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呕吐艾灸哪个部位(呕吐共有三种症状)
腹痛呕吐艾灸哪个部位(呕吐共有三种症状)配穴:合谷、大椎、内关、中脘。蕲艾灸法治疗:1、外邪犯胃证主要表现:突然呕吐,起病较急,若感受风寒,则兼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若感受风热,则兼见发热恶风,头痛自汗,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则:疏解表邪,和胃降逆。
【概 述】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病证。古代文献将呕与吐进行了区分: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吐常兼见,难以截然分开,故统称为“呕吐”。呕吐可单独出现,亦可伴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幽门梗阻、食源性呕吐、神经性呕吐、十二指肠壅积症等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另如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尿毒症、代谢紊乱以及一些急性传染病早期当以呕吐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病辩证施灸。
【病因病机】呕吐的病因多由饮食所伤,外感时邪,情志失调,素体脾胃虚弱所致,其病机主要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呕吐的病变脏腑在胃,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水谷,以和降为顺,若邪气侵扰,胃虚不降则上逆为吐。脾主运化,以升为健,与胃互为表里,若脾阳素虚,或饮食所伤,则脾失健运,饮食难化,或水谷不归正化,聚湿为痰成饮,停蓄于胃,胃失和降而为吐。肝主疏泄,有调节脾胃升降之功能,若为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或气郁化火,横逆犯胃,亦可致胃气上逆而吐。
【辩证施灸】1、外邪犯胃证
主要表现:突然呕吐,起病较急,若感受风寒,则兼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若感受风热,则兼见发热恶风,头痛自汗,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疏解表邪,和胃降逆。
蕲艾灸法治疗:
配穴:合谷、大椎、内关、中脘。
灸法:(1)蕲艾条温和灸:45—60分钟/穴,日1次。
(2)蕲艾器具灸:45—60分钟/穴,日1次。
(3)蕲艾炷着肤灸:7—9壮/穴,日1次。
(4)蕲艾炷隔姜灸:7—9壮/穴,日1次。
(5)蕲艾温针灸:35—45分钟/穴,日1一次。
2、痰饮内阻证
主要表现:呕吐清水痰涎,或胃部如囊裹水,脘痞满闷,纳谷不佳,头晕,心悸,或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而腻,脉沉弱滑。
治则: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蕲艾灸法治疗:
配穴:(1)脾俞、胃俞;(2)中脘、章门、丰隆、公孙。
灸法:(1)蕲艾条温和灸:两组腧穴交替施灸,45—60分钟/穴,日1次。
(2)蕲条器具灸:两组腧穴交替施灸,45—60分钟/穴,日1次。
(3)蕲艾炷着肤灸:两组腧穴交替施灸,7—9壮/穴,日1次。
(4)蕲艾炷隔姜灸:两组腧穴交替施灸,7—9壮/穴,日1次。
(5)蕲艾温针灸:两组腧穴交替施治,35—45分钟/穴,日1一次
3、脾胃虚寒证
主要表现:饮食稍多即欲呕吐,时发时止,食入难化,胸脘痞闷,不思饮食,面色晄白,倦怠乏力,四肢不溫,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
治则: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蕲艾灸法治疗:
配穴:(1)脾俞、肾俞;(2)中脘、足三里、内关、神阙。
灸法:(1)蕲艾条温和灸:两组腧穴交替施灸,45—60分钟/穴,日1次。
(2)蕲艾器具灸:两组腧穴交替施灸,45—60分钟/穴,日1次。
(3)蕲艾炷着肤灸:两组腧穴交替施灸,7—9壮/穴,日1次。
(4)蕲春大灸法:①中脘至关元段任脉、足少阴肾经及足阳明胃经诸穴;②脊中至命门段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诸穴。交替施行蕲春大灸法,日1次。
(5)蕲春火灸法:①中脘至关元段任脉、足少阴肾经及足阳明胃经诸穴;②脊中至命门段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诸穴。交替施行蕲春大灸法,日1次。
【医案举隅】马某,男,50岁,干部。2005年10月3日初诊:患者嗳气,呕吐清水病史10年余。半月前,因劳累受凉致呕吐复作,觉上腹胀满不适,隐隐作痛,嗳气,进食即吐,吐尽为止,服中西医药罔效,某院诊为:“胃神经官能症”。刻下:体瘦,表情淡漠,少气懒言,声低气怯,面色晄白,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此为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聪之虚寒呕吐证。拟用蕲艾隔姜大灸法治疗,施灸部位:①仰卧位:中脘至关元段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诸穴;②俯卧位:脊中及命门段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诸穴。两组腧穴交替施灸,日1次。灸治3日后,诸症大减,已能进食;半月后,饮食增进,体力渐旺,后灸法改为2日1次,调养月余而愈。随访五年未发。
按:蕲春大灸法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蕲春艾灸疗法”的代表性灸法之一,源自李时珍《本草纲目》之“灸发背痈疽方”,传承至今四百余年,该法量大力专,善治虚寒性疾病。
本案运用蕲艾大灸法于腹、背两组腧穴交替施行隔姜大灸,可温中健脾,和胃降逆。脾胃健,中阳足,则虚寒呕吐可止。
【李时珍灸方】“反胃吐食,烧灰,入朱砂末少许,压舌下,甚效。时珍。”(《本草纲目·卷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