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清法师母亲什么时候去世的(与果清长老往事回忆)
果清法师母亲什么时候去世的(与果清长老往事回忆)▲ 建好的方丈楼师父不肯住,几十年如一日住在环境简陋的寮房 后来就这样我们开始着手设计制作贤劫千佛坛的浮雕,到贤劫千佛坛三千像,到龙华三会大型壁雕、五百罗汉像等等。前后我们团队在罗汉寺大约呆了一年多的时间。这期间与我经常陪着师父走工地,聊过往,师父自己的生活过得极其简朴,睡着一张睡了30多年的床榻,铺着一张老棕垫,挂着旧蚊帐。衣服缝缝补补(据说还是30多年前母亲为他缝制的)。与师父在一起时有时几乎一天都没有见过师父吃饭,偶尔早上吃两颗汤圆一碗清粥,就一天再不进食。夜晚师父房间灯也是常亮着,有时半夜师父会给我发短信,交代事情,常常整夜不眠。而第二天白天,也没见师父怎么休息,精力十分旺盛。寺庙大大小小事情,都装在他老人家的脑袋里,他常跟我们说:”我一百岁了还自己做出纳自己做会计,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你们啊,哪怕事情做得再大,也要修自己的念头,守住念头”▲偌大一座山,都是师父设计的,他正在把理念
二零一九年罗汉寺图书馆的居士给我发来信息,说绵阳罗汉寺正在整理释果清师父的过往故事,果清师父嘱咐让她一定联系我,让我拟写一篇跟师父过往交集的文章,如内容合适可放入罗汉寺在编书籍印刷。
其间我也几次举笔,但却因各种杂事一直耽搁。后来看已错过了刊物的编辑日期,也就一直搁置。其实主要还是内心一直觉得,跟师父情缘颇深,仍有故事交集,一纸难以写尽。谁知这一搁置,师父交代之事仍未完成,竟就与师父就天人永别,实在让人揪心泪目。
与果清师父结缘是在二零一七年二月底,经寺里师父引见,我跟景仁从成都驾车至绵阳,那是第一次拜见果清师父。到寺庙后皮居士领着我们与师父见面,师父那时正坐在藤椅上看着贤劫千佛坛工地在施工。皮居士跟师父打了声招呼,本来我内心还有点忐忑,憋着一肚子的专业词汇准备表达。师父缓缓抬起头,盯了我一会后就说了一句:“我信你,你来做吧”。
就这样一个对眼和简单的一句话,没有其它过多的交流和了解,就定了贤劫千佛雕塑项目我们来制作。后来闲聊时我问师父,怎么当时看一眼就能把这样一个项目确定给我们来做,师父说有些事情缘分使然,自有定数。
▲偌大一座山,都是师父设计的,他正在把理念传达给我
▲ 郑一来看师父
▲ 我们与师父的日常,听师父开示
后来就这样我们开始着手设计制作贤劫千佛坛的浮雕,到贤劫千佛坛三千像,到龙华三会大型壁雕、五百罗汉像等等。前后我们团队在罗汉寺大约呆了一年多的时间。这期间与我经常陪着师父走工地,聊过往,师父自己的生活过得极其简朴,睡着一张睡了30多年的床榻,铺着一张老棕垫,挂着旧蚊帐。衣服缝缝补补(据说还是30多年前母亲为他缝制的)。与师父在一起时有时几乎一天都没有见过师父吃饭,偶尔早上吃两颗汤圆一碗清粥,就一天再不进食。夜晚师父房间灯也是常亮着,有时半夜师父会给我发短信,交代事情,常常整夜不眠。而第二天白天,也没见师父怎么休息,精力十分旺盛。寺庙大大小小事情,都装在他老人家的脑袋里,他常跟我们说:”我一百岁了还自己做出纳自己做会计,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你们啊,哪怕事情做得再大,也要修自己的念头,守住念头”
▲ 建好的方丈楼师父不肯住,几十年如一日住在环境简陋的寮房
虽是年过百岁,但师父却心态很年轻,有时还会开着汽车带我山上山下兜一圈,讲讲寺庙一步一步建起来的神奇故事。一次还很调皮的把手放开方盘让车直行,笑着跟我说道:“你看看,技术不比你差吧”。
▲ 师父开车带我巡山
在工地上,我还亲历了几次师父徒手爬上脚手架,爬上移动木楼梯的场面,我们都捏一把汗,师父却如履平地。浇筑大佛平台基础的时候,有个工人戏称:“这里这么高老和尚爬不上来看咯”,结果第二天一早师父就爬上大约十米高脚手架,亲自上去检查浇筑质量。
▲ 师父说我爬梯子还不如他。
▲ 师父徒手爬十米高的脚手架
那一年冬天师父摔了一跤,跌得鼻青眼肿,脸上都是淤青和伤口。我们都很为师父担心,但第二天师父就开始坚持走工地写书法,大概一周左右时间吧,师父脸上的淤血和伤口居然基本都退了,长出了新的皮肤。一个老人的新陈代谢和皮肤再造能力,居然比小孩子还快,真是令人称奇。
▲ 做不好的罗汉动态,师父亲自给我演
虽然每天来拜见师父的人很多,但师父记性很好,基本都能记住。我也亲眼见过师父拒绝一个居士前来供养的款(金额较大),还把此人斥责了一顿。后来我问师父为什么?师父说这个人的钱来得不干净,他不能收。他说有没有钱不重要,但他能看穿别人的心,所以那些人不敢在他面前演戏。还说一毛两毛一块两块的,那都是别人用心来供养的,得对得起那个钱,所以他也常以“讨口子”自称。(讨口子四川话是乞丐的意思)
▲ 师父发愿,要写十万个佛字,每天坚持写很多
师父对雕塑及工人素质要求也很高,一发现我们哪里做得不好,半夜都会给我打电话,让我到他寮房去讨论。有一次我在上海,半夜接到师父电话,第二天一早马上飞到绵阳,师父的严厉让我们半点不敢懈怠。师父常说一句话:“你们不要以为你们是在帮我做事,我只是帮佛菩萨看门的,我们花的是人民的钱,要为人民服务,因果、因果。。。”
▲ 我当时发愿要自己参与一起雕塑一座罗汉像,现在看来那尊塑像师父后来帮我们修改了。
果清师父有时虽如怒目金刚,但却有着菩萨的心肠。他见我们有些工人住在寺庙里吃斋饭不习惯,就嘱咐我说不能逼着工人一定要吃斋饭,他们要自己愿意吃的就吃,不能强制要求。说工人每天干的是体力活,如果心里不愿意那是做不好佛像的,他们如果想吃嘎嘎(四川话肉的意思),那你就让他们自己煮着吃。后来我们自觉在寺庙里不合适,就跑到后山门外找了个小房子,在那边做了个食堂,解决有些不习惯的工人吃饭问题。师父常把贡品扛到工地给工人们吃,有时工人们会客气让师父也吃一个,师父却说他自己没资格吃,他只是一个帮佛菩萨看门的而已。
▲ 师父常给工人带供果,一定要亲自带。
▲ 我们的团队参与义工与果清师父的合影
初期的时候师父见我们来的工人多了,担心我们的资金问题。有一天突然找到我说:“我知道你们需要钱,我先给你转你一笔钱,你们好好做事情”。然后第二天,就带着我们上银行,给公司转了一笔款。那个时候正是公司重组最缺资金的时候,这一切似乎师父都早已预知,这笔款及时得就如春天甘露,一下解决了我们很多问题,也让项目顺利的推进。
关于罗汉寺及果清师父的故事有很多,罗汉寺究竟花了多少钱建起来,有好几个版本,有的说五六个亿,有的说十几个亿,有的说几十个亿,这个事情我好奇也问过师父,师父说都还早呢,他还要把后山那片都建起来,建一个灵鹫山,建一片人间净土。虽然师父没有正面回答,但据我估计,这个数字只会多不会少,一个老人凭一己之力,把一座荒山一砖一瓦开始建成一个佛国圣境,这真非一般人力所能为啊。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师父青年时戎马生涯,参加过解放战争,以南下干部身份退休,寺里管事说师父每月的退休金,除了自己吃饭的费用,其它都放在了寺庙建设里面,并且决绝了很多前来想商业化寺庙运营的人,说他们败坏了寺庙的风气。并经常听到他告诫身边的弟子:丛林养衲子 衲子怀道德 道德保丛林,寺庙是人民的辛苦钱建的,出家人要有出家人的修行味,要为人民服务。
现在的绵阳罗汉寺,已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佛教圣地之一,来往游客很多,但师父却坚决不收门票,不搞商业店铺。想当初,这处涪江边上叫九龙山的地方,只是一片荒山野岭,只有荆棘,没有花朵,更不要说果实了。三十年后,这片荒山野岭上,矗立起一座金碧辉煌的庄严道场,一千二百五十罗汉飘海而来,座座舍利塔在蓝天下熠熠生辉,恢弘的贤劫千佛坛等等,这实是绵阳人民的福气。
那几年经常做梦梦到师父,有一回在寺庙的客房里,当天不知怎么回事,突然上吐下泻全身发冷,包着被子出虚汗。夜里迷迷糊糊梦到师父,第二天起来发现不适竟然全好了。也不知是自己心理暗示还是着实玄妙之间,有些事情确实无法解释。
次日午间在工地上跟师父闲聊聊起,师父跟我讲起来关于我前世今生的事,才让我大开脑洞。虽然有些事情玄之又玄,但谁又知这何尝不是看待世界的另外一种维度。师父显现的神通,无非是找一种最简便的方式引我这等无慧之人入门而已。
▲ 跟随着师父的脚步
果清师父年轻时熟读四书五经、文学诗词,常常随口能背出诗句。有一次师父兴致起了,给我们当场吟诵顺治皇帝写的《赞僧偈》:“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最难……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不如不来亦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那场面与声音,至今仍常在我耳边回荡。。。
二零一八年冬月初一,我跟母亲一起到绵阳罗汉寺为师父祝寿,带了一幅我的师父画像呈给师父,师父十分开心,在我母亲面前把我夸了一翻,并嘱咐我一定要好好尽孝。但想不到这却是我最后一次与果清师父见面。
可惜之前跟师父的短信交流记录,由于后来手机损坏,没能导出到原本的信息记录,没能把文字保存下来,成了如今最大的遗憾。
▲ 为师父作画
二零一八年底受几位居士所托,让我们为师父塑尊铜像。三米八高的铜像塑好之后,师父却一直没通知把塑像请到寺庙。我们大概也体会到了师父的意思,所以铜像一直在厂内尘封。中间我短信问过一次师父,师父回答:“现在无钱无地安排,十月份请照顾”,我回:“好的师父,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师父后回:“我好想念你的德行”,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师父的深意,至此不敢轻易再提及此事。
时过四年,二零二二年的四月份突然接到师父通知,让把铜像可以发到罗汉寺,当时我内心就觉哪里不妥。铜像到寺里不久,我们还在商讨铜像摆放空间的设计问题,五月十一日就收到果清师父已经圆寂的消息。现在想想,原来师父早已知时至,提前都已经做好了安排。
▲ 林冰老师为师父塑像
今日写起此文,忆起与师父点滴过往,内心十分愧疚与难过。师父予我,予我们团队有知遇之情,而我却不够惜缘,不够精进,辜负师父的教诲。往日师父的所言所行就像一面镜子,常照着让我自惭形秽。
前两日陈师兄发来信息,师父肉身已经送往宝光寺行佛教火化,荼毗后出现大量真身舍利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有心舍利、禅定舍利、骨舍利、血舍利、发舍利、舍利花等,其中最为难得的是心舍利。
▲ 果清师父的真身舍利
在身边时师父常说:“我心里没有一丝杂念,没有一丝杂念”,这回也印证了老师父果然没打诳语,因无所住而生其心,这生的是其不坏的金刚心。这在近代,乃至整个佛教历史上都属罕事!
师父一生清贫,两袖清风,百纳为衣,以戒为师,发宏愿并以身体力行果证。虽说师父早已了脱生死,舍肉身表法,但相信像我这样不舍师父的芸芸众生太多了,愿师父不舍众生,乘愿再来!
正如其诗云:世人笑衲破衲衣,吾笑世人不识僧,来去自由多自在,天下名山戏人生。
这是二零一七年冬月一日,我为师父寿辰创作的一幅小画。接触过师父的人就知道,师父走路很快,我们常常都是要在后面快步跟着。这条两侧摆着三百三十祖师像的狭长通道,是师父每天去后山工地的必经之路,当时大佛正在拟建,那是师父的大愿。但后来很可惜因为报批的政策原因卡住了大型佛像的建造,于是此画,也就成了一幅略有遗憾的设计草稿。
一位建设佛国的行者,
一位持念前行的愿者,
一位既威又慈的智者,
一位了脱生死的觉者。
这是果清师父在我心中的印象。
▲ 为师父作画
外界对果清师父的评论很多,但我想任何没有深入接触和体会的言论,都是片面和主观的。当你踏入罗汉寺,感受到一个老人对一座山和一群人的改变,陪伴师父的日常,观其行听其言。才会真正体会到这种特殊的能量,远超过文字言语所能表达的范围。只是痛心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此文仅客观记录我与果清师父接触的一些日常,以此表达对师父的思念和一些未了的遗憾!
在此锥心泣拜,愿师父不舍众生,乘愿再来!
阿弥陀佛。。。
老徐
二O二二年五月二十日于上海
附果清法师简介:果清法师,俗名张武福,1919年冬月初一出生于四川成都。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广学博闻,天资聪颖。1949年,张武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大西南时任温州军区司令部干部,后调至西南航空部工作。1953年转业后,先后任职于高县政府、商业局、新华书店、供销社,后担任成都仪表厂主任。他在工作期间刚直不阿、两袖清风。受到广泛赞誉。1985年,受母亲学佛影响,深感人生无常,世事多变,在新都宝光寺依圣兴老和尚披剃出家,1986年在五台山受具足戒。自1986年起,果清法师亲自驾车,赴缅甸、广东深圳,香港、广西、江浙、华北、东北、内蒙等地弘法利生,集资建寺。果清法师“为酬往昔之誓愿生勇猛精进之决心”,先后建成广汉五百罗汉堂、射洪八百罗汉堂及二十四孝堂、绵阳“一千二百五十人具皆阿罗汉”罗汉堂。1991年开始,亲自编撰《罗汉谱》,至1994年基本完稿。得到赵朴初居士的高度肯定和赞赏,此后几年不断修改,于2000年8月由上海佛学书局出版。2011年主编完成《灵山遗芳》,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记录老和尚弘法教化、思考体悟的散文集《随笔》,现在已经出到第八册了,老和尚圆寂之前一直在写。2005年入编于《中华佛教人物大辞典》(1125页)“高僧列传”他一手创建了绵阳罗汉寺,罗汉寺内万佛城、五百尼僧堂、五百居士堂、玉佛殿、巨型卧佛、七佛殿、西方极乐世界等宏伟壮观、金碧辉煌,可谓世间罕有的佛教艺术瑰宝。果清法师誓愿宏深,广度有情,建寺安僧,功德圆满。2022年5月11日(农历四月十一日)下午15时,安详圆寂。世寿103岁,戒腊36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