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是个月圆人团圆的日子(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佳节是个月圆人团圆的日子(月到中秋分外明)清 樊圻《举杯对月图》宋 马远《邀月就梅图》“我看到的月亮,古人也看到过!对!李白、苏轼……我跟他们看到的是同一个月亮!”望着中秋的圆月,有多少人心中会这样感慨?其实遥望当年,大诗人李白也跟你一样有过相同的感受,他在《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诗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从古至今,望月是中秋的标准姿势,即使在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每当月圆之夜,总有人停下匆忙的脚步仰望明月,用片刻的宁思安抚躁动的心跳。圆月寄托了人们的“情”与“思”,有关“月”的传说与故事从未间断过。以月寄情、望月怀远,中秋明月少不了文人墨客的肆意挥洒,他们围绕着思念团圆的美好愿景和幸福美满的无限期盼挥毫泼墨,书写笔下的浪漫诗句、描绘中秋望月的书画。
秋天来了,中秋还会远吗?过了秋分,今年的中秋节相携国庆节一起如约而至。
古人说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当看到一轮圆月当空照的时刻,你我不管在天南还是海北是否都有着“低头思故乡”的默契,这是文化传统刻进民族记忆中的印记,千百年来未曾改变。
又是一年月团圆,且喜人间好时节。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使得中秋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流传不息的节日传统,汉族“摸秋”、苗族“跳月”、傣族“拜月”、云南白族“渔潭会”等是漫长历史演变下形成的地方特色中秋习俗。任时光荏苒、寒来暑往,亘古不变的是那“月到中秋分外明”。
望月——我与古人共赏月
“我看到的月亮,古人也看到过!对!李白、苏轼……我跟他们看到的是同一个月亮!”望着中秋的圆月,有多少人心中会这样感慨?其实遥望当年,大诗人李白也跟你一样有过相同的感受,他在《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诗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从古至今,望月是中秋的标准姿势,即使在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每当月圆之夜,总有人停下匆忙的脚步仰望明月,用片刻的宁思安抚躁动的心跳。圆月寄托了人们的“情”与“思”,有关“月”的传说与故事从未间断过。
以月寄情、望月怀远,中秋明月少不了文人墨客的肆意挥洒,他们围绕着思念团圆的美好愿景和幸福美满的无限期盼挥毫泼墨,书写笔下的浪漫诗句、描绘中秋望月的书画。
宋 马远《邀月就梅图》
清 樊圻《举杯对月图》
这几件有关“望月”的作品构图简单、主题鲜明,画面中的高士有种“一杯在手皆等闲”的诗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是文人表达孤寂的一种仪式,也是文人墨客喜爱表达的绘画题材,月下静坐的文人自成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质,在望月中从容成就遗世独立的“高士”形象。
拜月——祭拜礼俗消灾纳福
清 金农《月华图》
清 袁耀 《汉宫秋月图》
拜月在我国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拜月即祭拜月神。我国自古以来就盛行祭拜日月的活动,如西汉中期戴德编《大戴礼记》卷三载有“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夕月”就是指在中秋的夜晚祭拜月亮。
北京的月坛正是明清皇帝祭月拜月的地方,希望月神能造福百姓,国泰民安。据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介绍,清代紫禁城内拜月的地点是皇帝的寝宫外。钦天监(掌管天象的官员)提供“吉位”摆设供桌。供桌上摆月光神码(绘有嫦娥、玉兔、广寒宫的符纸),还要摆一个十斤重的大月饼。除月饼外,供桌上还要摆应时鲜花和应时鲜果。月供有“吉时”,清早期在下午五时左右开始,清末提前至下午三时。拜月开始时,由皇帝亲自拈香拜月,由此可见古代帝王对拜月活动的重视。
拜月活动不仅为宫廷贵族所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民间也开始兴起“拜月”风俗,明代陆启泓《北京岁华记》写民间祭月:“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在祭拜月神之时,人们希望美丽的月华之神能让自己消灾纳福、平安吉祥,这种情感古今如一。
咬月——咬的不是月是月饼
“咬月”,咬的不是月是月饼,咬的不是美食是团圆、热闹和文化。
时至今日,人们不分南北地域差别,最一致、最普及的中秋习俗就是“吃月饼”。中秋节历史悠久,但作为中秋节的“标志性美食”月饼则后来才开始流行。明代嘉靖年间田汝成所著的《西湖游览志余》中明确记载了杭州中秋节的月饼:“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这时,月饼不仅作为中秋美食,还是互相赠送的节礼,是寓意团圆的吉祥象征,并且具备了后世的月饼功能——不仅能吃,还能当节礼互送。
在当代,作为传统食俗的月饼是大家必备的中秋美食,即使再忙,只要吃上一块好吃的月饼,中秋节的仪式感就会满满地扑面而来。圆圆的月饼寄托了人们对团圆美满的期盼,各种馅料的流行变迁,又成就了一部丰富多彩的“美食月饼史”,不管是青丝玫瑰、五仁还是冰皮、药膳、螺蛳粉月饼,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心中总有一款“白月光”,在不断流逝的岁月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不过随着各大博物馆也开始出产月饼礼盒后,月饼从美食、节礼的功能中又多了一份文化创意的产品功能,各种以博物馆文化资源为基础创意开发的月饼不仅好吃好看,还新奇得让人下不去嘴——颜值高、有创意。
除了故宫、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样的文化大IP推出了文创月饼外,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月满金沙”月饼,以太阳神鸟金饰、蛙形金箔等6件金沙最具特色的文物形象为设计元素,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对金沙镇馆之宝进行“复刻”。网友们惊呼,博物馆出的月饼太惊艳了。
故宫月饼《月明满地相思》。网络资料图片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月满金沙”月饼。网络资料图片
现在中国传统节日成为时尚,据媒体报道,外国博物馆也赶着过中国传统节日,大英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都推出了文创月饼。
从古至今,作为承载国人中秋记忆的秋月,仍然流传在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脉之中。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享受着南北纵横的发达交通和网络通信的世界互通,中秋佳节不再是李白笔下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是南北倏忽间的阖家团圆、把酒言欢。互联网的发展也为各大中秋文化和中秋活动赋予时代新意和节日热情,古今之间,中秋文化实现古韵与现代的融合升腾而起,欢度中秋的背后是我们的节日精神,也是久久不息的中华文化和民族自信,古今中外都续写着属于时代的文化精彩。
中秋赏月之际,古今中外共此时。 (鲁婧 索佳惠(实习生))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