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别离的笙箫如此惆怅文案(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别离的笙箫如此惆怅文案(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读诗的时候,如果我们沉浸忘我,就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从而体验到一种极致美好的精神快感。“沉浸式”是最近流行的一个网络热词,根据语境不同,意思褒贬不一。在这里,我取其褒。既然掰扯不清感情的事,那就让我们就诗论诗,来欣赏一下《再别康桥》的妙处。作为七零后,如果不能随口背出两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简直就对不起那个不读诗无以言的八十年代。虽说如此,时隔多年,也不能完整地背下几首诗了。今天当我决定再次走近诗歌,从诗歌盲盒中抽出的第一首诗竟然是《再别康桥》。对它是如此得熟稔喜欢,一读再读,突然发现许多之前不曾体会到的背后深意。

现在十五六岁的女孩不一定知道《再别康桥》,却会脱口而出: “徐志摩是一个渣男!”

我很不赞成这种取其一点给人贴标签的做法,尤其是涉及感情的事情,是非对错,个中曲折,旁人是很难说清楚的。

不过,我也浅浅八卦一下,我一直以为站在康桥阴影中的人是林徽因,今天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原来《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你看,如果我们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想去评判一个人、一件事,未免会失之于莽撞和无理。

别离的笙箫如此惆怅文案(悄悄是别离的笙箫)(1)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

既然掰扯不清感情的事,那就让我们就诗论诗,来欣赏一下《再别康桥》的妙处。

作为七零后,如果不能随口背出两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简直就对不起那个不读诗无以言的八十年代。

虽说如此,时隔多年,也不能完整地背下几首诗了。今天当我决定再次走近诗歌,从诗歌盲盒中抽出的第一首诗竟然是《再别康桥》。对它是如此得熟稔喜欢,一读再读,突然发现许多之前不曾体会到的背后深意。

别离的笙箫如此惆怅文案(悄悄是别离的笙箫)(2)

“沉浸式”是最近流行的一个网络热词,根据语境不同,意思褒贬不一。在这里,我取其褒。

读诗的时候,如果我们沉浸忘我,就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从而体验到一种极致美好的精神快感。

首先,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走进诗人描绘的风景环境中,最好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本人;其次,要认真琢磨,每读一句都要想一想,这一个字,那一句话,描绘了什么景物、传达了何种心情?如果是你,在相同的背景下,会有怎样不同的表达?

除了心情上的沉浸,如果你周围有和诗中类似的环境,更有助于你的想象和理解。当然,这得靠缘分了。清晨,我漫步在潮白河边,就恍惚看到了诗中的景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大家注意一下诗中景物的描写的次序:金柳是远是高,艳影是近是低,因为低,又看见了软泥上的青荇,青荇的招摇让诗人心生羡慕,于是甘心做一条康河柔波里的水草。

在不经意中,诗人用目光画了一条弧线,有选择地把代表性景物串联起来。不仅给读者画了一幅风景画,还在读者心里种下一条情感的水草。其中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令画面摇曳生情。

在这首诗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般的梦”。

把清泉比喻成被揉碎的彩虹,如此瑰丽的想象可堪与李白媲美。又或许这本就是从李白那句“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换化而来的。

不管怎样,在如此朦胧妩媚的水光星辉里,我们只想沉醉,只想放歌。但作者“嘘——”了一声,硬生生把澎湃的歌声从嘴唇压了回去。

他说:“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只这一句,明朗的心情一下子变得灰暗沉重。当一个人阅尽人生千帆后,他知道很多的告别只能悄悄。

此生,你总会为了谁,或谁为了你,选择默然转身。因为深爱的人都知道:

所有的伤痛和不舍,只有留给自己,才不算惊扰;所有的甜蜜和依恋,只有掩于无声,才不会被辜负。

除了“不能”,我想还有一丝“不敢”,诗人害怕原本就单薄的梦因为“放歌”而被震得稀碎,再也串不成能慰藉余生的回忆珠翠。

至此,无限的感伤像弥漫在夜空的乌云,黑压压盘踞在诗人心头,连“夏虫也为我沉默”。

诗人在沉默,夏虫在沉默,河水在沉默,康桥也在沉默。

沉默就是最好的答案。

打破沉默的是诗人的脚步声——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情感上缠绵眷恋,行动上干净决绝,轻轻的来,悄悄的走,心碎了,却有诗句在一生为爱守候。

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一个“轻轻”,一个“悄悄”,句式完全相同,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首尾呼应,像《诗经》中的重章叠唱。这种手法不仅能加深读者印象,还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大家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写作的常规技巧,收纳在写作的工具箱中。

好了,这首诗我就解读到这儿吧。

纳博科夫提倡用脊椎骨阅读,意思是说一个优秀的读者,不仅心理,而且生理,都要感受并享受反复阅读带来的艺术颤栗和满足。

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和要求,与此相比,我离优秀读者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但是我相信,只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学素养,每一次重读经典都将会对接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