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与身体的认知(眼见不一定为实)
大脑与身体的认知(眼见不一定为实)第二天,照常叫子路去买馄饨。这一次,馄饨店老板在碗里装了21只。因为老板昨天在子路拿走馄饨后,下阳春面时,发现面条里多出了一只馄饨(这只馄饨皮子厚,肉馅多,浮起来晚了),知道昨天子路的碗里少了一只,今天就多加了一只。这件事,他也没和子路说。大家都知道,一碗馄饨是20只,现在只有19只,看来子路偷吃,是没有疑问了。夫子的肚里功夫好,也不声张。话说孔老夫子有三千门生,其中称为贤者的有七十二人。夫子最喜欢的,是学生子路。孔夫子有个习惯,就是每天下午要吃点心——一碗馄饨。那时还没有外卖小哥。每天,都是孔子掏钱,子路出去买。有一天,因为馄饨店生意好,子路排队的时间就长了一点。孔夫子大概有点肚子饿了,就跑到门口去张望。子路两手端着一碗馄饨回来了。没想到,一片树叶子掉到了碗里一一为啥不弄个带盖的内扣乐扣碗呢?一一子路低下头去,用嘴把这片叶子咬了出来。这一动作,正好让孔子看见了。夫子嘴上不说,肚里想:唉,
《红楼梦》中有句话不知大家有无印象:“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意思:当你把真实的东西当作虚幻的东西来看的时候,那虚假的东西它甚至比真实的东西显得更真实。把不存在的东西说成是存在的东西时,那捏造的事实甚至比存在的事实更显得真实。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只有自己亲眼见到的人才会相信。但是我们都知道眼睛会产生错觉,而且人们在生活中被错觉误导的情况屡见不鲜。例如下图,其实它们并没有转动,是不断闪烁的背景让我们产生的错觉,你看出来了吗?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全面地分析和思考,否则就可能以偏概全而判断失误。比如人们一般认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这也不一定。
网上看到张鉴庭先生讲孔夫子吃馄饨的故事:
话说孔老夫子有三千门生,其中称为贤者的有七十二人。夫子最喜欢的,是学生子路。孔夫子有个习惯,就是每天下午要吃点心——一碗馄饨。那时还没有外卖小哥。每天,都是孔子掏钱,子路出去买。
有一天,因为馄饨店生意好,子路排队的时间就长了一点。孔夫子大概有点肚子饿了,就跑到门口去张望。子路两手端着一碗馄饨回来了。没想到,一片树叶子掉到了碗里一一为啥不弄个带盖的内扣乐扣碗呢?一一子路低下头去,用嘴把这片叶子咬了出来。
这一动作,正好让孔子看见了。夫子嘴上不说,肚里想:唉,我最好的学生还偷吃我的馄饨啊!拿到里边,孔夫子一边吃馄饨,一边在心里暗暗数起馄饨的只数来。吃下来,只有19只。
大家都知道,一碗馄饨是20只,现在只有19只,看来子路偷吃,是没有疑问了。夫子的肚里功夫好,也不声张。
第二天,照常叫子路去买馄饨。这一次,馄饨店老板在碗里装了21只。因为老板昨天在子路拿走馄饨后,下阳春面时,发现面条里多出了一只馄饨(这只馄饨皮子厚,肉馅多,浮起来晚了),知道昨天子路的碗里少了一只,今天就多加了一只。这件事,他也没和子路说。
子路照常拿回去。孔夫子吃馄饨的时候,又在心中数开了:一只、两只、三只……数下来,共有21只。孔夫子有点憋不住了,就把子路找来,说:你小子!昨天馄饨只有19只,你偷吃了一只,我都看到了,今天你怕了,就多买了一只加进去,是不是这回事儿?
子路被训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孔夫子说:你不要装傻,我和你去问馄饨店老板。两人到馄饨店一问,老板把前因后果说了一遍。孔夫子不由得涨红了面孔,感叹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看来眼见也有三分假啊!
这个故事给人以很深的教益:世界上有些事情,即使是自己亲眼所见到的也未必一定是真的。现象和本质往往不是一致的。有时候,恰恰是表面的现象掩盖住了事物的本质。对种种表面现象,我们必须用心思考,才不会被假象迷惑,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不至于犯错误。
定向思维是很容易将看见的人作事实的,祖祖辈辈的经验让我们觉得眼睛不会欺骗自己,映入眼帘的东西是最可靠的。但是很多时候恰恰是这份可靠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让事情越来越糟糕。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
要多用逆向思维,给自己增加一次判断事情的机会。
在德国哥廷根的一次心理学会议上,突然从门外冲进一个人,后面还有另一个人紧跟着,手里拿着枪。两个人在会场中混战一场,最后响了一枪,又一起冲了出去。从进门到出去共20秒钟。大会主席立即发下调查表,请所有到会者填写他们目击的经过。
在上交的50篇目击记录中,只有一篇在主要事实上的错误少于20%;有18篇存在20%到40%的错误;有13篇存在40%到60%的错误,其余18篇的错误率超过了60%。更为严重的是,有几篇记录的错误率竟然是100%,没有一点正确之处,所描述的细节纯属臆造。
目击者都是善于观察的科学家,都与这桩事件没有个人牵连。基于敏锐的观察和无偏见的描述下,竟然出现如此重大的回忆差错,着实令人吃惊。
动物病理学家斯科尔特法里奇针对其中的奥秘做出如下阐述:"第一,观察是第一种种行为动作,观察中那些激烈的、罕见的场景更容易被记住,而似乎是显而易见的情景却容易错过。其次,因为观察者具备思维能力,因而常常能对看到的情景进行人为加工,就会造出虚假的现象。
简单说,在观察中,"看"和"听"发生了"扰动",客观的"真实性"被心灵“加工"了,事实经过观察而烫上了主观的烙印,这就为偏见埋下了种子。
无独有偶,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实验表明:进入人类视野的东西并不一定全都被看到,大脑对于人看到的事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会有一种先天性的选择权,选择让我们将事物看成是什么样的,然后我们就认定事物就是什么样的。
科学家做了两组试验来印证大脑的"偏见":
第一组试验:对一些志愿者进行试验,让他们观看计算机屏幕上的一幅图。这幅图的背景为黑色,上面有许多位置不断变动的蓝色小点,靠近中央的部分则有三个静止不动的、尺寸稍大的黄色斑点。
参与试验的志愿者被要求注视着运动的蓝点,一段时间后,几乎所有人都说,黄色斑点逐渐变暗消失了。但实际情况是,黄色斑点依然存在,并未消失。
对这一现象,科学家解释说:大脑是从零散杂乱的视觉输入信号中选择信息来组织图像的,在这个过程中,大脑有时候会剔除某些没用的信息,如那三个始终不被注视的黄色斑点。
第二组试验:邀请了一批曾经或现在从未从事过跟绘画工作有关的志愿者。
科学家让他们观看一幅抽象国,要求说出画中的含义。但在看画之前,科学家分别同这些志愿者单独交谈,比如跟A志愿者谈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婚礼;跟B志愿者谈南美食人或;跟C志愿者谈诺曼底登陆的血腥残酷;跟D志愿者谈世界几千年来的风云交变...志愿者全部聊完后,画作被拿出来,这幅国太抽象了,对于没有绘画基础的人来说,根本什么也看不出来。但出人意料的是,十名志愿者看得非常投入,有的微笑,有的悲伤,有的摇头叹息。
时间到了,每个人都在纸条上写出自己所看到的。A写:画中洋溢着新婚夫妻的喜庆气息,看了让人备感幸福;B写:画中绘出了丛林的幽暗,里边遍布杀机,叫人不寒而栗;C写:画中有一双士兵临死前不肯闭上的眼睛,看着让人难过不已;D写:画中体现出了沧桑感,人类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自己,成为地球的主宰....
这个结果是不是很让人吃惊,他们所写的竟然和之前与科学家交谈的内容相吻合。可见,人类的大脑对搜集到的信息会首先按照自己内心的价值观和周围人的意见、评价进行过一番加工处理,然后才形成自己的观念。
我们的视觉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情绪。其实,我们的五官,不仅仅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触觉,都曾经或多或少地产生过错觉。
毫无疑问,我们是生活的目击者,但这并不够,我们还必须对目击后的情景进行分析、判断,保持清醒的头脑,多出一分警醒,不要轻易让"事实"占据我们的头脑。
有些时候,事情的表面并不是真实。
你必须要透过眼睛看到的表象来探索事物的本质。
人们往往执着于自己所看到的,—旦深入其中,便难以自拔。
因此,对于身边所发生的事,眼见不一定为实。那么,该怎么看待事物的本质呢?
第一、不轻易相信自己看到听到的东西,要保留自己的看法;
第二、多观察思考,为自己的想法提供证据;
第三、用实际行动去验证自己的想法。
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