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森林保护景点(走进闾山保护区探访)
国内森林保护景点(走进闾山保护区探访)冬踏积雪,夏顶烈日,孙宝良以青山为家,以林木鸟兽为友,在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生活艰苦的保护区,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守护着一草一木。每天巡山最远处要走6小时群山环绕,清泉潺潺。一个小平房倚山而建,房前竖立的《进入闾山保护区须知》大牌子格外醒目,路边的“森林防火”彩旗迎风招展。50岁的孙宝良站在保护站前,身着迷彩服,面色黝黑,头发花白,饱经风霜的脸上挂着质朴的笑容。他告诉记者:“现在条件好多了!原来这里没水没电,都是点蜡……”高丽墙子保护站位置偏僻,是一个让职工望而生畏,谁也不愿意去的地方。1993年,21岁的孙宝良在这里扎了根,每天守护着辖区14000亩森林资源的安全。那时,保护站只是破旧的石砌小房,没水没电,他就在河沟里挑水喝,晚上伴着烛光守护。10多年前,闾山保护区对保护站进行了翻修,安装了太阳能,打了深井,孙宝良在保护站自此喝上了深井水。
医巫闾山雄浑壮丽,景色优美,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有的天然油松林、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等构成了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在美丽的生态画卷背后,有人数十载默默地为这片绿色守护却不为人知。
护林员,一个普普通通的职业,孙宝良用青春、热爱与奉献诠释了它的幸福和意义。记者在市林草中心工作人员陪同下走进大山深处,到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碾盘沟管理保护中心高丽墙子保护站进行了实地探访。
曾经没水没电只能点蜡
驱车来到义县境内,经过颠簸的土路,绕过一道道弯,越过一个个河沟,终于到达了地处义县稍户营子镇王景屯村最南端山沟里的高丽墙子保护站。
群山环绕,清泉潺潺。一个小平房倚山而建,房前竖立的《进入闾山保护区须知》大牌子格外醒目,路边的“森林防火”彩旗迎风招展。
50岁的孙宝良站在保护站前,身着迷彩服,面色黝黑,头发花白,饱经风霜的脸上挂着质朴的笑容。他告诉记者:“现在条件好多了!原来这里没水没电,都是点蜡……”
高丽墙子保护站位置偏僻,是一个让职工望而生畏,谁也不愿意去的地方。1993年,21岁的孙宝良在这里扎了根,每天守护着辖区14000亩森林资源的安全。那时,保护站只是破旧的石砌小房,没水没电,他就在河沟里挑水喝,晚上伴着烛光守护。10多年前,闾山保护区对保护站进行了翻修,安装了太阳能,打了深井,孙宝良在保护站自此喝上了深井水。
每天巡山最远处要走6小时
冬踏积雪,夏顶烈日,孙宝良以青山为家,以林木鸟兽为友,在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生活艰苦的保护区,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守护着一草一木。
每天吃过早饭,他第一件事就是带上干粮巡山,即使在盛夏也穿着长衣长裤,经常汗水湿透衣背。夜深人静,他听过令人毛骨悚然的狼叫声,第二天又照常去巡山。“说不怕是假的,要是遇上了,我有棍子防身呢。”他笑着说。
高丽墙子保护站最远处三道梁、六道木巡护一次得需要6小时。防火戒严期,他每天坚持巡山一次,重点地段巡护二次。
几年前的一天深夜,有“驴友”私自进入林区被困在山上了!深山老林漆黑一片,他拿起手电筒带着森林警察、当地民警忙碌一晚,终于在第二天一早6点将驴友救下山。
为了堵截“驴友”,防范人员私自入山,孙宝良经常起早贪黑,曾在一年内堵截入山捡柴、捕猎、刨药材、刨鼠李树根、“驴友”及旅游人员400余人次,有效地保护了保护区森林资源的安全。
如今,森林资源管理实现智能化,保护区哪棵油松有了虫害,哪里有了安全隐患,孙宝良通过智能巡护终端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上报了。
与父亲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碾盘沟管理保护中心护林员少,高丽墙子保护站只有孙宝良一名正式职工,孙宝良既是保护站站长,又是护林员。他家在义县,距保护站110里地,每月回家一次,从保护站骑摩托车到山下,把车寄放在村民家,再坐长途车回家。这些年来,元旦、除夕他都是守在保护站。“非常时期护林防火最重要了,我在山里才放心。”孙宝良说。
高丽墙子保护站毗邻村屯的果园、农地,尤其春秋两季防火戒严期农事作业人员多,他逐一登记,收缴火种、火源,将火灾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保护站毗邻4个自然屯,他经常走村串户,下村屯、进学校、到承包户家中宣传。一次次侵林占地,都被他及时制止,维护了保护区林权的稳定和森林资源的安全。
孙宝良的父亲是林场老员工,退休前是碾盘沟保护站的护林员。孙宝良不忘父亲教诲,无怨无悔地在大山里已坚守28年,创造了这些年无森林火灾和毁林案件的奇迹,并曾荣获过“全国林业系统劳动模范”、锦州市“五一劳动奖章”、锦州林业“身边好人”等称号。
闾山保护区总面积11459公顷,共有17个保护站51名护林员,老党员孙宝良只是其中的一个。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壮举,唯愿山更青、林更绿,为建设生态锦州、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守护着绿水青山。
文:敖宇 记者温旭东 摄影:记者谷进
编辑:田静校对:史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