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要用逆向思维看懂这九种人(有这3种思维定式的人)
你一定要用逆向思维看懂这九种人(有这3种思维定式的人)思维习惯的偏差,会导致选择的不同,选择的各异又会直接决定结果的好坏。一方面源于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另外一方面来自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思维习惯不同而导致的选择差异。学习时间管理,实现闪亮充实的人生。可其中大多数人都逃不开“年初磨刀霍霍干大事,年底偃旗息鼓无声响”的命运。为什么年初时大家制定一样的目标,到年底,却走向不同的结局?
- 文/MBA智库·五月海子 编辑/MBA智库琉琉
新年伊始,很多人开始雄心勃勃地做起新年计划:
每天听课学习,年末拿下cpa证书;
上班8小时外积极充电,实现升职加薪;
每周坚持跑步健身,打造八块腹肌;
学习时间管理,实现闪亮充实的人生。
可其中大多数人都逃不开“年初磨刀霍霍干大事,年底偃旗息鼓无声响”的命运。
为什么年初时大家制定一样的目标,到年底,却走向不同的结局?
一方面源于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另外一方面来自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思维习惯不同而导致的选择差异。
思维习惯的偏差,会导致选择的不同,选择的各异又会直接决定结果的好坏。
而以下3种思维习惯,是最常见也是最易被忽视的,学会改变,才是让结果变好的开始。
01
盲目比较,失去自我
不经考量的盲目比较,实则是一种自我消耗。人是很容易在比较中,失去自我判断!
作者老喻在《比较是万恶之源》中提出:厉害的人,往往是有一个成功的比较系统,正确的对标和自我比较才能让自己快速迭代。
这让我想起,多伦多大学教授乔丹·彼得森在一本书中讲过:
谷歌刚上市时,因前500名员工得到的期权比较特殊,需在美国证监会备案,这让后加入的员工,能清楚地查到他们有多少股份。
有一部分后加入的员工,发现自己得到的股份连人家零头都不到,便陷入了郁闷的状态,导致无心工作,毫无精神气。
彼得森教授说,其实这就是比错了对象。
那些排名靠前的人,当初是冒着失败的风险加入的,前几十名员工拿走期权池子里一半的份额,这很正常。
如果一定要比较,可以看看自己在所属小组10个人中做得咋样,距离最优秀的人,还有多少差距。
比错对象,除平添烦躁情绪之外,再无其他。
盲目比较的尽头,是无止境的焦虑,是拼尽全力也依然填不平的心理沟壑。
每个人都有适合的节奏和行进路径,能去比较是好事,但不要盲目比较。
正确的比较,应建立在充分考量比较对象之后,选择最适宜的对标点,以此作为鞭策自我前进的基础。
如果盲目地把自己套进别人成功的框架里,去追赶别人的影子,打乱自己的节奏,最后只能换得越追逐越焦虑的结果。
02
只想做大事,不愿俯身做小事
只想在大事中创造自我价值,不想在小事里陷入重复琐碎,这是很多人的心理本性。
他们认为只要承载起了大事的压力、挑战,就能在干成大事的同时,实现自我的价值提升。
可大事之所以能成,还在于小事上的持续钻研和精进。
周鸿祎在读研究生期间,就像不少年轻人一样摩拳擦掌,热血沸腾,等待着干一番大事业,因此,不顾自己的能力,就大胆地开起了公司。
没想到,一创业,他才发觉,创业并不是一件让人持续产生成就感的事,而是由大量琐碎枯燥的小事构成。
譬如研发,沟通,跑腿......里里外外的杂事全都要他一个人操办。
甚至在介绍产品时,还要把一样的话术,说给不同的客户听,这期间说了上千遍,口干舌燥,而又缺乏新鲜度,最后他觉得太累,更觉得无趣。
他的首次创业也在这种厌倦情绪中失败了。
后来又连续几次失败后,他才蓦然明白,其实自己欠缺很多东西,小事干不好,大事只能是天方夜谭。
之后,他进入方正集团,开始从最基础的程序员做起,专心修炼自己的小事力,也因那段时间在方正踏踏实实的工作,为他日后创办360,积累了能量和心力。
正如他创业成功后,感慨的那句话:
“任何伟大的事情都是由很琐碎的、点点滴滴的事情组成的。”
有一句话叫:脑子会了,手还没有。
很多事,觉得都会了,可一说就卡,一做就废,这便是少了在小事上的日以锤炼。
任何宏大的成绩,都是由前期不计其数,日夜重复的小事构成的,不在小事上熟练打磨,就难以在大事上掌控,不要让自己的人生,输在瞧不起的小事上。
03
不懂接纳,习惯性反驳
想必很多人身边都有这样的朋友:
当你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向他提出了新的思路,他会直接否决:“这不行,那行不通。”没理由地反驳了你所有可行性方案。
你会发现,当你每说一句话时,他都会甩出几句话来说服你、反驳你,仿佛在心里给你亮起了红灯,一旦出声,就会自动开启提醒装置。
这样的人,便是典型的不懂接纳,只想反驳。
曾经看过一位网友的故事:
大一,他刚刚进辩论队时,一个学姐就语重心长地给了他一个忠告:别把“辩论”这件事带到生活中。
学姐说,她最初为了练习辩论的思维,便把“辩论”给带入了自己的日常。
每天在和舍友相处时,会刻意找对方话语中的漏洞,进行针对性地反驳,每一次反驳和对话,最后都会演变成一场惨不忍睹,无法收场的小型辩论赛。
起初她不以为然,可后来慢慢发现舍友们和她说话的方式变了,变得小心翼翼,充满着敌意和警惕,而且开始逐渐远离她。
事后,她开始反省自己,日常生活不是辩论场,舍友更不是对方辩友,平时聊天交流,更不应该成为分胜负的比赛,如果再这样持续下去,取得了口头的胜利,失去的却是周围的朋友。
这个事例中的学姐把辩论日常化的表现,就是典型的“习惯性反驳”,这样的人其实是想通过不断强调自己的立场,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刷存在感。
拥有“习惯性反驳”型思维的人,会天然地排斥不同和差异,在求同中,也失去了自我精进的可能性。
当然,如果换一种立场,学会去接纳不同的观点,抑制否定质疑反驳的冲动,便能吸纳更多来自不同观点的养分,为自己所用。
△
写在最后的话
目标是用来实现的,不是用来妥协的。
所有能开花结果的目标,都来自于追逐目标的人,不盲目比较,不自我磕绊、既有成大事的勇气,也有在小事上的沉着和日夜深耕、更能保持开放的心态,倾听不同的声音。
真正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突破旧的思维桎梏,创造正向思维习惯的过程,持续地去让思维更新,才能进化出更好的自己。
-THE END-
● 作者:五月海子(MBA智库专栏作者)。与时间为伍,与写作共情,一半湖水,一半热土。MBA智库——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兼具热点与干货,顶尖管理知识、进阶职场指南。APP、头条号、微博@MBA智库。图片来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