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书包里的文具盒就是这些文具的家(书皮书包文具盒)

书包里的文具盒就是这些文具的家(书皮书包文具盒)“我的第一个书包 是在1962年上小学的头天晚上 母亲用各种颜色的碎布片拼成的。”张华奎回忆说。今年63岁的张华奎退休前在河北邯郸中大建筑机械厂工作 听说记者要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军绿布包 他一口答应 回家翻箱倒柜找了出来。“以前包书用的是报纸 条件好一点的人家用挂历纸 再后来就有了专用的包书纸 2000年以后 塑料书皮慢慢流行起来。”她说 现在则是“量体裁衣” “因为厂家已经根据教材的不同规格裁好大小 家长买回去粘到书上就行。”施荷莲说 临近开学 家长们都会带孩子来买文具 “这也是一种仪式感吧。”苏州市民张振华也记得 自己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开学前和父母一起购置“新装备”。“以前爸妈会给我认认真真地包好书皮 然后在封面上写下每本书的科目、班级、姓名。”张振华说 今年我的女儿也要上小学了 这些程序一样也不能少 “时代不同了 生活变好了 虽然现在家长亲自包书皮、写封面的少了 但希望子女学有所成

书包里的文具盒就是这些文具的家(书皮书包文具盒)(1)

转眼又到开学季 开学也是新学年的起点 标志着孩子们在人生路上又迈进一个新台阶。每逢开学前 父母都会为孩子竭尽所能准备崭新的文具 从用报纸给新课本包皮 用碎布拼接崭新书包 到“拉杆箱”式的书包里装着新样式笔袋……时代在进步 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小小的文具寄托的是对孩子学业进步、茁壮成长的期盼 承载的是一代代人接力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

●书皮:报纸、挂历到定制封皮

8月29日中午 小学开学前 在南京火车站附近的金桥广场 熙熙攘攘的客流中 不少是带着孩子来选购文具的家长。

来自浙江台州的施荷莲在这里已经做了26年的文具生意 谈起开学“新装备”的变化 她深有感触。

“以前包书用的是报纸 条件好一点的人家用挂历纸 再后来就有了专用的包书纸 2000年以后 塑料书皮慢慢流行起来。”她说 现在则是“量体裁衣” “因为厂家已经根据教材的不同规格裁好大小 家长买回去粘到书上就行。”施荷莲说 临近开学 家长们都会带孩子来买文具 “这也是一种仪式感吧。”

苏州市民张振华也记得 自己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开学前和父母一起购置“新装备”。“以前爸妈会给我认认真真地包好书皮 然后在封面上写下每本书的科目、班级、姓名。”张振华说 今年我的女儿也要上小学了 这些程序一样也不能少 “时代不同了 生活变好了 虽然现在家长亲自包书皮、写封面的少了 但希望子女学有所成的心是不会变的。”

●书包:布包、双肩包到“拉杆箱”

今年63岁的张华奎退休前在河北邯郸中大建筑机械厂工作 听说记者要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军绿布包 他一口答应 回家翻箱倒柜找了出来。

“我的第一个书包 是在1962年上小学的头天晚上 母亲用各种颜色的碎布片拼成的。”张华奎回忆说。

而他的第一个军绿布包 则是父亲买的 “当时臭美了好久 对书包也格外爱惜 别人下雨把书包顶头上往家跑 我把书包抱在怀里 生怕弄湿弄脏。”

张华奎的女儿张坤是“80后” 到了她这一代 书包就以双肩包为主了 “那时候买双肩包就看有多少夹层 夹层越多越好 除了放书本还能放很多其他东西。”张坤说。

对于张坤的外甥何一航而言 书包不是“背”的 而是“拉”的。“现在的孩子不需要背着重重的书包 也对他的身体发育有好处。”何一航的母亲何圆圆说。

“时代不同了 书包的款式更丰富 也更考虑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 背部3D设计、护脊分压、立体凹槽 防止孩子背久了背部摩擦受伤 书包上还有反光条 保障孩子的出行安全等等。”何圆圆说。

●文具盒:粗布、铁盒到塑胶笔袋

“文具盒?我直到1959年读完小学 都没见过文具盒是什么样 那时候一块老粗布既是书包 又是文具盒。”河北省临漳县孙陶镇东芦村的王仲只老人说。

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块青蓝色方形粗布 布的一角用绳子系着一枚方孔铜钱。课本、文具都用这块布包起来 然后用绳子缠住 再用铜钱压在绳子下面 防止东西掉出来。

“那时的农村学校 砖头台上架块木板就是桌子 屁股底下垫几块砖便是凳子 照明用的是白菜疙瘩做的柴油灯。”王仲只回忆 写字用的是粗草纸 铅笔芯很容易被划断 “一晌不知道要削多少次铅笔 两手都被铅笔芯染得黑乎乎的。”

到了上世纪80年代 铁皮盒成了校园里的流行款。“那时我还是拿药剂盒子当文具盒 做梦都想有一个真正的文具盒。”王仲只的儿子王建勇清楚地记得 自己用磁铁在学校垃圾堆里滚来滚去 吸到铁钉之类的就拿去换钱 10岁的时候终于买了第一个真正的文具盒。

现在 王建勇的女儿王雨欣在东芦小学读二年级 她的文具盒是塑胶材质的 还带有一个密码锁 如果学习累了 按一下文具盒上的按钮 就会响起轻松的音乐。

“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 文具盒的样式也越来越多 孩子们几乎每年都换新的。”王建勇说 “但好日子来之不易 我经常教育女儿 要注意勤俭节约 东西只要没坏就坚持用。”

三代人的文具盒 见证了百姓生活从贫穷走向富裕。王仲只老人感慨地说:“现在 我们农村最漂亮最牢固的房子是学校教学楼 最幸福最快乐的是学生娃。”

(作者:新华社记者陈席元杨知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