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命运是由习惯决定的(大部分人往往是定业不可转)
人的命运是由习惯决定的(大部分人往往是定业不可转)袁了凡之所以见云谷禅师后,能够改变命运,绝对不是一个巧合,而是他真正从内心深处去改变。而现在的人不能够战战兢兢,不能够真正内心想法与以前不同,依然还是悠悠放逸,那你又怎么能够改变命运?《了凡四训》里还说到:“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了凡四训》中特别提到,天下聪明俊秀的人不少,只因为“因循”二字,耽搁了一生。而“因循”的意思,就是疏懒、怠惰、闲散、轻率、随随便便。出处是在宋朝吕祖谦《答潘叔度》中所言的:“以此等语言自恕,则因循苟且,无一事可为矣!”在《了凡四训》里写到:“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
我们虽然知道,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大部分人实际上都是定业不可转,难以改变命运。而大部分人很难改变命运的原因,在于一个人天生的气质很难改变。气质不能改变,他的性格也就无法更改。性格无法更改,养成的不良习惯就改变不了。不良习惯改变不了,这一生的命运,又怎么能够改变得了呢?
我这么多年仔细留意一些认识的人,我发现在十多年前他身上有的不良气质,不正确的观点,虽然一再地提醒他。在提醒的时候,他也会说知道了,接下来愿意纠正。但在事后发现根本改不过来,无论是观点还是行为,都改不过来。实际上观点决定了行为,之所以有行为,肯定是有个观点的支持。
就像十多年前,我听到有人跟我讲,那个时候他没有车子,也没有正当的工作。但他和一群吃喝玩乐的朋友在一起,喜欢去租豪车,开到大街上,然后在车里大喊,吸引别人的眼球看他开的豪车,他就觉得这个时候很爽快。这种颇虚伪的贪慕虚荣的心理,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形成了,甚至可以说很坚固了。当他告诉我的时候,我想着更改他的这些想法,也让他看一下古大德的的著作。但是每每劝他阅读劝人节俭的古大德著作时,他就不愿坚持去看,说对这些内容不感兴趣。
几年下来虽然也常常看点古人书听闻些法义,但实际上十多年下来根本改不过来,依然还是在贪慕虚荣上。只要稍微有点钱,就会想去装点自己的贪慕虚荣。就像买车子,本来经济不宽裕的普通人,特别又是修学圣贤之道,想要了生脱死的行人,更应该以实用为第一根本原则。但是他就不会这样想,依然以装点贪慕虚荣为第一原则。十多年下来丝毫不能更改,甚至是一丝一毫都不能撼动这个观点。
因此,我就知道一个人想要改变命运是极难的一个事情。而改变命运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勤奋地去看古大德的著作,以求改变自己的气质性格,这样才能够改变命运。而一个懒惰懈怠因循度日的人,怎么可能愿意实实在在,去看古德的著作呢?他既然不能坚持,那又怎么可能改变命运?所以最终的结局,就是定业不可转,这一生都改变不了。
《曾国藩家书》中说到:“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即以余生平言之,三十岁前最好吃烟,片刻不离,至道光壬寅十一月廿一日立志戒烟,至今不再吃。四十六岁以前做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见无事不可变也。”曾国藩还说:“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一个人想要改变命运,想要转变定业,不愿意坚持去看,并且是欢喜去看,已成就的古大德的著作,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一类因为自己懒惰懈怠不愿意看书,却还要认为看书无用的人,那更是庸俗得不能再庸俗的邪见人。
在《了凡四训》里写到:“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一个人想要转变定业,想要改变命运,不是向外面去求。不是到寺庙去烧高香,就能够有好的命运,不是去见哪个高僧,让他给你加持回向一番就能够有好的命运。最重要的是,你通过看古大德的著作来反省自己,真正从内心深处,发出大的决心去改变自己,这样才能够转变定业。
《了凡四训》里还写到:“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袁了凡之所以见云谷禅师后,能够改变命运,绝对不是一个巧合,而是他真正从内心深处去改变。而现在的人不能够战战兢兢,不能够真正内心想法与以前不同,依然还是悠悠放逸,那你又怎么能够改变命运?
《了凡四训》里还说到:“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了凡四训》中特别提到,天下聪明俊秀的人不少,只因为“因循”二字,耽搁了一生。而“因循”的意思,就是疏懒、怠惰、闲散、轻率、随随便便。出处是在宋朝吕祖谦《答潘叔度》中所言的:“以此等语言自恕,则因循苟且,无一事可为矣!”
可见,一个人对于自己所犯的过错,总是爱找一些理由自我宽恕,那就是因循苟且,这样的人此生没有一件事可成就。
明朝高僧蕅益在《灵峰宗论》中也言到:“生西方,以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此三直至成佛。流俗人亦三种心:轻心,忽心,将就心,此三常游五趣。呜呼,前三心,百千中或一有;后三心,百千中或一无;奚怪口言求生者多,真实往生者少也。”
轻心,忽心,将就心,而这三种心,百千人当中或者有一个人是没有的。这也可看出大部分人,都是轻忽、将就的心,发不出真正想真切修学用功的心。这便是大部分人,不能转定业改命运的原因。
在《论语-颜渊》中说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但是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天命,很多人不一定能够真正理解。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改变命运,说句实在话,那是因为他具备改变命运的资质。他如果不具备改变命运的资质,就像袁了凡当年见到云谷禅师的时候,如果不能虚心请教接受,他又怎么可能会改变得了命运。而之所以能够改变命运,何尝又不是命运当中诸多因素的善巧安排呢?就像袁了凡遇到云谷禅师,你难道能够说这只是偶遇吗?
在魏晋时期·李康所写的《运命论》中这一番话极有道理,特别发人深思:“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故运之将隆,必生圣明之君。圣明之君,必有忠贤之臣。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亲也,不介而自亲。唱之而必和,谋之而必从,道德玄同,曲折合符,得失不能疑其志,谗构不能离其交,然后得成功也。其所以得然者,岂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者运也。”
这话是说,治乱,是由命运决定的;穷达,是由天命决定的;贵贱,是由时机决定的。所以命运将要隆盛的时候,必定产生圣明的君主;有了圣明的君主,必定会有忠贤的臣子。他们彼此的相遇,不是互相访求而是自然地走到一块来的;他们彼此的相亲,不是有人介绍而是自然地亲密起来的。一人吟唱而另一人必定应和,一人谋划而另一人必定听从。彼此道德混同齐一,辗转相合有如符契。无论得失都不会怀疑彼此的志向,谗言挑拨也不能离间他们之间的交情,这样然后才取得了君臣之道的成功。他们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哪里仅仅是人为的呢?给予的是天,告知的是神,玉成的是命运啊。
高僧蕅益在《灵峰宗论-答黄樨谷三问》中也曾言:“问:佛不能灭定业,地藏菩萨胡为有灭定业真言耶?且即达本来罪福皆空,又何谓耶?
答:业之与报,皆是自心现量。心空一切皆空,心假一切皆假,心中一切皆中。特凡夫不达能造所造,能受所受,当体三德秘藏。而以殷重倒心,作殷重恶业,必招殷重苦报。名为定业。彼心即定,不可挽回,大觉亦不能即令消灭。故大慈悲巧设方便,令地藏大士说咒劝持,即是转其定心,渐使消灭也。是故菩萨功能,全是佛之功能。佛即不居,菩萨亦不居,究竟只在当人一念信受持咒之心耳。此正所谓即达本来罪福皆空之旨,原非拨无因果。以罪福因果当体即空,亦复即假即中。迷则灭与不灭,俱非达本。达则灭与不灭,总不碍空也。古人云:如何是本来空?业障是。如何是业障?本来空是。透此二语便出野狐窠臼矣。”
愿大家都能够立定志向,好好去看已成就的古大德的著述,努力从心反省改变自己,这样好的命运就向你走来了,定业也能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