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临石鼓文有什么特点(吴昌硕临石鼓文)
吴昌硕临石鼓文有什么特点(吴昌硕临石鼓文)横。横画各有其态,书写过程中并不一带而过,而有很多提按动作,以产生节奏变化,如图四中“一”、“不”二字;当两横同时出现时,通过长短和粗细变化以避免雷同,如“于”字;有时吸收金文特点,将横变成点,如“丙”字。点。吴昌硕《石鼓文》点大多粗壮有力,吸收金文特点,有装饰作用,如图三中第2个字;一些有平衡作用,如第1个字;某些点的作用较为特殊,有行书笔意,使字形显得异常,如“尖”和“作”字中的点。昌硕对《石鼓文》的独到理解,与其说临,不如说创。图二为吴昌硕75岁时所作,和原版《石鼓文》面目已相差很大,既有古典形态,又有自家面目。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字形上由原版的略呈长方变成长方形,长宽比例接近黄金分割,为最佳结构形态;线条上由原版的平稳沉实变成了笔意流转、天趣飞动,线条虽圆实,但无草率油滑之意,都是扎实的篆书线条,有残破感,具金石气;结构上由原来的平正之姿转化为高低不平之势,字字飞动,呼之欲出;空间
中国书法第一互动媒体——书艺公社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中国画艺术门户——中国画坛网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吴昌硕(1844-1927年),原名俊、俊卿,字香补、仓顾、苍石,民国以后称昌硕,号缶庐、老缶、老苍、苦铁、破荷、大聋、五湖印丐等,浙江安吉人,吴氏十七岁,适逢太平天国革命波及吉安,遂离家浪迹于安徽,二十一岁反家,与父耕读为业,次年乡试为秀才,五十三岁被任命为安东县令,月余沽,从师杨岘学习书法、诗文,并与著名的金石文物收藏家过从,得到潘祖画坛领袖身分的吴氏被推举为社长,再执印坛牛耳。吴氏自评印第一,书法第二,画第三,而此三绝艺在本世纪初期,皆已臻大成,为世所推重。吴氏工篆书,尤善写石鼓文。中年以前,篆法不脱吴大澄、杨沂孙痕迹,兼取金石古意,然不过典雅古茂而已,虽学养有自,而未谓大观。及至花甲前后,用笔日渐老辣遒劲,老而能熟,老而弥新,气度恢宏,炉火纯青,隐然一代大家风范。吴氏亦善隶书、行书,且其中往往夹杂篆籀之法,观之别具一种情调的韵味。
怎样临习吴昌硕《石鼓文》
《石鼓文》(图一为拓片局部)为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刻于十个鼓形石上,故得名。每石有一首四言诗,内容是咏秦国君游猎之事,所以《石鼓文》又称“猎碣”文字。原石高约三尺,径二尺许,由于屡经兵火摧残,风雨侵蚀,故而漫漶颇甚。其中一石在宋代被改凿为臼,另一石也不存一字。据郭沫若统计,
《石鼓文》字形完全的有465字。《石鼓文》线条较金 文更加匀整圆润,字形结构较甲骨文和金文简单,整齐而略呈长方,平行线条多作排列装饰,严谨茂密,用笔圆劲挺拔,笔道遒劲凝重,字距、行距开阔均衡,疏朗如晴空星月,字大逾寸,气韵淳古,雄强浑厚,朴茂自然,颇受历代大家推崇,是入手大篆的极佳范本。明朱简《印章要论》说:“《石鼓文》是古今第一篆法。” 数千年书史中,对《石鼓文》临习最多、最深且最有独到之处的当数吴昌硕。大凡评说吴昌硕,都要提到他临的《石鼓文》。《石鼓文》成全了吴昌硕,反过来,吴昌硕也使《石鼓文》的艺术价值得以发扬光大。从表现上来看,吴昌硕《石鼓文》是以临摹形式出现的,但很少有人以欣赏临作的眼光来看待他的《石鼓文》。应该说,吴昌硕的《石鼓文》是一种有凭据的创作,体现了吴
昌硕对《石鼓文》的独到理解,与其说临,不如说创。图二为吴昌硕75岁时所作,和原版《石鼓文》面目已相差很大,既有古典形态,又有自家面目。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字形上由原版的略呈长方变成长方形,长宽比例接近黄金分割,为最佳结构形态;线条上由原版的平稳沉实变成了笔意流转、天趣飞动,线条虽圆实,但无草率油滑之意,都是扎实的篆书线条,有残破感,具金石气;结构上由原来的平正之姿转化为高低不平之势,字字飞动,呼之欲出;空间分割打破均衡,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用笔老辣苍迈,万毫齐力,充满霸悍之气;用墨上有浓枯湿润之分。这是吴昌硕借古开今的成功尝试。篆书属静态体势,吴昌硕能将篆书写得具有飞动之感和抒情之意,着实令后辈钦敬不已。
这一讲主要是笔画的分析。但《石鼓文》的起、收笔很有特点,也很关键,故下面先对其笔画起、收笔的写法加以介绍。
吴昌硕《石鼓文》中起笔和收笔都是自然落笔和提笔,很少有刻意逆锋的动作,从图一中所列诸字不难看出。一般说来,篆书圆弧线条可一笔写就,也可两笔完成,“余”字中“U”形线条中右半部分重新起笔,体现了吴昌硕自然落笔的特点。关于这一点,马宗霍《霎岳楼笔谈》中多有批评,认为吴昌硕用画大白菜方法来写书,篆法扫地而村气满纸。其收笔自然露锋,如二中“游”、“君”、“我”等字,有时形成驻笔,如“西”字右上半部分笔画。
点。吴昌硕《石鼓文》点大多粗壮有力,吸收金文特点,有装饰作用,如图三中第2个字;一些有平衡作用,如第1个字;某些点的作用较为特殊,有行书笔意,使字形显得异常,如“尖”和“作”字中的点。
横。横画各有其态,书写过程中并不一带而过,而有很多提按动作,以产生节奏变化,如图四中“一”、“不”二字;当两横同时出现时,通过长短和粗细变化以避免雷同,如“于”字;有时吸收金文特点,将横变成点,如“丙”字。
竖。吴昌硕篆书中竖有支撑字形的作用,如图五中“车”字。当多竖出现时,通过轻重和弧度变化来避免相同,如“帅”、“用”、“代”三字。
弧线。弧线是篆书的重要笔画,体现了圆转的意味,图六中所列,或外弯或内转,或一波三折,或一波一折等,形态婀娜多姿。
装饰性笔画。吴昌硕《石鼓文》中两两类装饰性笔画,一是圆圈排叠而成的具有图案意味的形态,如图七中所示各字;另一类装饰性笔画是一些字书写中拖一“小尾巴”,极富趣味,如图八各字。后者在吴昌硕创作中运用得得心应手,而后学者如邓散木等则显造作之意,有过分拖尾巴的弊病,反成习气。
这一讲主要是对吴昌硕所临《石鼓文》的用墨和繁简处理分析。
用墨。原版《石鼓文》因为是石刻本,故用墨之法无从知晓。吴昌硕所临《石鼓文》用墨酣畅淋漓,血肉丰满。虽大多用墨厚重,但其中有动作上的细微差别。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浓墨,用笔豪肆,如图一中各字;二是细笔出之,如图二中各字;三是粗细相间,如图三中各字。三者共同构成了墨法上的丰富变化。
繁简处理。吴昌硕临《石鼓文》中繁简处理可概括为“小中见大,删繁就简”八字原则。通俗地讲,笔画很少的字,不因过于细小的而散漫;笔画繁多的,则不使太臃胀。如图四中各字,虽笔画寥寥,但不显零落;而图五中各字虽笔画繁多,结字茂密,但整体上疏密有致,不觉阻塞,体现出吴昌硕高超的处理法。
{歌翰文化艺术集群}
最中国的雅致生活!
长按识别二维码 访问书艺公社书法原作定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