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孔摄像头泛滥(针孔摄像头泛滥)
针孔摄像头泛滥(针孔摄像头泛滥)而在偷拍这件事上,电影又成了「每秒24格的隐私」。戈达尔说「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相」,哈内克却说「电影是每秒24格的谎言」。故事的主人公,因为连续收到偷拍他日常生活的录像带,不可自拔的陷入回忆、猜忌、愤怒和悔恨,害死了一个老友,到最后也没弄清偷拍者到底是谁。虽然只是心理惊悚,但它的吓人程度,不亚于大白天撞鬼。该片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是活化石级的世界名导。
2005年,有一部法、奥、德、意、美合拍片,被英国《卫报》评论为「21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电影」。
有人说,它胜在对国际政治、社会阶层的影射。
但是巴塞君认为,单看它的惊悚体验,也足够堪称「伟大」二字。
这部电影名叫《隐藏摄像机》,曾荣获第55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故事的主人公,因为连续收到偷拍他日常生活的录像带,不可自拔的陷入回忆、猜忌、愤怒和悔恨,害死了一个老友,到最后也没弄清偷拍者到底是谁。
虽然只是心理惊悚,但它的吓人程度,不亚于大白天撞鬼。
该片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是活化石级的世界名导。
戈达尔说「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相」,哈内克却说「电影是每秒24格的谎言」。
而在偷拍这件事上,电影又成了「每秒24格的隐私」。
今天,就从我们被偷拍的隐私说起。
1
春节期间,很多小伙伴都会外出旅行。
尤其2.14情人节那天,住个酒店什么的,再正常不过了。
2018年2月14日,一对大学生情侣开房过夜。
三天后,男友在一个付费色情群里,看到了自己和女友的高清视频。
接下来发生的事,典型得像是一部电影——
身边亲友陆续看到视频,两人成为焦点;
男友扛不住压力,甩掉女友;
女友退学,患上抑郁症,10个月内自杀3次;
一年后的今天,视频仍在网上流传……
图片来自百度
正常情侣开个房,不违反法律也不违背道德,为什么要遭受如此残酷的惩罚?
始作俑者,是那条隐藏在酒店背后、靠偷拍赚钱的地下黑产。
如上图所示,「国产偷拍」作为固定板块,早已成为违法网站的金字招牌。
从酒店偷拍来的视频,稍微剪辑一下,转手就能换成钱。
而偷拍的成本,不过是购买针孔摄像头的几百元。
很多摄像头,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不被人发现,简直就是一本万利。
随着数码科技的进步,今天的针孔摄像头,已经做到无孔不入、无迹可寻。
墙角的插座,房顶的消防报警器,桌子上的摆件、电器、遥控器,甚至卫生间的墙壁夹层、镜子内层,都有可能藏着摄像头。
利用房间里现成的电源,摄像头可以24小时持续工作,不需要充电。
拍好的视频,储存在内存卡里,顺着酒店WIFI或者4G信号,直接传输到偷拍者手中。
只要布置得足够精巧,任你警惕性再高,也不可能找遍房间里的每一个「天眼」。
摄像头 电源线 视频线 音频线
你当酒店偷拍只是特殊个例?
巴塞君也曾抱有侥幸心理,觉得自己没那么倒霉。
但是这类新闻看多了,你就会发现,酒店偷拍早已屡见不鲜——
去年5月,一名女子入住太原某汉庭酒店,插网线时发现在插口内有摄像头。其偷拍角度,正对着床和透明浴室。
去年6月,一对情侣在江苏某酒店被偷拍,导致长达40分钟的不雅视频在网上流传。报警后,民警找到偷拍摄像头,并在另一房间也发现有摄像头。
去年12月,西安北辰路麦子酒店,小李在电视旁边的插座里找到摄像头。发现时,16G内存卡已塞满,不雅视频多达1200段。
上了新闻的,随手一搜就有N条。
没上新闻的,还会有多少?
没被发现的,又会有多少?
在看似封闭的酒店房间里,我们的隐私,时刻面临曝光的风险。
那些屡禁不止的色情网站、色情社群,随时有可能让你衣不蔽体、颜面无存。
《针孔旅社2》
2
更可怕的是,这种偷拍行为,并不限于酒店房间。
2016年9月,广州旧城区某合租房,一名女大学生在浴室窗边,发现一台微型摄像机。当时,机器里已经存了100多段洗澡视频。
去年10月,北京某自如房,一对北漂夫妻发现墙上插座里有针孔摄像头,角度对着床。当时,他们已经住了四个多月。
就在上个星期,无锡某出租房,一对夫妻发现门框上有偷拍摄像头。警方调查发现,二房东给房子动过手脚,专门租给年轻夫妻,从中牟取大量利润。
门框上的摄像头
不仅如此,在酒店、旅馆、出租房之外,偷拍一样无处不在。
比如,在火车上偷拍女性裙底的猥琐男——
在地铁站偷拍女性裙底的不良少年——
在公共场合偷拍女性裙底的死变态——
还有一种专门装在鞋尖上的偷拍器,在超市、公交站、电梯等人员密集的场所,随便伸个腿就能拍到裙底。
这些画面除了偷拍者自己「欣赏」,还能批量售卖给色情网站,以「摄」养「色」。
也就是说,即便你和家人不租房、不开房,一样要临隐私曝光的风险。
偷拍这种事,随时有可能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任何一秒。
《蜻蜓之眼》是一部完全靠监控摄像素材堆积起来的作品
更让人细思恐极的,是跟我们形影不离的手机。
去年7月6日,央视《新闻直播间》的专题报道《你的手机安全吗》,看得巴塞君毛骨悚然。
某新款手机用户举报称,自己在使用QQ浏览器时,前置摄像头会自动弹出。
QQ团队解释说,APP只是调取摄像头数据,并没有偷拍。
但网友们普遍怀疑,如果没拍摄,为什么自拍专用的前置摄像头会弹出来?
而另一个用户则举报说,自己在使用百度输入法时,手机会提示正在录音。
百度团队否认偷录,网友们仍然难以相信。
更吓人的是,还有用户举报说,自己跟朋友聊天的内容,会莫名引来APP的定向广告。
巴塞君掐指一算,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手机APP,有90%都会申请启用摄像头、麦克风的权限。
一旦你同意了这些授权,后面的事,就没你什么事了……
它会不会偷拍、什么时候偷拍、偷拍目的是什么,你永远不会知道,只能寄希望于运营者良心发现、遵纪守法。
这样毫无隐私可言的生活,既不是小说里的科幻,也不是新闻里的个案。
社会中的每一个你我Ta,都被迫活在隐私外漏的威胁下,说不准哪天就会被人坑上一把。
《蜻蜓之眼》
3
我们的隐私,除了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声音,还有抽象存在的个人信息。
手机号、身份证号、家庭住址,以及你在哪上学、在哪上班,每天乘几路车、坐几站地,甚至你老婆孩子的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
这些信息一旦外泄,很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
最近几天,山东济南的一位82岁老人,因为隐私外泄,被骗走12万元积蓄。
由于骗子准确掌握老人的个人信息,导致老人失去了戒备。
诈骗犯先是卖给老人假保健品,然后又冒充消费者协会,以替老人追讨10倍赔偿为由,进一步骗取税金。
家人报警时,老人依然不肯相信自己被骗了,还在眼巴巴等着10倍赔偿。
诸如此类的诈骗案,我们真是听说过太多了。
也有来搞siao的
即便是不容易上当受骗的年轻人,也难免陷入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的困扰。
就拿巴塞君自己的手机号来说吧。
上周新办的手机卡,这周在超市开了个会员,没两天就收到药店、商场、火锅店的各种短信。
在银行填个表,回头就被各种卖房、卖车的打电话骚扰,我去你银行个表啊!
更可气的是,热爱学习的巴塞君,在某免费平台领取资料之后,被一家英语学校打了20多次推销电话……
更崩溃的是,只要你收过快递、叫过外卖,你的「手机号 姓名 地址 购买习惯」就不再属于你了。
有些聪明的骗子,利用多渠道的个人信息交叉项,还能分析出更深层次的隐私机密。
利用这些「高级机密」,他们可以办理你的手机卡、信用卡,还能触碰你支付宝里辛苦赚来的血汗钱。
总之,我们生活在一个「赤裸裸」的环境中。
小到促销商贩,大到色情网站,都在拿我们的隐私圈钱。
《蜻蜓之眼》
而我们能做的,只有小心小心再小心,时刻保持十二万分的警惕,并提醒身边的亲人、朋友引起重视——
外出旅行时,一定要检查房间里的每个角落;
穿裙子的姑娘,请踢飞每个近身一米的生物;
所有涉及转账的行为,必须要反复确认对方的身份;
还有,别让老人自己独处,整天接那些丧尽天良的诈骗电话。
我们或许改变不了社会,但我们可以竭尽所能,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和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