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三都连片稻田稻鱼实现双丰收(浙江鱼游进四川乡村)

三都连片稻田稻鱼实现双丰收(浙江鱼游进四川乡村)2018年,凤凰村开始学习稻鱼共生模式,将此模式应用在种植上,养殖的鱼则是采用当地常见的鱼。凤凰村海拔平均在1700米,临近两个大水库,再加上凤凰村天然的地理优势,梯田储水能力强,村民们相比之前都多了一笔养殖鱼的收入。杨义说:“光好水好田好,凤凰村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从贫困村成功脱贫。”德耀镇副镇长杨义介绍,目前凤凰村实现近150户人口脱贫,利用梯田优势,探索发展稻鱼共生模式,以促进水稻增收。他说:“凤凰村是学习稻鱼共生模式比较早的村庄,优势比较明显,村民们的接受程度高,也信任我们的工作。”凤凰村位于德耀镇西北部,这里距离县城20公里,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地形起伏较大,山峦耸立,沟壑纵横。“七山一水两分地”,说的就是凤凰村这种典型的盆周山区村落。“耕地少,但总得干活。我们自古就是种庄稼地的。”姜清强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他说,小山村苦于地势,一直没有发展机会。

天微微亮,姜清强睁眼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站在高处望向家边上的梯田。这是属于他的6亩田地,和别人的比起来,面积不大,却也是多年来精心照料着的。姜清强是四川泸州古蔺县德耀镇凤凰村的村民,在孩子工作前,田里的稻子就是他们一家人最主要的收入。

2018年,凤凰村引进稻田养鱼技术,姜清强借着这个东风,成了村里第一批稻鱼共养的村民。去年八月,浙江省青田县与古蔺县开展结对帮扶,将稻田养鱼技术带到了凤凰村进行试点推广与种植,青田田鱼自东向西“游”进了凤凰村的稻田里,全村今年水稻总产量超过三百万斤,田鱼则能够为村民带来每亩1800元左右的增收,真正实现了“稻鱼双丰收”。时逢深秋十一月,村内挖鱼沟的工程再次启动,这里就是德耀镇万亩稻鱼共生示范园区,未来,将有更多来自浙江的青田田鱼将在四川安家。

三都连片稻田稻鱼实现双丰收(浙江鱼游进四川乡村)(1)

四川泸州古蔺县德耀镇万亩“稻鱼共生”示范园区美景。古蔺县宣传部供图

稻鱼共生,助力贫困山村焕发新生

凤凰村位于德耀镇西北部,这里距离县城20公里,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地形起伏较大,山峦耸立,沟壑纵横。“七山一水两分地”,说的就是凤凰村这种典型的盆周山区村落。

“耕地少,但总得干活。我们自古就是种庄稼地的。”姜清强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他说,小山村苦于地势,一直没有发展机会。凤凰村占地面积约13平方公里,全村共有两千七百多人口,得益于脱贫攻坚工作的成果,凤凰村利用种植习惯形成的梯田景观,让昔日贫困的山村换上新面貌,实现蜕变。

三都连片稻田稻鱼实现双丰收(浙江鱼游进四川乡村)(2)

凤凰村梯田美景。古蔺县宣传部供图

德耀镇副镇长杨义介绍,目前凤凰村实现近150户人口脱贫,利用梯田优势,探索发展稻鱼共生模式,以促进水稻增收。他说:“凤凰村是学习稻鱼共生模式比较早的村庄,优势比较明显,村民们的接受程度高,也信任我们的工作。”

2018年,凤凰村开始学习稻鱼共生模式,将此模式应用在种植上,养殖的鱼则是采用当地常见的鱼。凤凰村海拔平均在1700米,临近两个大水库,再加上凤凰村天然的地理优势,梯田储水能力强,村民们相比之前都多了一笔养殖鱼的收入。杨义说:“光好水好田好,凤凰村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从贫困村成功脱贫。”

三都连片稻田稻鱼实现双丰收(浙江鱼游进四川乡村)(3)

凤凰村利用梯田优势,探索发展稻鱼共生模式。古蔺县宣传部供图

结对帮扶,乌蒙山区迎接浙江客人

坚持对“稻鱼共生”种养模式不断探索,凤凰村第二次收获生机。2021年,浙江省驻泸州工作队经多次调研后提出,乌蒙山区与浙西南山区的生态、地理环境相似,稻田资源丰富,适合引入青田县稻鱼共生经验,于是便有了青田县结对帮扶古蔺县的项目。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国内第一个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公元9世纪开始,青田县便一直保持着稻田养鱼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稻鱼文化。与青田县结对后的古蔺县,通过规划引领、产业协作、人才培养等方式,逐渐突破技术瓶颈,单是凤凰村就有超过四百户农户参与稻鱼共生种养。

三都连片稻田稻鱼实现双丰收(浙江鱼游进四川乡村)(4)

村民在凤凰村内鱼沟里养殖的青田田鱼。受访者供图

从浙江“游”过来的鱼苗,在凤凰村实现了稻鱼双丰收,和姜清强一样的凤凰村村民们,正在感受着“一鱼一稻”带来的改变。杨义说:“最开始结对帮扶,村民对稻鱼共生模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自然对引进的青田田鱼苗有亲切感。”

“结对帮扶项目引进村子之后,养殖方式明显更先进了,鱼沟是村里专门帮着挖的,就在稻田边上,浙江的鱼更漂亮,回收上去的价格是四十元每斤。”姜清强说,结对之后,自家鱼沟里养的鱼全换成了颜色更漂亮、个头更大的青田田鱼,成熟的稻鱼价格也比以前卖出去的价格高了很多。

姜清强对这批外地鱼苗,起初还有些不信任。他说:“刚开始我还担心养不好,天天都要跑到鱼沟里看着。看到它们活蹦乱跳的我才放心。后来有了来自浙江的专家来教我们养殖技术,做指导,给了我很大信心。”姜清强在专家的指导下,渐渐懂得了生态养殖的概念,稻田不再需要使用农药,鱼儿也能在以稻田环境为主的小型生态系统中茁壮成长。

“青田田鱼个头更大些,吃起来也好吃,卖的价钱就更好。”姜清强说,这些身着红衣的青田田鱼,最大能长到3-4斤,和以前养的鱼相比,个头大,肉质好。“鱼吃的东西是健康的,鱼就更是健康的,有营养的。”

专家进村,村民成为种养能手

姜清强从没离开过凤凰村,农闲的时候,就给人家修缮房屋,打点零工,稻鱼共生模式的形成,让他不再急于让自己忙起来,如今也能偶尔享受农闲时光。他说:“村子发展,我肯定支持,这个技术真正让我们赚到了钱,学到了技术,特别是一些专家很辛苦,来村子里帮助我们,教我们养鱼知识。”

华侨农民徐冠洪,就是来到凤凰村对点帮扶的专家之一。他是浙江省青田县人,曾获得2022年“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种养能手类水产养殖一等奖。他介绍:“稻鱼共生系统有1300多年的历史,作为青田县人,我从小跟着父母做稻鱼种养,所以也想把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带到适合的村庄中去,发展当地。”

近年来,徐冠洪的足迹遍布村庄,他寻找那些适合发展稻鱼共生系统的地方,把理念和技术通过讲课的方式传播出去。徐冠洪说:“当我把青田的稻鱼共生模式带到各个地方分享的时候,发现大家对青田田鱼十分感兴趣。”这个发现,让徐冠洪萌生了将青田田鱼带进其他地区的想法。他说:“稻田里的水属于浅水,本来是无法养鱼的,但是青田田鱼长久以来在稻鱼共生系统下生活,早已被驯化成能够在浅水中生活的鱼,具有淡水鱼的特色和优势。”

后来,借着东西部协作项目的春风,徐冠洪来到古蔺县,在凤凰村做了重点考察。他分析,凤凰村的梯田维度、水系和灌溉系统,都与青田县的条件相似,规模却大很多,有利于建立稻鱼共生系统。徐冠洪说:“稻子能为鱼遮挡阳光,鱼能吃虫子水草,把鱼粪还田,稻子不需要农药,质量也得到提升,符合绿色理念,形成一个互惠互利的生态循环圈。”

“我是用一顿鱼汤把大家说服的。”徐冠洪回忆,自己刚到凤凰村,就用青田田鱼做了一顿鱼汤,他说,只有让大家尝到有品质的鱼,才能让他们真正信任这个项目,也对自己在做的工作有信心。当然,稻鱼种养技术,也不是光听就会的。徐冠洪把村民从一个个技术小白,变成种养大户,费了不少心力。他说:“我和他们一起下地干活,一起观察鱼的状态,让村民真正上手。”

树立品牌,稻米有了地方身份证

“以前的稻谷的价格是每斤一块八,现在品质好了,可以卖到每斤两块以上。”凤凰村第一书记马骥东是2021年八月底来到凤凰村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就是他在村里的主要工作任务。他说:“凤凰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庄,一个小山村,却有满山的梯田。”

马骥东回忆,自己初到凤凰村,随后村里启动结对帮扶项目,他了解到,在青田县的支持下,凤凰村将走出一条发展新路。他说:“凤凰村的土地不平整,呈碎片化分布,根本无法进行大规模机械化耕作,从农业角度来说,谋求发展就是一个漫长且艰巨的任务。但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给了凤凰村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既能带来美丽的梯田景观,又能实现村民增收。”

俯瞰如今的凤凰村,八千余亩高山梯田层层叠叠,在百亩高标准稻鱼共生系统核心区内,两万尾青田田鱼在水中来去自如。马骥东说,目前村内正在扩建七百亩示范基地,争取在未来三年内建成万亩稻鱼共生示范园区。“我们村独特的优势就是这片梯田,具有极高观赏价值,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来到村子里。”

农旅结合,为凤凰村的发展打开了新思路,除了吸引人走进村庄的梯田景观,还有从村庄走出去的优质产品。有了青田田鱼的庇护,凤凰村稻子品质提升,让本就有“贡米”美誉的稻米有了地方“身份证”,近年来,凤凰村持续打造天台贡米这一有机优质稻米品牌,逐步为当地优质农产品打开销路。马骥东说:“凤凰村的未来,一定是一个稻香十里,景观优美的现代化村落,既有好的环境,又能提供好的产品,走出大山,走进国人的餐桌。”

新京报记者 陈璐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