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唐朝诗人对刘禹锡评价(强悍的人生无需解释)

唐朝诗人对刘禹锡评价(强悍的人生无需解释)少年时期,刘禹锡聪慧勤奋,涉猎很广。大唐贞元9年,即793年,刘禹锡高中进士,跟他同榜扬名的,还有柳宗元。这一年,他才22岁,柳宗元比他还小一岁。刘禹锡生于公元772年,浙江嘉兴的一个书香世家。要说他家祖上,那得说到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了,论起来他跟那三国刘备,也能攀得上亲。要说祖籍,应该是河南洛阳,不过后来唐朝“安史之乱”中,他父亲举家南迁,就到了这嘉兴定居。说到刘禹锡最被广为人知的,就是那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篇短文,写成于825年前后,此时的刘禹锡,已经因革新失败等种种因素,被贬在外19年。19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见白。当时的刘禹锡,像踢皮球一样,天南海北地调动,无论到哪里都被作为监管对象看待。在安徽和州,他被当地知县刻意针对,一连3次被迫搬家,居住房屋从三间,变成了只容“一桌,一椅,一床”的斗室,还特地搬了块大石头放到他门前…刘禹锡,大呼一声

《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朝中晚期,有这么一场前后不过146天,即被中止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这场不成功的革新,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诗豪刘禹锡便是其中一位。

说到刘禹锡最被广为人知的,就是那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篇短文,写成于825年前后,此时的刘禹锡,已经因革新失败等种种因素,被贬在外19年。

19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见白。当时的刘禹锡,像踢皮球一样,天南海北地调动,无论到哪里都被作为监管对象看待。在安徽和州,他被当地知县刻意针对,一连3次被迫搬家,居住房屋从三间,变成了只容“一桌,一椅,一床”的斗室,还特地搬了块大石头放到他门前…

唐朝诗人对刘禹锡评价(强悍的人生无需解释)(1)

刘禹锡,大呼一声“好石头”,决定写篇短文刻在上头,然后,我们就看到了这篇流传千年而下的《陋室铭》。全文共79字,可曾见一丝一毫的意气消沉?那一份自信,从容,达观,豪迈还有倔强,穿透千年,激发昂扬,温暖人心。可见这个刘禹锡,是个有多么不同凡响之人。

刘禹锡生于公元772年,浙江嘉兴的一个书香世家。要说他家祖上,那得说到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了,论起来他跟那三国刘备,也能攀得上亲。要说祖籍,应该是河南洛阳,不过后来唐朝“安史之乱”中,他父亲举家南迁,就到了这嘉兴定居。

少年时期,刘禹锡聪慧勤奋,涉猎很广。大唐贞元9年,即793年,刘禹锡高中进士,跟他同榜扬名的,还有柳宗元。这一年,他才22岁,柳宗元比他还小一岁。

唐朝诗人对刘禹锡评价(强悍的人生无需解释)(2)

唐朝时期,进士录取率是很低的,每科不过二三十人。大唐前后289年,进士科共有226次,总的录取人数,不过6680人上下,算下来每科30人不到,当时就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可见难度。那个与刘禹锡同年出生的白居易,贞元16年中了进士,得意地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说明那一年只录取了17人,而他29岁高中,同榜之中年纪最轻,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说起来,刘禹锡和柳宗元当年的年少得志马蹄疾,可想而知。

其后不久,刘禹锡因父丧,回家“丁忧”。公元800年前后,他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帐下做了几年幕僚。802年后,几番迁调,刘禹锡升调御史台,与同为监察御史的柳宗元,韩愈结为好友。三人志同道合,说文评句论天下,琴棋书画诗酒花,度过了他们各自人生中,最为舒心快意的一段日子。

唐朝诗人对刘禹锡评价(强悍的人生无需解释)(3)

这段时间,刘禹锡的才华自不必说,他的理政能力也逐渐为人所认识,赏识。原为“太子府侍读”的王叔文,接触之下,对他尤为器重,于是连同柳宗元一道,顺理成章成为805年太子即位后的执政班底,随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

客观地说,这一场唐朝中晚期的“永贞革新”,有着诸多的“先天不足”。其最大的弊病在于“操之过急”,当时上位的唐顺宗,实际上即位前后,就一直处于“中风”半瘫痪状态,并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为这场革新,作出本该由他出面操作的,一系列人事调动,分化藩镇,逐步掌控军权的铺垫工作。

在皇权始终无法出面,强力操作的情况下,来自当时藩镇,官僚,宦官各大利益集团的压力,就全部压在了包括刘禹锡在内的,主持革新的几个核心官员身上,而这显然是他们承受不了的。

唐朝诗人对刘禹锡评价(强悍的人生无需解释)(4)

后来的史书上,对于这段时期,王叔文,刘禹锡等人骄狂自大的描述,其实很大原因,正来自于此。皇权缺位,唐顺宗表示精神上支持,而又要力行革新,可不就是表现得他们几个核心官员自说自话吗?能力或许有,他们的良好心愿我也不怀疑,经验还是不足啊。

革新失败的结果是惨烈的,唐顺宗被迫退位,次年于忧闷中病死。而推动革新的核心官员,则全部被外放到穷乡僻壤所在地担任有职无实的“司马”,监管使用,史称“八司马”。其中,王叔文更被追加处死。这一年,刘禹锡34岁。

同时外放的“八司马”中,出身豪门“河东柳氏”的柳宗元相对心思细腻,敏感,就有点感春伤秋,长吁短叹。刘禹锡呢,要说没有失落感,那是不可能的,毕竟此前他的人生,顺风顺水,不过他很快就调整了过来,还特地写了一首诗鼓励柳宗元,也就是咱们开篇看到的那首《秋词》。

唐朝诗人对刘禹锡评价(强悍的人生无需解释)(5)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难以描述,当年我看到这首诗时的激动,联想到他的创作背景,只有叹服的份了,真想说,刘禹锡,我们做朋友吧。虽然我也太过平凡了些…

公元815年,也就是“元和9年”,这是唐宪宗时期了,外放的“八司马”都被召回了京城。紧接着,就是2年后,一起著名的刘禹锡“玄都观题花”事件,这些人再次被驱逐,贬到外地。

《元和10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唐•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都说这次被贬,就是因为刘禹锡的“不检点”导致,要说他这诗中,有没有别有所指,暗示自己当年位高权重,如今在位的,当年都在他之下的这层意思呢?那肯定是有,但正如题中所言“戏”字,不过是个耍笑,抖个机灵罢了。朝堂争斗,怎么可能因为一首诗就改变走向呢,不过是个借口。

唐朝诗人对刘禹锡评价(强悍的人生无需解释)(6)

后世之人,多以这首诗指责刘禹锡,其实不仅是低估了他,更是对大唐时期的朝堂风气,缺乏了解。韩愈我就不说了,他的几篇文章,怼起皇帝来,那可是一点情面都不留,就说稍早于他们的杜甫,一首《戏为六绝句》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那可比刘禹锡这首来得激烈多了,也没见把他怎么样。

其实从一开始召回他们,就是有宪唐宗平衡当时权力格局的因素考量的。只不过在其后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之下,刘禹锡等一干人,再次成为牺牲品。

这一次的外放,刘禹锡原本被安排到最为艰苦的“播州”地区,后来经众多同僚好友努力,才改为广东“连州”,其中还有一段,柳宗元为友抗争,生死不惧的感人故事,以后再说。

唐朝诗人对刘禹锡评价(强悍的人生无需解释)(7)

五年“连州”,之后又是夔州,即如今四川奉节,人世的冷暖,艰苦的生活环境,悄然地,也在改变着刘禹锡。

《浪淘沙•其八》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相比略显轻狂的《秋词》,这一篇意境为之一变,多了些沉稳,雄浑,岁月的历练,但是那一份豪情,倔强,那一份在刘禹锡诗文中,独特的,奔流游走的生命力,始终不变。

直到826年,皇帝都又换了两任,刘禹锡才奉调回到洛阳,作了个闲职,自他首次被贬出京,前后已是23年。调回途中,扬州遇到同样历经宦海沉浮的白居易,两人虽政见不同,但私交却没有任何问题,偶遇之下,别有感怀。白居易席间作诗感叹他的境遇,“已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唏嘘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朝诗人对刘禹锡评价(强悍的人生无需解释)(8)

这一首与白居易的唱酬诗,全篇情绪跌宕起伏,真情实感流露于中,既能体现刘禹锡的个人真性情,也能看出他与白居易的真挚友情,更有豪迈之情一如往昔的豁达。

其中,“穷山恶水被贬23年,如今白发还乡,亲友大多亡故,真是恍如隔世”。23年,他刘禹锡也不是一块石头,空负盖世才名,从年少疏狂到如今两鬓苍苍,半生蹉跎,怎么可能没有一点感伤之情。

“沉舟,病树”句,既是对白居易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叹息相较刘禹锡同期,晚辈尽数高官,唯独他的不得志一句的回应,以为此正为人生常态,不必介怀,也是在说,过去的就都过去了,大好风光只在眼前。其中蕴含的,对人世沉浮,洞若观火之后的豁达,对人生际遇,深彻其理之后的乐观态度,相较之“吹尽狂沙”句,境界更胜一筹,令人感佩。

唐朝诗人对刘禹锡评价(强悍的人生无需解释)(9)

最后一句,算是答谢吧,也可以看出,虽同为好友,与柳宗元的友情相比,白居易在刘禹锡这里,还是隔了一层。第二年,即827年,刘禹锡再次调回京师,随后就有了这一首,《再游玄都观》唐•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没二话,就是一句,“我又回来了”!当年那首诗,掀起轩然大波,如今物是人非,而我老刘,今天又站在了这里,我又写了首诗…

这一年,刘禹锡已是56岁,而深埋在骨子里的那一份倔强,豪情,依然不改,心志之坚定,仍然如当初那个少年,所谓初心不改,我想不过如此吧。

晚年,刘禹锡与白居易相互唱和的诗作不少。其中白居易曾有感老来病累缠身,意气有点消沉。刘禹锡就写了首诗劝慰

《酬乐天咏老见示》唐•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朝诗人对刘禹锡评价(强悍的人生无需解释)(10)

翛然,翛字读萧,无拘无束,超脱的意思。全诗前3句毫不避讳老来多病的愁烦,到第4句话锋一转,老也有老的好处嘛,经事阅人,较之少年,不可同日而语。第5句紧接上句,不为老又怎会如此,这就是人生嘛,有得总会有失。第6句华采收尾点睛,“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人活一世,只要心志不改,随处精彩。若说不如意,人这一生,舒心快意能有几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各有各的欢喜忧伤,身不由己,这就是人生的本来样子嘛。我们无法决定人生的进程,但至少可以决定我们的心态,让自己的每一刻生命,都饱满而富有温度,温暖他人,光照自身。

公元842年,刘禹锡病逝于洛阳,走完了他这风风雨雨,坎坷多难,而又自始至终,强悍不屈的一生,终年71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