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肝功能受损是否也会拉肚子(患儿因腹泻入院)
小孩肝功能受损是否也会拉肚子(患儿因腹泻入院)病例介绍因此,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很容易误诊WD。WD未经治疗往往可能致命,但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该病的预后较好。ATP7B基因检测有助于WD的早期诊断。肝硬化、神经系统症状和眼部特征性K-F环是肝豆状核变性的典型表现,因此有上述临床表现的患儿很容易确诊。但儿童肝豆患儿通常不能检查出K-F环,此外,肝脏病变的临床表现可能是无症状的肝酶升高、慢性肝病、亚急性肝病和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表现形态各异,容易被忽略。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这个指标差点被忽略
肝豆状核变性又名wilson’s病(wilson’s disease WD)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在WD患者中,体内游离的铜增多,可沉积在肝、脑、角膜等处,引起相应的器官发生损伤。
肝硬化、神经系统症状和眼部特征性K-F环是肝豆状核变性的典型表现,因此有上述临床表现的患儿很容易确诊。
但儿童肝豆患儿通常不能检查出K-F环,
此外,肝脏病变的临床表现可能是无症状的肝酶升高、慢性肝病、亚急性肝病和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表现形态各异,容易被忽略。
因此,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很容易误诊WD。WD未经治疗往往可能致命,但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该病的预后较好。ATP7B基因检测有助于WD的早期诊断。
病例介绍
患儿,女,4岁,2018年9月因“腹泻两个月”收入上海儿童医疗中心。
现病史:每天大便5~6次,大便无粘液或肉眼出血。
家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入院前她的健康状况良好。她的父亲和祖母都有轻度肝功能异常的病史,均无任何处理。
体格检查:入院时体格检查显示双侧下肢水肿和肝脏轻度肿大。入院时实验室检查见表1,提示肝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和凝血功能异常,该患儿以“急性肝功能衰竭”收入院。
表1 入院时的化验检查结果
将该患儿的外周血和尿液送往上海市毒物鉴定中心,发现检测到华法林特征性色谱。
进一步追问病史:患者有便秘,家属让其每日食用葛根3年(所有的饮水均用葛根煮水)。住院期间停止饮用葛根1周之后,她的血液或尿液中不再检测到华法林。但她的肝功能(图1)和凝血功能(图2)持续异常。
药物说明书
葛根:它的成分之一是马栗树皮甙,具有类似于双香豆素的化学结构,而华法林是双香豆素的衍生物。图1
图2
入院第8天患儿再次出现下肢水肿、腹胀、尿色发红。实验室检查显示进行性血小板减少(最低血小板29×109/L)和贫血(HGB77g/L)。完善各项检查排除了病毒性肝炎(A-E)、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所有自身抗体检测均呈阴性。
入院后2周骨髓穿刺提示:骨髓红系增生明显,巨核细胞成熟差,外周血涂片未找到肿瘤细胞。直接Coombs试验和间接Coombs试验均为阴性。患者随后被诊断为凝血功能障碍伴溶血性贫血。
静脉滴注甲基泼尼松龙(2mg/kg·d),持续23天。患者接受了新鲜冷冻血浆、PPSB、血浆纤维蛋白原、白蛋白、谷胱甘肽和叶绿醌的输血,还进行了血小板输注。
B超示肝大,实质回声欠均匀,胆囊壁水肿,腹盆腔积液;腹部CT显示肝实质异常,肝内弥漫分布点状低密度影,门脉高压,少量腹水。血清铜蓝蛋白30mg/L(正常范围:200~400mg/L),血清铜10.3µmol/L(正常范围:11.8~39.3µmol/L),尿铜排泄量156µg/天(正常范围<40µg/天)。尽管眼科裂隙灯检查未见K-F环,但仍疑似WD。
患者父母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留取患儿和家属的外周血送ATP7B基因检测。给予低铜饮食,口服辛葡康。青霉胺仅应用2天,因血小板继续降低停用。
住院第13天,患者出现嗜睡,血氨水平升高(130µmol/L),体格检查显示右侧瞳孔扩张,右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对急诊进行CT扫描以排除颅内出血。患者因肝性脑病立即被转至PICU治疗。由于病人病情危重,医生建议紧急肝移植手术,但她的家人那时候拒绝了。
入院时该患儿的尿糖4 ,空腹血糖2.6mmol/L,餐后血糖7.2mmol/L。在接下来的一周内,随机血糖在7.3mmol/L到9.1mmol/L之间,未予以特殊处理。
直至住院第四周,患儿“多饮、多食、多尿”的三多症状引起了医护人员对血糖的重视,监测随机血糖高达12.1~18.9mmol/L,上午测量有时候可低至1.8~3.3mmol/L。住院期间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来筛查其他遗传性代谢疾病。
入院后1个月某一天早晨,患儿突发四肢抽动,呼之不应,监测血糖0.6mmol/L,考虑存在低血糖惊厥,并立即输注了25%的葡萄糖抢救。患者的父母随后同意进行肝移植。
入院第40天,患者转至仁济医院成功治疗。 肝移植术中可见肝脏萎缩,质地韧,呈肝硬化表现,大结节。病理结果提示:“全肝”结节性肝硬化,肝细胞变性,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小胆管增生。肝移植术后一个月,患者的肝功能、血糖水平、凝血试验结果均恢复正常。
ATP7B基因测序结果回报:该患儿的ATP7B基因变异,第13号外显子的碱基错义变异C.2975C>T,p.Pro992Leu(杂合);18.19号外显子上错义变异c.3809A>G,p.Asn1290Ser(杂合);Sanger测序证实患儿确实存在这两处的复合杂合变异,其父亲携带变异C.2975C>T,p.Pro992Leu(杂合);其母亲携带变异c.3809A>G,p.Asn1290Ser(杂合)。全外显子检测未见明显异常。病人最终被诊断为WD。
图3
讨论
从这个病例分析,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早期就关注了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积极给予保肝和输注凝血因子等对症处理。回顾患儿的病史,入院后尿糖4 ,血糖 7.1mmol/L,之后虽有监测血糖但没有引起重视,后期出现了血糖大幅度的波动,甚至出现低血糖惊厥。
慢性肝病可导致一种糖尿病,肝源性糖尿病(Hepatogenous diabetes,HD)
。与经典的2型糖尿病不同,HD是一种获得性疾病,由于肝硬化患者的胰岛素清除功能受损和胰腺β细胞功能障碍引起。肝硬化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被报道,但缺乏相关的长期研究。肝功能障碍对胰岛具有“毒性”作用,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D的患病率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上升,其空腹血糖数值也相应增加。最近研究显示,HD与生存率降低和肝脏并发症发生率增高显著相关。糖耐量正常、糖耐量受损和HD的肝硬化患者三类人群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4.7、68.8和56.6%。
在另一项研究中,具有亚临床糖耐量异常(SAGT)的肝硬化患者的5年存率低于糖耐量正常的患者,而SAGT是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此外,HD还与肝性脑病、静脉曲张出血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相关。在这个案例中,患儿的尿糖和血糖升高是肝硬化导致的糖代谢异常。幸运的是,我们的病人的血糖水平在肝移植后一个月恢复了。这提示我们,即使其初始血糖水平也不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对WD患者也应进行血糖监测。
在该患者中检测到ATP7B基因的复合杂合子突变。C.2975C>T变异在中国肝豆患者中很常见,c.3809A>G变异发生率较低,但有研究发现肝豆患者携带c.2975C>T或c.3809>G基因突变的临床症状往往出现于早于12岁。
基因测序为我们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强有力支持证据,也是遗传代谢性疾病重要的检测手段。这个病人中我们既用了一代测序,也用了二代测序。一代测序是为了明确是否ATP7B基因突变,验证肝豆诊断的准确性。二代测序是该患儿逐渐出现了血糖不稳定,但是尚无明确的诊断方向,故用序列捕获技术将全基因组外显子区域DNA捕捉并富集后进行高通量测序的基因组分析方法,排除了其他遗传代谢性疾病。
本文来源:儿科全科医生
本文编译:钟舒文
责任编辑:CiCi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版权申明
本文转载 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