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梅派青衣梅兰芳(虽声远而道彰缅怀梅兰芳大师青衣发声技术)

梅派青衣梅兰芳(虽声远而道彰缅怀梅兰芳大师青衣发声技术)随着传统戏的恢复 文革时被变异的声音审美再次变异 出现了真声的另一个变种:大嗓儿假声。而且被舞台演出主流所接受。早年 唱青衣的都是男性 前辈们创造出用小嗓儿歌唱的技术。男演员用小嗓儿 模仿女性角色的声音。小嗓儿 顾名思义 是要用来当嗓子用的 是大嗓儿之外的另一个嗓子。但到了后来 唱青衣的女演员多了 由于女性声音与男演员小嗓儿声音很接近 所以这才有了样板戏中青衣大嗓儿唱戏的可能。然而由于文革样板戏的出现 彻底颠覆了青衣发声的审美选择 也就淹没了曾经的光彩。样板戏的女性角色 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在演唱时 就要回避柔声曼妙 而增加刚性和豪迈。于是 样板戏的青衣声腔发声 都带有大嗓儿的真声 形成大小嗓儿混合声音。这会有什么问题呢?这种改变几乎是灾难性的。

梅派青衣梅兰芳(虽声远而道彰缅怀梅兰芳大师青衣发声技术)(1)

(选自《No1菊人的博客》)

梅大师辞世 他的生前好友最后送别曾言:您走了 您把京剧也带走了。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京剧青衣声腔创造了空前的繁荣 也达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

梅兰芳先生的声腔 不仅开创了青衣梅派 也开端了青衣流派。其后的程派 张派 在发声这个技术环节上对梅先生的发声技术多有借鉴。(程派音色与梅派音色有很大不同 但其发声技术却非常相近。)由于青衣流派纷呈 对梅先生的发声技术的普及也越显生机 以致几乎形成了当时青衣发声的规范和习惯。

然而由于文革样板戏的出现 彻底颠覆了青衣发声的审美选择 也就淹没了曾经的光彩。样板戏的女性角色 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在演唱时 就要回避柔声曼妙 而增加刚性和豪迈。于是 样板戏的青衣声腔发声 都带有大嗓儿的真声 形成大小嗓儿混合声音。

这会有什么问题呢?

这种改变几乎是灾难性的。

早年 唱青衣的都是男性 前辈们创造出用小嗓儿歌唱的技术。男演员用小嗓儿 模仿女性角色的声音。小嗓儿 顾名思义 是要用来当嗓子用的 是大嗓儿之外的另一个嗓子。但到了后来 唱青衣的女演员多了 由于女性声音与男演员小嗓儿声音很接近 所以这才有了样板戏中青衣大嗓儿唱戏的可能。

随着传统戏的恢复 文革时被变异的声音审美再次变异 出现了真声的另一个变种:大嗓儿假声。而且被舞台演出主流所接受。

其明显特征是:气息自腹部(甚至还有从胃部)向上冲 过声带小室(喉结) 进入头前区 追求增加声音亮度。几乎已经成为现今舞台演唱的主流。

其实听听当年的录音 就会发现 这样的声音离梅先生的声音审美相去甚远。离当年京剧青衣“普世”声音也相去甚远。前几年曾经有人在听了几个程派票友演唱后跟我争论 对几个声音不同的演唱总结:“介(这)都叫对!”我说 (对票友来说) 这是都叫对 但是 它有个好不好。

梅兰芳大师的发声技术 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所以才能在强手如林的众多青衣中出类拔萃。声音的造型能力容易被人忽视 其实不然。一个演员给人的心里印象高低 声音的感觉非常重要。一个青衣角色不管包装得如何光彩 一出声 烟酒嗓儿 恐怕也不会是演大角色的。

现在普遍追求的头前区亮音儿 听起来太躁 离京剧青衣的声音太远。前辈们创造的小嗓儿发声 本自具足 堪称“方便善巧”。只要声音从小嗓儿出来 自然就融合了胸腔 口腔 鼻腔 头腔的共鸣 圆润通透 典雅自然。特别要说的一点 青衣是需要头腔的共鸣 但是 不是头前区 而是头后区的共鸣。程派所谓的“背宫音” 非常典型。小嗓儿自然带出的 就是头后区的共鸣 俗称脑后音。小嗓儿自然带出的脑后音 作为音色配置 不多不少 能使声音增加立体感 增加厚实度 让声音入耳好听。头前区的共鸣 就像假的硬木家具 漆了一层亮油。而小嗓儿的正经声音 就像花梨红木 是一种亚光 幽幽的华贵。

令人遗憾的是 现在流行的用气方法 不能“声入小嗓儿”。

以上是其一。

再说更重要的。

美学里有句名言:风格是某些特点的不断重复。青衣流派所以形成流派 就是它有自己的“味儿” 有几个腔 总是出那样一种效果。很多人以为 那是把音儿唱准了 腔儿唱圆了就能出来的。

其实不是。那是发声模式导致的效果。也就是说 是发声技术的特殊发力 产生的效果。

上面这句话需要举例来说明。

耳熟能详的霸王别姬 “看大王在帐中”那个王字 (不能打曲谱 会意吧)梅先生唱的是二声 王 音符为675 6 听起来 这是个王字 二声 是京音入腔。后人唱的都是一声 “汪” 音符是65 6 严格地说 这字是唱倒了的。看客如果有兴趣 不妨一试。试唱成675 6 唱成王字。会发现唱出来不对劲 侉 不像京剧。那么梅大师怎么做到的呢?这个腔里最高的音7 唱的时候有技术方法。

再看一例。宇宙锋里反二黄的一句 “懒睁杏眼”睁字 音符为56 232 3 。那个6音 一样的技术。

再看一例 太真外传里的反二黄 “我只得 起徘徊 来到了前庭”来字 音符为2 5 5632 那个6音 也是一样的技术。或许有人问 不用那个技术不行吗?不用听着就差多了。李胜素是现今梅派青衣的佼佼者 听听她这段的录音。这个地方就没有梅先生的这个技术 对比着听 当下自明。需要说明一点 梅先生的发声技术 贯穿于声腔的字里行间。所举几例 是因为特征明显 易于辨听。

流派发声技术的本质:一种技术 其实就是某种控制。应用到行腔里 它会产生效果。这样的发力 这样的控制 产生这样的效果。反过来说 如果不是这样的发力 这样的控制 那效果还能是这个流派的?

说到这 看出这种灾难性所在了。用俗话说 就是:不是那个门道儿 出不来那个动静。不用那个办法 哪哪听着都不对。

基于这种声音技术 梅派的吐字 也深深影响了青衣其他流派。有了“声入小嗓儿” 才有了“小嗓儿供字儿”。而现今满台的大嗓儿供字儿 也让青衣声腔失去很多典雅 雍容和华贵。

梅兰芳大师对京剧有多方面的贡献。其中 对青衣发声技术的贡献 不该被忽视。这个技术是京剧青衣辉煌的基石。借此 才有了青衣划时代的成就。

缅怀之际 伴着深深的悲哀。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