位,成为西夏社会的强势文字,为其使用、推行创造了前提。李德明死后 元昊继承王位,实力变得更加雄厚,建立王朝的条件日趋成熟。元昊很有有雄才大略,早就提出[英雄既然出生就应该称霸天下]的个人主张。他不断图强创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正式建立王朝的准备,最终成为了当时能与宋、辽相互周旋、抗衡的第三大势力。他完善首府,以兴州作为首都。宋宝元元年,元昊筑坛受册,登基加冕,正式立国为帝,建立大夏国,并公开上表于宋。党项族拥有很悠久的历史,是早先汉朝遗留下来西羌族的一个别种分支。在早期的党项族人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青海省
对于西夏王朝 现在知道的人恐怕为之甚少..很多人都是从[天龙八部]里 虚竹和西夏的公主的一段情缘里 对之有了稍微的了解.其实上 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也是比较重要的.西夏国 位于当时宋朝的西部 称为大夏国 因为其的地理位置在宋朝的西部 故历史称之为西夏.王朝的主体民族是党项羌族 在西夏的前期中 和北宋 辽两国成对峙局面 到了后期 又和南宋 金形成了微妙的鼎足之势.在中国历史上的中古时期 继东汉以后 形成了一个[新三国].
西夏皇朝曾经有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可人们对它知之甚少,甚至称它为神秘的皇朝.西夏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王朝 早先以汉族文化为主 后因其地理和政治上的特殊地位 和其他几个邻国如辽 金 宋交往密切 也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 吸取了它国的文化 加快了文明的进程.在西夏基本是以儒学作为主导的思想 佛教为信仰的主教.
西夏王朝的兴亡过程
党项羌族的兴起经历
党项族拥有很悠久的历史,是早先汉朝遗留下来西羌族的一个别种分支。在早期的党项族人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青海省东南部、四川省西北部广袤的草原和山地间。西部为吐蕃势力范围,西北部为吐谷浑势力范围。当时党项族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晚期,其中又以拓跋部落最为强大。在唐之初的时候,党项族拓跋部首领拓跋赤辞归顺唐朝,被任命为西戎州都督,赐以唐朝皇室李姓。就是这一族 发展成为后来的西夏朝.到了后来 吐蕃的势力不断壮大,党项族受到吐蕃势力的压迫,散居在今甘肃南部与青海境内的党项部落,不得不陆续内迁,从而拉开了党项族民族大迁徙的序幕。唐朝把原设在陇西地区的静边州都督府移置庆州,以党项族大首领拓跋思泰任都督,领十二州。八世纪中叶党项部落再一次东迁到银州以北、夏州以东地区;静边州都督府也移置银州。迁入内地的党项部落,仍然从事游牧,财富渐有积累,人口迅速增长,部落内部阶级分化也开始变的很明显.在唐朝中和元年 党项族首领宥州刺史拓跋思恭与其他节度使接受唐僖宗的号召,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军,中和三年收复长安,因其卓越功勋被册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再次被赐李姓,管领五州,治理所在的夏州。此地原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所建的大夏国都城统万城,现俗称白城子 .其它的四州是:银州、绥州、宥州、静州。从此党项族人开始了事实上的地方割据。在五代时期,夏州党项政权先后依附于中原的梁、唐、晋、汉、周各朝,并在与邻近藩镇的军事斗争中,势力也不断壮大。如果说西夏的历史从夏州政权算起,就有三百四十多年了。
王朝的建立
宋天圣六年 当时的党项首领李德明派他的儿子元昊攻占了甘州、凉州。于是,李德明的党项政权又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在这些地区取代了吐蕃、回鹘的统治,奠定了建立西夏王国的基础。
李德明死后 元昊继承王位,实力变得更加雄厚,建立王朝的条件日趋成熟。元昊很有有雄才大略,早就提出[英雄既然出生就应该称霸天下]的个人主张。他不断图强创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正式建立王朝的准备,最终成为了当时能与宋、辽相互周旋、抗衡的第三大势力。他完善首府,以兴州作为首都。宋宝元元年,元昊筑坛受册,登基加冕,正式立国为帝,建立大夏国,并公开上表于宋。
元昊还注重文教,立国前下令创制文字,作为国字推行。《宋史》记载:「元昊自制蕃书,命大臣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所谓蕃书,也即蕃文,即后世所谓的西夏文。其中的「易」字,说明西夏原来使用的不是西夏文,应是汉文。将西夏文「尊为国字」,这就确立了其民族文字的主导地位,成为西夏社会的强势文字,为其使用、推行创造了前提。
元昊继父位后,宋朝授其以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之名号,他申明号令,以兵法约束部族,继续对吐蕃、回鹘用兵,占领河西走廊。同时他又大力整顿军旅,进一步扩大了版图;并在境内分设监军司,巩固政权。
西夏和宋王朝的和与战
西夏的正式立国,当时对宋朝来说是一种背叛和分裂行为,宋朝当然不承认元昊的地位。宋仁宗当即下诏削夺了元昊官爵,撤销所赐的皇姓,关闭双方贸易市场,并在边地发布告示,悬赏杀元昊 ;却反被元昊讽刺挖苦一番。
到了后来,元昊利用诈降和突袭的战法,拿下了宋军前沿金明寨,并活捉守将,接着进围延州。宋朝驻延州的长官范雍令驻守庆州的刘平和石元孙率军赴援,但在山川口被元昊伏击大败 。
第二年元昊又针对宋军的进剿计划再次向宋发动进攻。当时的宋朝统帅韩琦令大将任福统率数万军队迎战。元昊设下引蛇出洞之计,遇任福大军后佯装败北,仓皇撤退,却于好水川口埋伏,大败任福。好水川之战 对宋打击很大,从此宋不敢轻易与西夏交兵。
1042年秋,元昊又率兵南向进攻宋朝的镇戎军,宋大将葛怀敏应敌。元昊仍采取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术,在定川寨再次大败宋军 。消息传到宋京师,宰相吕夷简惊恐地说:「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
踌躇满志的元昊意图驱兵继续向宋朝腹地进攻,其张贴的告示中就曾有「朕欲亲临渭水,直据中原」的豪言。此后,军事上的攻防和政治上的谈判交叉进行。经过反复较量,由于宋朝战线过长,疲于奔命,指挥失当,多次败北,无力征服西夏;而西夏也苦于军兵点集,财困民穷,怨声四起,锐气渐消。最后于宋庆历四年,宋夏双方达成著名的「庆历和盟」 ,暂时休战。
元昊死后的太后专权
元昊巩固了皇权,原想进兵中原,后也知道自己力量有限。自与宋、辽媾和后,便陶醉于自己的赫赫战功,沉溺女色,太子被皇后兄没藏讹庞挑唆,于夏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正月刺伤元昊。元昊被削去了鼻子,流血不止,第二天就身亡了。夏国开国皇帝一代枭雄元昊,最后成为了自导自演的悲剧人物。其儿子后来也被没藏讹庞杀死了。当元昊与没藏氏生的小儿子谅祚被舅父讹庞扶上皇帝的宝座继位时,还是繦褓中的一岁婴儿,由其母后没藏氏垂帘听政,与没藏讹庞一起当政。西夏从此开始了母后和外戚专权的时代。
西夏为扩大领土,增加收入,与宋朝争夺交界的屈野河耕地,战乱频仍,后由战转和,双方划疆界,恢复贸易市场。同时与吐蕃争夺青唐城,并降伏西使城、青唐一带,西夏势力延伸到河州。
谅祚在舅父没藏讹庞的专权中渐渐长大,他不满大权旁落。谅祚与没藏讹庞儿媳梁氏私通,被讹庞发现。讹庞欲杀死谅祚夺权,梁氏告密于谅祚。奲 都五年,14岁的谅祚在朝臣的支援下擒杀了企图篡权的没藏讹庞,并迎梁氏入宫,立为皇后。谅祚开始亲政,提倡用汉礼,任用汉人,与宋朝划地界,恢复贸易榷场。他又与吐蕃交战,损失颇多,后又连结吐蕃对宋朝用兵。于拱化四年,谅祚攻宋庆州,受伤后第二年病死。 谅祚在西夏政治舞台上仅活跃了五六年时间,但有乃父遗风,屡次亲自率兵打仗,不畏艰险;同时也是凶残好色。他也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想有所作为,采取了不少措施,不仅稳定了西夏皇室的统治,还能有所发展。
产生[新三国]的格局
辽本来是西夏的宗主国。乾顺亲政后,请婚于辽,娶辽成安公主。辽、金交战时,西夏作为属国,自然援辽抗金。1223年,辽国天祚帝被金国打败,逃到云内州。在辽国岌岌可危之际,西夏崇宗派使臣欲迎接天祚帝到西夏来避难。天祚帝对此十分感谢,为了取得西夏的支援,匆忙册封乾顺为夏国皇帝。这是其他王朝第一次正式承认西夏皇帝。此时金朝也与西夏联系,希望西夏背辽臣金,并答应把辽国西北部的土地分给西夏。西夏看到辽国大势已去,便答应与金媾和,改事金朝。元德七年,金灭辽国。 对此,后人评论西夏在金朝灭辽攻宋的战争中,乘机夺取了原宗主国部分土地,扩大了版图,是反复无常,不讲信义之举。 此后在新的政治格局中,形成了西夏与金、宋并立的三国鼎立关系。
王朝由盛到衰
崇宗时西夏由蕃学进而为官者,各州多至数百人,而汉学则很不景气,士人风气日坏,使乾顺感到忧虑。西夏贞观元年,根据御史中丞薛元礼上书,崇宗大力发展儒学,建立学校,设专门培养人才的机构养贤务,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文化、促进儒学的具体措施。这不仅是西夏文化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也是在境内调整蕃汉关系的重要举措。从此西夏更加崇尚儒士,储备人才,使教育走上蕃、汉并重的道路,并为仁宗时大力发展儒学、开办多种类型的儒学教育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些措施虽发展了文化,却影响了武备。西夏贞观十二年御史大夫谋宁克任上疏,提出国中养贤重学,使得兵政日渐松弛,希望既要发展文治,更应修治武备,不要徒慕好士的虚名,而忘却御边之实务。谋宁克任在西夏文教发展、武备渐弛的关键时刻,及时上书建言,实际上是对当时只重文化,不务御边的婉转批评。可惜崇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而任由重文轻武的趋势一直发展下去。
最终的灭亡
仁宗死后,由于内忧外患加剧,国势开始下滑,西夏步入晚期。这时蒙古已崛起于漠北,并不断侵掠西夏。在西夏晚期的三十多年中,皇权不固,先后五个皇帝登场,在位时间最长的只有13年,最短的只有1年;同时外患不已,蒙古六次入侵,边关烽烟不断。 蒙古在入侵西夏的同时,也攻侵金国。而金、夏仍在互相争斗,力量消耗殆尽。西夏应天四年中兴府被围,襄宗不得不纳女请和。在金、夏危亡之时,于西夏乾定三年双方和议,约为兄弟之国,以图共同抗蒙,可惜为时已晚,无力回天。 蒙古最后一次进攻西夏是在1226年,成吉思汗挥军南下,当时对西夏主要城池采取武力攻打和诱降争取的双重策略,连下诸城。蒙古大军在攻占了西夏的黑水城、沙州、肃州、甘州和西凉府之后,河西走廊已被蒙古军占领,西夏大部分河山已沦为敌手。 西安文物研究所有一件泥金字书写的西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末有西夏神宗御制发愿文,时为光定四年,离西夏灭亡仅13年。文中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言语,又祈求国泰民安。或许正反映出当时西夏内外交困的局势。在蒙古大军压境的严重形势下,西夏献宗德旺,忧愁惊惧,不久病死,由清平郡王之子南平王睍继位。蒙古军又进行新一轮的进攻,1226年攻灵州,西夏使大将嵬名令公率10万大军救援,夏军不敌蒙古铁骑,灵州陷落,主力被歼。蒙古军进围西夏首都中兴府。夏宝义元年初,成吉思汗一方面派部分军队继续攻围中兴府,一方面自己亲率大军进攻金国,占领积石州、临洮府、西宁等地,后避暑于六盘山。 西夏中兴府长时间被围,已成一座孤城,丞相高良惠率将士日夜坚守,带病抗击蒙古军,不幸病死,西夏失去了最后的御敌的中流砥柱。不久中兴府发生地震,瘟疫流行,更无力抵抗,加之原已归顺蒙古军的西夏人察罕被遣入城劝降,谕以祸福,晓以利害。夏主睍投降,束手被擒。后来成吉思汗病死 ,根据他的遗嘱,睍很快被杀。雄踞西北地区的西夏朝廷终告灭亡。西夏陵园被毁。
西夏文明的千古之悬疑
西夏与同时代的王朝相比,地处中原的宋朝历史文献和文物都十分的丰厚,更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精美写实的社会风俗画,其历史和社会的状况资料也历历在目;与西夏同为少数民族王朝的辽、金两国,也因有大批文献和众多文物可以鉴定,而显得具体生动。西夏的历史却显得隐约,甚至比起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两千年前的汉朝,也显得面目模糊不清。
西夏在中国历史画卷中占有浓彩重笔的重要一页,不少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在西夏的历史舞台上演绎出生动的故事,西夏的赫赫武功和非凡的战例在中国军事史册中也可圈可点。西夏的文化和当时应用广泛的独特文字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园地中的一支奇葩。然而这样一个具影响力的王朝灭亡后,其文化遗存却受到极大的摧残。在西夏首都今银川市竟然很难找到西夏建筑的遗迹,贺兰山下的西夏陵园地面殿堂建筑荡然无存,连众多的石碑也被人为破坏成碎块。20世纪以前竟看不到一本西夏人自己编写的典籍,使西夏文字成为无人可识的死文字。西夏成为鲜为人知的一个神秘王朝.
在19世纪初的时候,西北史学家张澍在武威打开了砌封多年的西夏凉州感通塔碑,这一发现使世人重见消亡多年的西夏文,从而拉开了获取新的西夏资料的序幕。19世纪末,英、法学者为考证北京居庸关过街塔门洞壁上六体文字石刻中的一种文字是否西夏文,竟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中外学者对西夏文字的关注促动着西夏学的萌生。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著名的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于1908年、1909年以科兹洛夫为首的俄国探险队,两次来到中国的黑水城遗址,发现了数千卷文献和大量文物,文献中绝大部分是西夏文文献,还有相当数量的汉文及部分其他民族文字文献。
俄国探险队将中国这批珍贵遗物席卷而走,至今仍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和冬宫博物馆。这次也是本世纪继甲骨文、汉简、敦煌文书以后又一次重大文献发现。此后英国人斯坦因步科兹洛夫后尘,1914年也到黑水城的遗址寻找发掘,也得到了不少西夏遗物,收藏于大英博物馆。1917年在灵武县也发现了不少西夏文佛经,大部分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这些珍贵的文献和文物成为解开神秘西夏王朝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