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各镇人口分布(温州市人口最少的建制镇在哪里)
温州各镇人口分布(温州市人口最少的建制镇在哪里)1、石垟林场石垟林场创办于1958年8月,原称国营林场,90年代以后改称国有林场,是浙江省五大林场之一,位居全省第四。该林场经营面积54.13平方公里(8.12万亩),森林面积51.2平方公里(7.68万亩),覆盖率94.6%,林木蓄积量46.62万立方米,占全市国有林场的28.3%,遥居温州首位。林场下设林区,实行一级核算,两级管理。今辖吴垟、水牛塘、干坑坳、竹苗、双苗、新演、廷培、石展、石角九大林区和上斜行政村,场部驻地吴垟。全场现有人口1200多人,在册职工479人,其中离退休158人,在岗管理人员68人。1996年7月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与石垟林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进行经营和管理。石垟林场主要从事林业生产管理、护林防火、林产品加工、种植业、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和经营等工作。石垟林场的海拔高度多在500~1000米,最高点是干坑坳林区的杨顶降,海拔1362米;最低点是新演林区的干演口
文图:姜竺卿
铜铃山镇位于文成县西北部洞宮山脉的深山区,与景宁畲族自治县接壤。2020年11月七普常住人口3643人,仅占文成县总人口的1.26%,是苍南灵溪镇的0.95%,是乐清柳市镇的1.10%,是瑞安塘下镇的1.20%。我国建制镇有经济和人口指标的,真不知铜铃山镇的建制是如何通过逐级审批的?读完本文之后,也许你能找到答案。
铜铃山镇成立于2015年12月25日,是由原西坑畲族镇分出设置的年轻乡镇。镇域面积155.38平方公里,占原西坑镇的76.3%,今西坑镇只留23.7%。然七普人口数西坑镇有8352人,铜铃山镇只是西坑镇的1/2.3。铜铃山镇人口密度为23.4人/平方公里,西坑镇却有173人/平方公里。可见铜铃山镇是幅员大镇,人口小镇。
铜铃山镇平均海拔超过850米,是温州市地势最高的山区。境内森林密布,覆盖率高达93.5%,林木蓄积量65.9万立方米,是温州市森林资源最丰富的乡镇。镇域内已建成2个国家4A级景区、1个国家3A级景区、2个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6个浙江省1A级景区村庄;2020年共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8亿元;2021年12月30日被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5A级景区镇。
铜铃山镇下辖17个行政村,90个自然村,3个国有场圃,政府驻地吴垟。吴垟竟然不是一个村,没有民居,只是石垟林场场部所在地,所以该镇只有“镇域”,没有“镇区”之说。一个镇的四套领导班子埋于深山之中,这在全国也是独有的罕见怪事。下面分六个方面来认识铜铃山镇的地理全貌。
1946年1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核准从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析置文成县,至1948年7月各乡镇划定,始建县政。今铜铃山镇在此前属青田县南田区西坑乡,文成建县之初仍属西坑乡,下辖14保。1950年文成县由5区32乡镇调整为5区55乡镇,从西坑乡中析置上垟乡和石后乡。1952年全县分置7区120乡镇,西坑乡从南田区中独立出来成为西坑区,下辖13乡,原上垟乡分为上垟乡和下垟乡,原石后乡分为石门乡和岭后乡。1956年区乡撤并,全县并为6区51乡镇,西坑区撤销为西坑乡,归属南田区,石门乡与上垟乡合并为石垟乡,此时今铜铃山镇境内置有石垟、下垟、岭后三乡。1958年,区改称人民公社,乡称生产大队,文成县增设西坑人民公社,下辖3生产大队。1961年人民公社改称区,管理区改称人民公社,全县辖7区62人民公社,此时西坑区辖西坑、敖里、石垟、下垟、岭后5公社。1966年,撤销西坑区建制,敖里公社划归南田区,西坑、上垟、下垟、岭后4公社划归石垟林场管辖。1984年,结束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恢复乡镇建制,全县划为1个直属镇,7个区,3个建制镇,58个乡。此时西坑区下辖西坑、石垟、下垟、岭后、敖里畲族5个乡。1992年,进行“撤区、扩镇、并乡”政区调整,撤销所有的区公所,乡的数量大幅减少,文成县划设8镇,27乡,1999年再次撤并为8镇25乡。此时今铜铃山镇境内不受“并乡”影响,仍为3乡建制。令人欣慰的是从1956年开始,连续55年,今铜铃山镇境内始终保持石垟、下垟、岭后3乡建制,这是难能可贵的喜事。
原石垟乡面积30平方公里,辖7行政村,31自然村,乡政府驻地上垟村;原下垟乡面积17平方公里,辖4行政村,10自然村,乡政府驻地下垟村;原岭后乡面积27平方公里,辖7行政村,39自然村,乡政府驻地岭垟村。此外另有石垟林场54.13平方公里,叶胜林场27.25平方公里,不受三乡管辖。
2011年4月,陈德荣上任伊始,温州市行政区划进行翻天覆地的调整,全市从原有的276个乡镇撤并为71个乡镇,甚至8个乡镇并为1个镇,撤并后的镇其实就是1992年以前的区建制的区域范围。例如永嘉县岩坦镇面积竟达565.5平方公里,几近鹿城和龙湾两区面积之和;苍南县龙港镇人口多达39.6万人,下辖199个村。今铜铃山镇境内的石垟、下垟、岭后3乡并入西坑畲族镇,面积203.67平方公里,下辖27个行政村。这种畸形庞大的镇建制令各地镇政府的行政管理产生极大的不便和麻烦,甚至失控。2015年,陈德荣走后,各县、市、区重新将大镇适度分出设置较小的镇,此时石垟、下垟、岭后3乡从西坑畲族镇中分出设置铜铃山镇。这就是铜铃山镇建制的由来。
四、铜铃山镇的两个国有林场和森林公园
温州市有16个国有林场,其中最大的石垟林场、第二大的叶胜林场均在铜铃山镇境内。石垟林场规模相当于两个叶胜林场,但从申报森林公园的角度看,石垟林场反而是省级森林公园,叶胜林场倒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这是因为铜铃山风景区在叶胜林场内,这不奇怪。衡量森林资源丰歉的最主要指标是林木蓄积量,并不是森林面积和覆盖率。这里讲森林资源,故将石垟林场摆在先,叶胜林场放在后。
1、石垟林场
石垟林场创办于1958年8月,原称国营林场,90年代以后改称国有林场,是浙江省五大林场之一,位居全省第四。该林场经营面积54.13平方公里(8.12万亩),森林面积51.2平方公里(7.68万亩),覆盖率94.6%,林木蓄积量46.62万立方米,占全市国有林场的28.3%,遥居温州首位。林场下设林区,实行一级核算,两级管理。今辖吴垟、水牛塘、干坑坳、竹苗、双苗、新演、廷培、石展、石角九大林区和上斜行政村,场部驻地吴垟。全场现有人口1200多人,在册职工479人,其中离退休158人,在岗管理人员68人。1996年7月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与石垟林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进行经营和管理。石垟林场主要从事林业生产管理、护林防火、林产品加工、种植业、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和经营等工作。
石垟林场的海拔高度多在500~1000米,最高点是干坑坳林区的杨顶降,海拔1362米;最低点是新演林区的干演口,海拔380米。年平均气温13.8℃,极端最高气温36.4℃,极端最低气温-6.4℃。年降水量191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3.7%,无霜期335天。山体土壤为黄壤土,土层厚度多在60厘米左右,富含腐殖质。由于水热条件优越,林木生长茂盛,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据测算,整个林场的林木每年能提供氧气60多万吨,吸收二氧化碳90多万吨,吸收粉尘20万吨,从而改善了林区的大气质量。由于森林植被的涵水作用和对气候的调节效能,石垟林区的河流径流稳定,且是文成县降雨量最高地域。
石垟林场是温州市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植被最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有林场,历有“森林王国”的美誉。石垟林场的植被以常绿阔叶林、黄山松林、柳杉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为主。木本野生植物有99科757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有19种;野生动物379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黄腹角雉、短尾猴等20种。林场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1种,二级保护植物有香果树、伯乐树、福建柏、连香树、鹅掌楸、杜仲、金钱松7种,三级保护植物有天竺桂、沉水樟、闽楠、银钟花、天目木兰、黄山木兰、紫茎、凹叶厚朴、花榈木、蛛网萼、银鹊树11种。
▼石垟林场一角
2、叶胜林场
叶胜林场创办于1957年11月,称叶岭林场,1958年8月改为今名。该林场经营面积27.27平方公里(4.09万亩),森林面积25.33平方公里(3.80万亩),覆盖率92.9%,林木蓄积量19.26万立方米。其林场规模仅是石垟林场的一半,森林资源的量值只是石垟林场的41%,但它仍是温州市第二大林场。然而年利润却是石垟林场的2.2倍,因为它有一棵摇钱树,即铜铃山王牌风景区。
叶胜林场下辖胜坑、高岭头、郑坑源、湖头、吴岸、黄肖、横坑、梅厂8个林区和9个自然村,场部驻地胜坑村。境内最高点是割草坳高尖,海拔1196.5米。防火线16条,计105公里。其生态环境、经营范围、植被类型和野生动植物科属种与石垟林场略同,只是杉木、柳杉和毛竹林的比重较高。
叶胜林场的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占38.5%,主要分布在郑坑源、胜坑、梅厂三个林区;针阔混交林占26.4%,主要分布在横坑林区和梅厂林区的大坑源;针叶林占27.8%,主要分布在高岭头、湖头、吴岸等林区。全场共有高等植物207科762属2040种,木本植物96科692种。主要野生动物有30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麂、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白鹳、穿山甲5种,二级保护动物有短尾猴、豺、白鹇、黑鹇、娃娃鱼、黄嘴白鹭、猫头鹰、鹊鹞、虎纹蛙等15种。
叶胜林场1996年7月成立省级森林公园,2001年11月升级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取名“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八大林区都开发了旅游景区,核心景区是铜铃峡、小瑶池、铜铃寨、原始丛林、胜川桃溪五大景区,共150多处景点。从此以后,叶胜林场从度日艰难的经济困境走上了富裕的旅游大路。
▼叶胜林场茂密的植被
1、铜铃山风景区
铜铃山风景区位于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是文成县仅次于百丈漈的王牌景区,是国家4A级风景区。在地域上分为铜铃峡景区和小瑶池景区两大块,东边的铜铃峡在峃作口溪上,西边的小瑶池在胜坑上,两者相距4公里,有公路相连。
铜铃峡景区在高岭头水库(金猴湖)大坝下方的峃作口溪上,峡长3公里,最窄处4米,宽处百余米,呈西北-东南S形走向。这里山峦叠翠,峡谷幽深,瀑潭相叠,碧溪潺潺,美不胜收。景区主景是“十二埕”,由众多的瀑布和深潭构成的壶穴奇观系列,堪称“华夏一绝”。壶穴是潭底被瀑水冲磨出来的深穴,犹如光滑的酒埕(酒坛),口小肚大。这里河床基岩节理发育,溪水沿岩石节理冲击和掏蚀河床,一旦河床被掏蚀成穴后,水流就在壶穴处形成漩涡流,一些石块在穴内随着漩涡流一起运移,对壶穴产生巨大的磨蚀作用,这样就形成很深的壶穴和光滑的磨蚀面。铜铃峡的众多壶穴中,有的是上升的垂直漩涡流对裂隙基岩的冲击和磨蚀而成的浅壶穴,有的是下降的垂直漩涡流搬运石块所钻凿而成的深壶穴。有人认为这种壶穴是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这是错误的,在我国南方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纬度和低海拔地区是不可能存在第四纪冰川地貌,这已成定论。为方便游客观赏,在峡谷西侧陡崖上修建了500多米长的森林栈道,从栈道下到十二埕底部的碧玉潭,然后沿埕边慢慢攀登,仔细观赏壶穴美景。沿十二埕需走3公里的路程,来到电瓶车场。散客可以继续北上1.4公里来到高岭头水库大坝,既可欣赏大坝雄姿,又有水上游乐项目。若遇汛期溢洪闸开启时,20多米宽的帘状库水奔腾下泻,百虹悬空,壮观至极。
▼铜铃峡景区之十二埕
▼笔者留影
小瑶池景区位于峃作口溪支流胜坑上源,在叶胜林场场部驻地胜坑村以上的湖头林区。小瑶池又名仙女湖,是一个海拔1090米的高山小湖泊,形似葫芦,面积4亩余,最深处3米多。四周都是群山,没有溪水注入,湖水竟然大旱不涸,其实是山区地下水补给,湖中有泉水喷溢,属于裂隙承压水补给。沿环池小道漫步,可欣赏池旁的摩天柳杉林和繁多的鲜花清香,别有情趣,夜晚更有“瑶池映月”佳景。小瑶池南边有“观日台”,是建在曦山山顶上的两层石砌亭阁。登上观日台,一览众山小,瑶池美景尽收眼底,而且还能观日出,看云海,听林涛,冬季更能赏雪景。
▼小瑶池景区
2、月老山风景区
月老山景区位于石垟林场总部吴垟东北2公里的水牛塘林区,水牛塘山海拔1288米。这里原为水牛、黄牛寄养的天然牧场,旧称水牛塘景区,2012年扩建后改称月老山景区。景区内有大面积的半原始森林,绿荫蔽天,是森林沐浴和避暑度假的理想胜地。主要景点是两个高山湖泊,大的叫日光池,小的叫月华池,原为水牛戏泳的池塘,今改称爱情海和月老池。月老池西畔有月老庙,是年轻人祈求婚姻的圣祠,东畔有巨大的红双喜;爱情海西畔建有爱情文化长廊,东畔有大片百年水杉林。景区西北面建有滑索,通往云顶观日楼和中国生态馆,云顶观日楼原先是林场防火用的瞭望台,现改建成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形状。
▼月老山景区
3、猴王谷风景区
新开发的猴王谷景区位于石垟林场内,在场部吴垟的南面,铜铃山景区西面,面积10.46平方公里,附近有2万余亩原始次生常绿阔叶森林,是绝佳的天然氧吧。整个景区谷幽林深,藤树相缠,野生短尾猴成群出没林间,常与山民游客争食。景区内有高200多米的峭壁栈道和悬空观景台,往上看,是高耸陡峭的山峦;往下看,是渊深万丈的溪谷;登高远眺,千山一碧。此外还有万猴广场、猴子观海、猴王台、时空隧道等景点。
▼猴王谷景区
▼猴王谷景区的野生短尾猴
4、岩门大峡谷
岩门大峡谷位于铜铃峡的下游,即峃作口溪的高三电水库大坝至黄坦镇岩门村一段,景区面积11.8平方公里,峡谷长18.5公里,主体部分三合峡段是岩门大峡谷的精华地段,在铜铃山镇与黄坦镇的交界线上,大致呈东西走向。这里山高谷深,峰奇谷幽,两岸陡崖翠壁,古木参天,壶穴奇潭,硕大无比,人称“华东第一峡”。全程有数十条大小瀑布和数十个大潭深潭,主要景点有石柱峰、将军崖、猴孙岩、映月潭、鳄鱼潭、大清潭、三重漈、石牛栏、酒埕洞、风洞、三板桥、岩门楼、红军办公遗址等。三重漈是岩门大峡谷瀑布群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有着“一漈野,二漈幽,三漈秀”的自然特色。因为峡谷景区山路险峻,基本处于原生状态,一般游客很难进入峡谷游览。
▼岩门大峡谷
除上述四个主要景区外,铜铃山镇还开发建设了胜川桃溪、铜铃寨、天鹅堡滑雪场、绿水尖滑草场、山地温泉、景区村庄、文旅体综合运动馆等旅游项目,特别以林场长200多公里防火道改建为汽车越野赛道,成为运动界新宠。
▼天鹅堡小镇
▼天鹅堡滑雪场
▼天鹅堡温泉
▼文成马跑
【本篇资料不来自网络,故请转载和引用时注明作者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