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急诊危重人员身份信息(封控区急诊专家的24昼夜)

急诊危重人员身份信息(封控区急诊专家的24昼夜)海龙街是荔湾区芳村片区最大的社区,辖区常暂住居民达8.5万人。而进驻的卫生服务中心,属于新近启用的新址。原有的医务人员本就单薄,随着三人小组的抽调,检测核酸后又抽调。真正承担起基层卫生服务功能的人员捉襟见肘。毕晓锋告诉南都记者,自己最初对情形的预估还是略显不足,想得有点简单了。作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这家超大规模的三级甲等医院的急诊副主任,毕晓锋的工作日常就是和各种急危重症打交道。5月21日,骤然出现的疫情,打破城市宁静的同时,也打破了毕晓锋的工作、生活节奏。随着疫情的进展,荔湾区南片区开始进入封控状态。偌大的老城区暂时不再喧嚣,庞大基数的封控区居民如何看病成了一个难题。严格的封控管理,决定了其中的居民不能随意走动,如果患病了怎么办?封控区的软硬件设施肯定是不足以支撑出数万居民的就医需求。支援,从广州市各大医疗机构抽调骨干、设备、设施、救护车深入封控区的各级医疗机构支援。即充实一线抗疫

63日夜接到医院电话,要求准备进驻芳村,此轮广州疫情的风暴眼所在地,到第二天奉命出征,变成了荔湾大型街道海龙街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再到628日奉令撤出。

急诊危重人员身份信息(封控区急诊专家的24昼夜)(1)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毕晓锋在封控区整整待了24昼夜。24天里,他和14名来自广医二院的同事每天要为300来名慢性病患者提供管理、调药,日均要接诊50来人的发热、头痛,日均要处置3例左右的急、危、重症,由他负责或经他转运的产妇就有四个……

欢送仪式上,荔湾区领导、区卫健局、街道领导在致辞感谢,而毕晓锋的脑子里则像过电影般回忆着这些日子里的点点滴滴。“太快了,感觉出征时还是昨天的事。快一点也好,毕竟荔湾区海龙街8.5万社区居民无恙,山河无恙”。

“刚开始,我想的还是太简单了”

作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这家超大规模的三级甲等医院的急诊副主任,毕晓锋的工作日常就是和各种急危重症打交道。521日,骤然出现的疫情,打破城市宁静的同时,也打破了毕晓锋的工作、生活节奏。随着疫情的进展,荔湾区南片区开始进入封控状态。偌大的老城区暂时不再喧嚣,庞大基数的封控区居民如何看病成了一个难题。严格的封控管理,决定了其中的居民不能随意走动,如果患病了怎么办?封控区的软硬件设施肯定是不足以支撑出数万居民的就医需求。

支援,从广州市各大医疗机构抽调骨干、设备、设施、救护车深入封控区的各级医疗机构支援。即充实一线抗疫力量,也充实了一线的医疗力量。

毕晓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奉命来到荔湾区海龙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日晚上接到通知,第二天就达到了这个距离广医二院并不遥远,却寂静无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毕晓锋告诉南都记者,自己最初对情形的预估还是略显不足,想得有点简单了。

海龙街是荔湾区芳村片区最大的社区,辖区常暂住居民达8.5万人。而进驻的卫生服务中心,属于新近启用的新址。原有的医务人员本就单薄,随着三人小组的抽调,检测核酸后又抽调。真正承担起基层卫生服务功能的人员捉襟见肘。

急诊危重人员身份信息(封控区急诊专家的24昼夜)(2)

“更何况,在疫情封控期间,需要减少群众、患者走动来降低感染风险。而将患者就地社区解决则是最好的方案。这就意味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个最基层医疗机构,要在我们进驻后成为具备相当诊疗能力的二级医疗机构,让封控区居民尽可能就地解决看病问题。”

第一件事,就是将中心的发热患者就诊通道建立起来。“去那的头几天,就发现门诊中儿童发热病人比较多,成人发热的也不少。总不能让他们在诊室里和其他普通患者共处一室吧。和社区、街道以及相关部门一协调。所有的发热病人统一居家隔离,由我们医务人员和三人小组上门提供服务。反复核酸检测排查,根据实际情况对症处置。”

急诊危重人员身份信息(封控区急诊专家的24昼夜)(3)

毕晓锋告诉南都记者,因为街道常住人口多,慢性病患者比较多。每天接受慢病管理,开药、调药的患者就超过300人以上。再加上头痛脑热来看正常门诊的近50人。海龙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天的诊疗量超过350人次。“儿童发热的,成人皮肤病的,慢性咳嗽,各种不明原因腹痛的,封控期间,我们全部正常接诊。”

因为人手实在紧张,夜晚我们不开普通诊,但开设了急诊夜诊。每晚经过我们团队往上级医院转送的,夜均六次左右。晚上值班的医护人员还有司机,就睡在中心的诊室里。

“社区卫生中心,封控期也要解决大问题”

“让我们高级别医疗机构的专家团队进驻社区,主旨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在社区完成必要的诊疗。解决封控区市民的就医基本需求,减少因看病带来的不必要人员流动”,毕晓锋和其他14名驻扎在海龙街的同事们,对于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是非常清晰的。疫病流行期间,多一次不必要的人员流动,就有可能带来新的一条传播链条。

急诊危重人员身份信息(封控区急诊专家的24昼夜)(4)

这样一来,对于入住的医护团队的技术要求,严苛了许多。缺乏必要的辅助影像、检查设备,很多情况就需要凭经验来进行判断和处置。

入住没多久,一名50多岁的心率失常患者来到了中心。她的心跳一度达到了每分钟190次之多,不及时处置,可能造成恶性不良后果。毕晓锋接收后,立即开始对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密切的观察,随时动态进行各种处置。“这类病人,平素肯定是要往上级医院送的。特殊时期,我们承担下来救治任务,而且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急诊危重人员身份信息(封控区急诊专家的24昼夜)(5)

没多久,一名26岁偏瘫、中风患者送到了我们中心,来的时候血压低得吓人,已经进入昏迷状态。马上进行了升压治疗,然后紧急往上级医院输送。年轻人即便封控了,也要居家工作,长期熬夜导致了中风。好在处置及时,没有出现更为灾难性的后果。

一名老年患者的急症,一度让毕晓锋和同事们感觉棘手。老人感染的是带状疱疹后出现严重的感染,整个脸面部都浮肿了,吞咽困难。两次去到上级医院就诊都没能住院治疗,门诊治疗的效果又很不好。“任由病情进展,感染往上走可能迁延到脑部,往下走则迁延到声带造成喉头水肿,引发窒息。”

毕晓锋和家属们反复沟通,取得信任后,决定在门诊就为老人提供治疗。“所选的抗生素仅有两种,那就酌情使用,除了局部用药,加上静脉注射。我们的护理团队也非常给力。老人第三天水肿开始消退,第四天能够吃东西。到了28日我们撤离时,老人已经完全消肿。”

急诊危重人员身份信息(封控区急诊专家的24昼夜)(6)

类似需要紧急处置的偏危重患者,封控期间每天都有,日均三例左右。庞大社区有尿毒症患者需要透析,入驻团队登记造册后,提前预约好透析时间。整个荔湾封控区里建档立卡的孕产妇430多人,海龙街也不少。于是孕38-39周的产妇,经毕晓锋紧急转送上级医院的就有四个,整个团队转送的接近10个。

“全都母子平安。”

“君问归期是何期,其实我也不知道”

一开始接到的任务,是支援封控区14天,毕晓锋的家人是非常支持的。孩子已经上大学,太太也时常关注着疫情信息,支持他支援一线。

“早期,我和家人的沟通时,他们都会将最新的感染数据告诉我。叮嘱做好防护,好好休息别太劳累,嘘寒问暖一番。”毕晓锋告诉南都记者,随着入驻时间的延长,家人们开始将关注焦点集中在何时解封,什么时候能回来的话题上。

这显然超出了毕晓锋的“诊疗范围”,他也不知道何时彻底解封。

24日开始,荔湾区开始局部调整风险等级,他太太还特别欣喜的向他打听,是不是解封了。

急诊危重人员身份信息(封控区急诊专家的24昼夜)(7)

鹤洞搭桥启封了,又打听了一次,变化不大。毕晓锋和太太,那一刻都体会到了什么是咫尺天涯。

直到28日,毕晓锋和同事们在海龙街工作了24天了,最新的通知来了,可以有序撤离了。可即便是这样,暂时还回不去家,需要到江门酒店接受为期7天的休整。

“一切感觉就好像是昨天发生的事。辛苦是有的,但这对于我们15人来说,是一种别样的人生经历。”

采写 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许咏怡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