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如何看待扔黄金米(艺术家扔1000粒黄金米)

如何看待扔黄金米(艺术家扔1000粒黄金米)但是回到效用本身,如果“扔黄金米”的行为艺术真能唤醒人们对粮食意义的再思考,那么扔掉价值20万(元)的1000粒黄金米显然就不是浪费行为。甚至从更广阔的价值上审视,撬动思考的价值远超1000粒黄金米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总有人问艺术有什么用?问者倒不一定出于刁钻,或是成心为难艺术,因为艺术从业者自己有时候也这样自问。之所以有此一问,就在于艺术“不能吃不能喝”,这显然是将艺术置身于如何谋生的层面。当然艺术真要是搞好,确实是可以谋生的。而“其二”的问题是已经上升到“扔没扔”和“难改变”的实证上。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如果艺术家只是放出自己扔黄金米的剪辑视频,那么确实没法确认他到底“扔没扔”或“扔没扔完”,可是就“扔没扔”或“扔没扔完”是否影响行为艺术本身的存在,这本身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与此同时就“难改变”的论调来讲,这其实放在任何事情上好像也是成立的,但是回到行为影响力上,其实本就是个玄学概念。正

如何看待扔黄金米(艺术家扔1000粒黄金米)(1)

艺术家用手亮出黄金米

上海一位艺术家用总价值20多万(元)的500克黄金打造了1000粒黄金米,然后将这些黄金米逐粒扔进黄浦江、垃圾桶、下水道、公交车、地铁站、马路上、草丛里等等上海的各处角落。依照艺术家的说法,他只是以这种方式来讽刺浪费粮食的行为,但是就舆论层面的实际反应来看,却呈现出不少恶意(咒骂和质疑)。

较为显著的三种质疑论调是:其一、“浪费财富的人讽刺粮食浪费,这到底是什么行为艺术?”;其二、“明明是炒作自己,谁也不知道扔了没,也改变不了什么。”;其三、“与其这样浪费黄金,不如直接捐给山区,用于资助孩子上学。”要知道质疑的论调不止这三种,但质疑的底层逻辑却都附着在这三种论调之上。

就“其一”来讲,如果纯粹以现行的实际价值为基本尺度,那么浪费财富和浪费粮食确实都是浪费行为。因此就艺术家的行为到底是讽刺别人,还是讽刺自己着实也是个问题。但是回到一件事情的效用上,我们不见得可以用纯粹尺度去衡量,因此对于“其一”的质疑显然是比较狭义的,起码并没有用行为艺术的眼光去看待艺术家的行为。

而“其二”的问题是已经上升到“扔没扔”和“难改变”的实证上。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如果艺术家只是放出自己扔黄金米的剪辑视频,那么确实没法确认他到底“扔没扔”或“扔没扔完”,可是就“扔没扔”或“扔没扔完”是否影响行为艺术本身的存在,这本身又是另外一回事儿。

与此同时就“难改变”的论调来讲,这其实放在任何事情上好像也是成立的,但是回到行为影响力上,其实本就是个玄学概念。正如艺术家在作品发布后面对恶意(咒骂和质疑)所言,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不会往心里去,有三分之二的人认识到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就够了。从某种层面上而言,艺术家所言的“三分之二的人”也是个约数估计,并且应该是乐观的说法。

至于“其三”而言,真要是掰扯起来可称之为“抬杠式质疑”。在类似的质疑论调上,看起来总是道理很硬,可事实上回到具体的现实秩序中,如果总把狭义效用摆在真理的位置上,那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可能会遭到批判。所以就上述“扔黄金米”的行为艺术来讲,如果我们只盯着黄金米的现行的实际价值,那么这事儿确实没法再继续讨论下去。

在一定程度上,总有人问艺术有什么用?问者倒不一定出于刁钻,或是成心为难艺术,因为艺术从业者自己有时候也这样自问。之所以有此一问,就在于艺术“不能吃不能喝”,这显然是将艺术置身于如何谋生的层面。当然艺术真要是搞好,确实是可以谋生的。

但是回到效用本身,如果“扔黄金米”的行为艺术真能唤醒人们对粮食意义的再思考,那么扔掉价值20万(元)的1000粒黄金米显然就不是浪费行为。甚至从更广阔的价值上审视,撬动思考的价值远超1000粒黄金米的价值。

所以回到艺术家“扔黄金米”的行为艺术上,还是要给予更多的释放空间,而非是认为“浪费黄金”的行为存在“浪费印象”就不能再起到触发反思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或许我们也该重思浪费的本质是什么。

另外艺术家在回应中强调:“我觉得人们太爱黄金了,所以当我把黄金扔掉的时候,大家就炸开锅了。”艺术家的这个回应其实也带有偏狭的一面,不夸张的说,行为艺术本就是反常规的操作,所以不能因为人们质疑就给扣上“爱黄金”的帽子。

说到底在理解行为艺术上,艺术家和受众要有默契,要不然就算艺术家做得再怎么严谨,受众反馈的再怎么委婉,都可能进入互相指责的境地。不得不承认,互动的大前提里是要有基本的认同,要不然真是没法互动下去。

就比如艺术家强调:“在我的眼里,黄金一点都不值钱,黄金等于是来自于大地的泥土而已,所以我一点都不在乎黄金的所谓的价值和价格。”就此而言,如果用“抬杠式反问”去直面,那么结论就是艺术家虚伪,但要是把艺术家的说法放到特定语境下,那么显然也是没问题的。就比如在荒野之地,大米能充饥,黄金却跟泥土石块无异。

不过就普遍而言,当人们已经不太能感受饥饿的难耐时,所谓对浪费粮食后果的理解就会走向数据幻象,比如“现在还有多人吃不饱”、“有多少国家粮食存在危机问题”、“每个人浪费一粒米意味着什么”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纯粹以呼吁的方式去强调珍惜粮食的重要性,显然是没什么明显作用。

但要是通过行为艺术的方式讽刺或隐喻所存在的问题,却可以加深人们的反思。即便在很多情况下,行为艺术可能迎来各种质疑。因此回到艺术家“扔黄金米”遭质疑的事情上,就不用感到沮丧和受挫,因为关乎行为艺术的实践,历来都是众说纷纭。

毕竟艺术家只有两个具有限制性的选择,要么表现得卑躬屈节,要么表现的傲慢无礼。说到底,艺术家不是奉承、取悦受众,给予他(她)们早已了解的东西,就是与受众对抗,给予他(她)们不想要的东西。基于此再去看待“艺术家扔黄金米”遭质疑的结局,大概就感觉可理解。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