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方言表达爱你(我用南腔北调的方言说爱你)
浙江方言表达爱你(我用南腔北调的方言说爱你)▼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可能操着南腔北调“5·20”已经成为网络时代又一个相当盛大的特色“节日”。早期的网络聊天室里,第一代网民用数字520表示“我爱你”,这才让5月20日和“网络情人节”扯上了关系。如果按照普通话的发音,520和“我爱你”的谐音关系有点勉强,但如果从方言出发,理解就顺畅得多:粤语里,5读作ng,“我”读作ngo;同样在粤语里,2读作yi,“爱”读作oi;不少南方方言都分不清0和“你”的声母l和n。再加上数字谐音对语音对应的精准性本来就要求不高,所以,520就成了“我爱你”。从520这样的初生代“网红”开始,网络语言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汉语方言的词汇、发音和声调。
看着朋友圈,书评君忍不住感叹:如今花样的节日是越来越多了。今天——5·20,因为谐音“我爱你”,据说已经成了“网络情人节”和“表白日”。啊,空气里都是甜丝丝的气息,仿佛到处都是粉红泡泡。
但今天值班书评君身为一个自小讲普通话的北方人,对这件事一直有点困惑——“520”的“0”,哪里就和“你”谐音了呢?如果一定要说像,恐怕“521”还要更像一点吧。后来才听说,在许多南方方言里,“0”和“你”更为接近。好吧,有方言可讲,着实是令人羡慕的事。
所以,你猜,今天书评君聊什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听听)被网络时代玩花了的方言语汇,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方言以其无限活力和表现力,成为网络流行语的宝库。这么不严肃究竟好不好?其实比起博物馆,网络可能是方言更好的去处。
然后,书评君在文章结尾处埋了彩蛋!具体是什么……当然不能提前说出来啦。
“5·20”已经成为网络时代又一个相当盛大的特色“节日”。
早期的网络聊天室里,第一代网民用数字520表示“我爱你”,这才让5月20日和“网络情人节”扯上了关系。如果按照普通话的发音,520和“我爱你”的谐音关系有点勉强,但如果从方言出发,理解就顺畅得多:粤语里,5读作ng,“我”读作ngo;同样在粤语里,2读作yi,“爱”读作oi;不少南方方言都分不清0和“你”的声母l和n。再加上数字谐音对语音对应的精准性本来就要求不高,所以,520就成了“我爱你”。
从520这样的初生代“网红”开始,网络语言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汉语方言的词汇、发音和声调。
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可能操着南腔北调
▼
“老铁没毛病”
2016年,直播火了,主播火了,来自东北方言的“老铁”也火了。无论哪家平台,总有那么几个操着东北口音的金链汉子,看着屏幕上跳动的观看人数、留言和礼品,配合地发出“老铁没毛病”“老铁双击666走一个”的赞叹和呼唤。
“老铁”是最近网络语汇的新热词。
“铁”是个地道的方言词,形容关系紧密友好,通行于北京和东北地区。在东北方言中,“老铁”就是牢不可破的铁哥们儿。直播平台上,“四海之内皆兄弟”,无论你是纯看热闹的围观群众,还是一掷千金的贵人金主,都成了主播们的“老铁”。借着直播的东风,来自东三省的主播们把“老铁”文化发扬光大,传遍了全国。
▼
“蓝瘦,香菇”
在微博和朋友圈里,你大约也曾被“香菇蓝瘦”刷屏过。去年底,广西南宁一个小哥哭着录下了一段视频:“蓝瘦,香菇”,本来今颠高高兴兴,泥为什莫要说这种话?”翻译过来就是“难受,想哭,本来今天高高兴兴,你为什么要说这种话?”
小哥哭了,但观众被小哥的普通话逗笑了。“想哭难受”为什么成了“香菇蓝瘦”?那是因为小哥特别的南宁口音。南宁口音兼有粤语、平话和少数民族语言壮语的因素。平话和标准壮语的声母没有送气声母,只有g没有k,所以“哭”成了“菇”;与普通话比,壮语的声调更加平稳舒缓,所以第三声的“想”听起来像第一声的“香”;很多方言都存在n/l不分的现象,所以“难”成了“蓝”。
▼
“绳命,是入刺的井猜”
广西小哥不是第一个因为口音走红的人,也不是第一个因为口音而贡献网络流行语的人。2009年,来自河北沧州的延参法师在峨眉山上录制一段弘扬佛法的宣传片。原来应该庄严肃穆的宣传片,因为大师的一口沧州口音和一只捣乱的猴子破坏了画风。网友忘记了大师的佛法造诣,只记得他那句“绳命,是入刺的井猜,绳命,是入刺的回晃”。
延参法师在峨眉山上录制的宣传片截图。
沧州话属于冀鲁官话,沧州话的阴平调听起来接近普通话的第三声,阳平和上声则像普通话的第一声。所以,“精”的声调是阴平,听起来成了第三声的“井”;“彩”的声调则是上声,听起来像第一声的“猜”;“如此”一个阳平一个上声,被大师读成了声调一样的“入刺”。
从东北到中原,从中原到南海,如果细究每一个词汇、每一类发音的来历,网络用语中活跃的方言成分 可能比想象中的还要多。过去,一个人说的话会透露他的籍贯与居所,但如今,每一位网友都可能操着南腔北调。当你打出“香菇蓝瘦,扎心了老铁”这句话时,你已经成了贯穿南北的跨地域人才。
轻松自在的方言,恰好契合了互联网精神
为什么网络用语能吸纳这么多方言? “好玩”大概是网友们最大的诉求。与一本正经、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不同,方言天生就有一种自在感和轻松感,能够消解话语的严肃性,恰好契合了自由、个性的互联网精神。
语言学大师王力写过一本小册子,《江浙人怎样学习普通话》,王先生写道:“每一种方言都有自己的特征,在这些特征当中,有比较明显的,有比较不容易察觉的。如果连那最明显的几个特征都不能避免,学起普通话来,当然容易被人家猜着是什么地方的啦。被人猜着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太不像普通话了。”
福建人"f"和"h"不分已经成为常见的网络段子。此图片为恶搞,来自网络。
说方言的人学普通话,或多或少地要受到母方言的影响:方言里有的,就学得快;方言里没有的,就学得慢;方言里泾渭分明的,自然不在话下;方言里混为一谈的,就实在有些难为人。比如,普通话中,来自古代泥母的字声母读n,来自古代来母的字声母读l,但不少方言并不区分这两类声母,导致了n/l不分的情况。又比如说,福建人经常被黑成“胡建人”,那是因为现代闽语中根本就没有f这个声母,所以福建人说起普通话时,先要经历一个用读音近似的h进行替代f的阶段,因此造成了福建人f/h不分的印象。
所以,推广普通话的小册子总是严肃地提示读者:说普通话的时候,要注意克服方言口音的影响。但在网络世界里,这些都是“浮云”。普通话不标准,不是“黑点”,而是“萌点”。网友们就是喜欢挖掘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差异,就是要有话不好好说:不以n/l不分为耻,且以f/h不分为荣;不以平翘舌不分为耻,且以前后鼻音不分为荣。
为了在方言区推广普通话,曾出版过“XX人怎样学习普通话”的系列小册子。
在一篇教人如何正确使用“豆瓣体”的文章里,作者罗列了豆瓣网的话语特点,包括 “抚摸不叫抚摸,叫虎摸”“沙发不叫沙发,叫杀花”“姑娘不叫姑娘,叫菇凉”“睡觉不叫睡觉,叫碎觉”,这些都是南方口音的特点;而“什么不叫什么,叫神马”“人人不叫人人,叫淫淫”“没有不叫没有,叫木有”“怎么不叫怎么,叫肿么”,则都有北方方言的色彩。只要好玩有趣,无论南腔北调,都能被网络用语招致麾下。
网络用语就是行走于互联网江湖的行话春典。虽然开放,但仍是一套自成一体的话语体系。从最初的“美眉”“伦家”到如今的“老铁”“撩妹”,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隔膜,恰好为这套体系加了一把锁。如果不是浸淫网络,很难体会到网络用语中的微言大义。春晚好像没有懂得这个道理,每年都强行塞入几个隔靴搔痒的网络流行语,就企图显得与时俱进“接地气”,让不熟悉网络用语的人,不知所云;让熟悉网络用语的人,觉得生硬。
每一个精彩的方言表达,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前一阵,知名主持人汪涵自掏500万元人民币,在湖南发起了方言调查“響應”计划,预计在5年到10年的时间内,搜集整理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用声像方式保存方言资料,进行数据库整理后无偿捐献给湖南省博物馆,作为湖南省博物馆永久的人文类史料保存起来。
让方言走进博物馆,听起来是个“保护方言”的好方法。但是让尚且鲜活的语言进入故纸堆,未免可惜。在你的电脑里,打开频率最低的就是那数十G甚至数百G的学习资料;在图书馆里,翻动频率最低的总是地方档案和地方志。原本以为给方言找了个好归宿,方言却可能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不见天日。
中国方言地图网站“乡音苑”,由两个美国人在2013年建立,构想是“用地道的方言说好玩的故事”。
对于普通人而言,热爱方言的理由恐怕不是方言背后的文化有多深厚,更在于方言本身具备的无限活力和表现力。在求简求快的网络时代,一个词得有四两拨千斤的能力。许多长篇大论也说不清的情感,只用一两个恰到好处的网络用语,就能说得透彻明白。方言恰恰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宝库中那些历经千百年时间打磨的词语,凝练、诙谐、朴素,又极具表现力。
东北话和上海话都用“作”来形容无理取闹,现在,网友用“作”或者“作死”形容不知轻重的人。历史上有一位秦武王,他觉得自己力大无比,非要跟人比赛举鼎,结果砸断了腿,没多久自己也一命呜呼。网友只用一句话就能复述这个故事:“秦王不作死就不会死。”
湖南话、广东话、客家话等方言都用“撩”来表示挑逗,现在指通过带有技巧的示好赢得对方喜爱的行为。司马相如追卓文君,又是欲拒还迎地抚琴,以琴心相挑,又是收买文君的侍者,大献殷勤。在现代网友这里,只用“司马相如撩了卓文君”一句,就能让夜奔成都、当垆卖酒的故事顺理成章地发生下去。
“普通话让你走的更远,方言让你记住你的根在哪里。”方言总是面临这样的矛盾:论工具性,方言已经被普通话远远甩在身后;论文化性,方言又是地域文化难以割舍的载体。相比博物馆,网络可能是方言更好的去处。至少在开放、包容的网络空间里,每一个精彩的方言表达都可能成为“网红”,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好啦,说好的彩蛋来了。请接受来自书评君编辑部的花式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