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徐氏锡镶工艺品(清末威海锡镶工艺技艺发展及其国际化记忆)

徐氏锡镶工艺品(清末威海锡镶工艺技艺发展及其国际化记忆)英国租借威海卫期间,威海因宜人的气候和独特的风景逐渐成为度假旅游胜地,不仅是英国海军驻防在威海港,也有美国和其他国家舰队来此停靠补给,同时外籍人士、各国的驻华使节家属及各阶层的商人等也往来观光考察。这一时期,国际化的旅游和运动比赛风靡威海,经常有包括足球、曲棍球、网球、篮球等赛事,威海市档案馆保存有关于英国租借时期旅游和足球比赛的广告,而且在爱德华港(Port Edward,原威海卫城的港口在英国租借后改名爱德华港)还有专门的轮船运送看比赛的乘客。威海足球联合队与后营英国陆军足球队对阵前,曾别出心裁地在当时的《威海午报》上打出了赛讯广告。〔3〕为满足国际化的游客商人及各种赛事的需要,威海的服务行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很多外国企业看到商机来到威海投资。国际化场域的变革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工艺品销售和发展,当地民族企业生产的帆船模型、木质船、锡镶工艺产品、银制合金制品等受到欢迎,畅销

文 / 耿孝臣


主持人语:[史学]栏目苏士澍、陈昀就中国摩崖石刻的时空分布做了较详尽的统计和研究,分析其分布特点,以提高对摩崖石刻内涵的认知,提升保护、展示文物的水平。耿孝臣运用相关史料梳理清代末期山东威海的锡镶工艺产品生产情况及出现的国际化特征,总结了特殊时期威海锡镶工艺发展及其国际共时性的社会样貌。[理论]栏目周勋君提出由于叙述立场的不同,作为书法美学概念的“媚”之涵义约在两宋时期由积极变迁至兼备消极,并在经历“姿”“骨”之辨后跳脱出效颦之说,复其“自然流出”之本义。(徐翎)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大量相关史料比较,挖掘梳理清代末期山东威海地区的锡镶工艺产品出现的国际化的艺术形态特征,分析其产生的内因和外因以及国际化代工销售模式、广告宣传方式,总结威海锡镶产品发展的国际共时性的社会特征,阐述了社会叙事主体场域的变革中民间文化主动的国际化意识和工艺文化赋能艺术的作为,留下一份难得的国际化记忆。

关键词:清末 威海 锡镶技艺 发展 国际化

锡镶工艺曾经是全球范围内比较活跃的手工艺产品之一。锡镶工艺是基于惜物的思维将破损器物在本体修复的基础上,附镶锡金属装饰来增加审美功能,进而演变生成异质同构的一种镶补式的装饰工艺,其产品形式多样,涵盖了中西方多种器型、品类和功用。

山东威海地区的锡镶工艺是中国地域范围内较具有代表性的锡镶种类之一,在英国租借威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活跃于国际工艺美术的商业舞台之上,是传统工艺进入国际化资本市场的代表性产品之一,于传统工艺文化元素中镌刻下特定社会状态的工艺技艺剪影,是中国近现代国际化工艺产品的一个缩影。“工艺更是具备了美的因素”〔1〕,从其海外的审美态度上看,锡镶工艺中的东方品格在西方受到热烈追逐,并与其时欧洲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相呼应,说明中国工艺文化有融入国际艺术体系的基础。实际上,威海锡镶产品确实绝大部分都是销售到国外。可见,带有东方品格的工艺产品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表达的现实的物质载体,也是工艺文化赋能艺术的重要构件,其所具有的民俗文化象征意义和工艺、纹样谱系的文化传承基因,既是一份极其珍贵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彼时中国工艺步入国际的重要名片。换言之,威海锡镶技艺追问的不仅仅是造型艺术物化的解蔽,“而是‘物’后面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及中国文化的精神”。〔2〕

一、变革中的国际化营销代工模式

清光绪廿十年(1894)8月1日,中日甲午战争正式开战,基于中国清政府推行的消极避战主张及海军的军费和作战物资的实际短缺,清军因战斗力和军事技术水平的不足以战败告终。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英国也趁机修改其在中国的既有合约,租占香港新界与威海卫。其有意做这样的地理布局是为在北方与俄国相制衡,在南方又可以牵制法国、德国,以此维护其政治利益的同时巩固在中国的贸易与经济地位。1898年5月24日,英国军队对威海采取军事行动,强行占领北洋水师基地刘公岛,甚而以此作为维多利亚女王生日的献礼为之鸣炮。1898年7月1日,中英《租威海卫专条》在北京签字,至此英国开始了在威海租借区进行的殖民化统治。英国在租借威海时期主要采用儒家治世的方法管理社会,局部虽有反抗性的小摩擦,整个大的社会层面相对平稳,威海的锡镶工艺得以在这个相对平稳的社会形态和相对开放的贸易环境中快速成长,尤其是产品的外销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英国租借威海卫期间,威海因宜人的气候和独特的风景逐渐成为度假旅游胜地,不仅是英国海军驻防在威海港,也有美国和其他国家舰队来此停靠补给,同时外籍人士、各国的驻华使节家属及各阶层的商人等也往来观光考察。这一时期,国际化的旅游和运动比赛风靡威海,经常有包括足球、曲棍球、网球、篮球等赛事,威海市档案馆保存有关于英国租借时期旅游和足球比赛的广告,而且在爱德华港(Port Edward,原威海卫城的港口在英国租借后改名爱德华港)还有专门的轮船运送看比赛的乘客。威海足球联合队与后营英国陆军足球队对阵前,曾别出心裁地在当时的《威海午报》上打出了赛讯广告。〔3〕为满足国际化的游客商人及各种赛事的需要,威海的服务行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很多外国企业看到商机来到威海投资。国际化场域的变革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工艺品销售和发展,当地民族企业生产的帆船模型、木质船、锡镶工艺产品、银制合金制品等受到欢迎,畅销一时。其中威海锡镶工艺产品是最具代表性的。

早期锡镶技艺是基于锔技修复破损的物品深化生成,但是威海锡镶工艺区别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形式,在于它与在地的笸箩剪纸等民间工艺的嫁接,从壶流的镶开始演进装饰到整体,并出现了带有欧洲新艺术运动风格的龙、凤、花卉、动物、文字等东方题材图案,与此时的国际工艺风潮遥相呼应。“艺术形式在自身的传承和流变中发展,并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又为产生这些影响的方面服务”〔4〕。据1919年富威洋行(FOO WEI Co.)〔5〕公司的产品宣传册(图1)记载:在当时,一个锡镶杯子售价2.8美元,壶类、糖罐、烟丝罐等产品均售价3美元。由此可见威海锡镶工艺产品或许在承载的历史意义上远不如中国古代陶瓷、丝织品,其经济价值和商业模式却不容低估。由于此中利润丰厚,各路资本纷纷介入威海锡镶行业,如:烟台钟表大王李东山投资、与文登宏兴泰锡庄共同开设同庆顺锡庄、和成锡铺、合盛(原合義)锡铺、日新昌锡铺〔6〕及本地文华顺银楼等,此外威海还相继出现十几家生产锡镶工艺产品企业;与此同时,远在上海的时评洋行〔7〕及本地的富威洋行等外资也纷纷加入,开启了威海锡镶行业的国际化生产营销模式。其中本地富威洋行的贸易主要与殖民政府相关连,其商行位置就在殖民政府所在地的斜对面〔8〕,它采用直接采购锡镶工艺产品进行海外销售的方式,且销量巨大。以上海时评洋行为首的外地外资企业在当地并没有开设加工产品的锡铺,而是采用了代加工的模式——它们与威海当地的多个锡镶店铺签订代工合同,如同庆顺、文华顺、和盛等锡器店铺都曾订约为上海时评洋行代工,这些代工的锡镶产品底部印有时评洋行定制的商标或贴有产品纸质广告,可以说这也是锡镶工艺产品代工形式的模块化流水生产方式的肇始了。

徐氏锡镶工艺品(清末威海锡镶工艺技艺发展及其国际化记忆)(1)

图1 富威洋行产品价格明细册 黑白印刷 21×28.5厘米 1919

二、商业广告模式的国际化

1. 锡镶工艺的国际化商业广告形式

国际化场域中的新型销售模式提高了产品净利润,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跨界加入锡镶行业,锡镶工艺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度成为威海卫对外贸易的支柱产品。〔9〕随之竞争也开始激烈起来,行业“内卷”开始发生。与此同时威海自由港的开放让国际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泰茂洋行〔10〕、富威洋行等外资企业的进驻,使得西方的货物通过海上贸易大量出现在威海,同上也开展了担保和国际结算商业信用的国际贸易形式,副产品则是带入了西方广告形式和模式。西方商业模式迅速进入威海市场后,以前中国商铺门前挂招幌、敲击叫卖等销售商品的传统模式被突如其来的产品商业广告及设计精美的海报招贴取代,产品商业广告的可识读效应逐渐对产品销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也促进了锡镶产品商业广告形式的出现。以前的客商上门定制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国际化的宣传和审美需求。对于产品的宣传和识别度上都需要开始启用新方式,威海锡镶的现代商业广告形式应运而生。

上海时评洋行代工的产品广告形式十分新颖,对产品的识别性也很高,富威洋行的宣传册和价格单对产品的介绍十分详细。行业翘楚的品牌形象店“和成”锡铺对于销售理念的实现与表达也跟上了时代变化。据查,在苏格兰国家图书馆里可查到当年“和成”锡铺印有英文和中文繁体的平面产品广告纸(图2),其内容为:“本商号开设威海大码头桥西路南第四十八号门牌专运江苏宜兴红黑色陶壶用上等白锡包镶带有大小双龙及福、禄、寿、喜等吉祥图案的各式茶壶牛奶壶、糖罐、花瓶等,保五渗漏弊久已驰名中外皆知只缘近有模仿各式者以假冒真不惟光顾者受欺本号名誉亦受影响兹为便利主顾保证真货起见凡之货除以上各字式外更于壶底粘有本号标记一方赐顾者务祈验明庶不致误。”广告中还有威海卫行政长官骆克哈特在1914年亲笔签名的推荐语,表达其对做工十分满意,原文为:“Hor Chung has been known to us for many years and there always found his work satisfactory. Stewart Lockhart 4 July 1914. ”〔11〕于此可以看出骆克哈特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文化的兴趣,以及他与区域内商业从业者的往来;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他的地方治理态度。对于锡镶工艺产品来说,广告上有了如此有力的地方官员推介,无疑是给了锡镶工艺产品一张国际化的通行证。

徐氏锡镶工艺品(清末威海锡镶工艺技艺发展及其国际化记忆)(2)

图2 “和成”锡铺印有英文和中文繁体的平面产品广告纸 黑白印刷 25.7×18.2厘米 1914 英国苏格兰国家图书馆藏

锡镶工艺所用的锡料和紫砂纯正考究,锡金属纹样錾工制作精美,产品迅速打开国际市场,威海锡镶产品不仅有国际化的商业广告模式,也有了国际化的商标意识。有学者认为以椋鸟为主体视觉形象的商标中椋鸟的形态可能是受到威海卫租借区的区旗上的海鸟形象的影响。两者可能有一定联系,对比其形态虽然十分接近,有可能是同类鸟科的形态造型,但目前所掌握的史料和图像资料无法对此做出明确地判断。可以确定的是,当时威海的锡镶工艺行业整体已经形成了外销模式。由此可见,某种意义上,这应和了“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以至未来,任何一个国家的艺术都是以民族性来显示其特点的。越是有地方性的,便越是具有世界的意义”〔12〕的观点。

平面广告除了国际化的中英文排版、商标、图片等因素外,摄影的技术和设备成为图片质量的关键性节点问题,也是平面广告出品的重要环节,图片的摄影质量可以直接决定平面广告的成败。在19世纪中叶香港就出现了以摄影为主要技术手段的专门照相馆,历程和世界上欧美国家相同步。而中国人普遍接受照相这个“新事物”,则是20世纪初的事,这大抵和摄影传入山东威海的时间相当。这一时期威海照相行业已经兴起,真正走进普通威海人的生活则是有了照相馆之后。威海早期的照相馆有兆芳、怡芳、大同、寿星、新光等几家,集中位于商旅辐辏、机关林立的商埠区和刘公岛。〔13〕据中国档案报记载,在威海早期的照相馆中,1898年开办的兆芳照相馆技术实力最强,是威海当地开办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照相馆,而且拍摄的技术水平高超,图片清晰、质量上乘。摄影技术及冲印高质量的产品图片,为威海锡镶产品的商业广告形式提供了产品图片所需的技术支持。

2. 先进的国际化印刷设备

锡镶产品的商业广告不仅需要摄影技术支撑,印刷设备也是关键性因素。当时威海租借区域内印刷还是较为方便的,有教会的印刷社也有专门印刷局。威海有一定的出版行业,报纸发行也有专门的报纸印刷所,甚而在报纸上有相关广告。“英租时期,威海卫还出现多家专门经营图书发行的书局。其中,设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是位于天后宫东的吉升昌书坊。该书坊除经营图书外,还兼营印刷业务。1907年,威海商界人士又创办了‘威海阅报社’,以天后宫为社址 并在每个星期天开会演说,以通风气,成为威海近代图书馆业的发端”〔14〕。1900年英国人创办的《威海天琴鸟报》和孙家滩村孙汉川创办的《威海午报》(图3)等都有专门的印务。孙汉川呈递关于开办威海午报的报告书〔15〕中特别强调:本报馆定购机器铅字等,到威期远,“暂在公益局刷印……”。说明威海卫东门外的公益局刷印所在当时承接了高质量印刷事务。与此同时,新兴的《威海午报》蓬勃发展,“《威海午报》上的广告可以分为商务广告(包括医药、服装、食品、烟酒、房屋等)以及文化广告(包括学校、书籍、印刷、体育赛事等)”。〔16〕另外,租借期间教会在中国受到皇权的保护,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谕令〔17〕中下旨各省督抚、将军保护各国教士,使得教会势力不断发展;光绪二十六年(1900)又下四言告示准各国传教,载准建教堂等〔18〕,教会活动与教堂建设活跃起来。20世纪初基督教弟兄会首先进驻威海刘公岛,在教堂东南侧成立了教会印刷社,印刷“福音”年历等教义宣传品。负责教会印刷社工作的是印刷商出身的传教士厄尼斯特·奥肯德夫妇。1902年行政长官骆克哈特来到威海卫后,发现“政府所要印刷的数量是如此之少,以至于看起来并没有必要为此而保留一定的工作人员”,于是改变了单独建印刷所的主意,将已购进的设备交给刘公岛基督教印刷社,“让他们做政府可能需要的免费印刷,并且要随时能归还保持良好的印刷机”。留存至现在可见的当年殖民当局发行的《政府公报》《政府年度报告》等印刷品均出自该印刷社。除为当局和教会印刷文件书籍之外,他们也在夏季为来威海的英国舰艇提供印刷服务。〔19〕在这样的软硬件基础上,锡镶工艺产品广告因此得以同步国际社会,比如采用了当时国际上最为流行的网格排版法;与之比较,后期明显没有遵从网格排版法的,比如附加的托盘图片,则在视觉上干扰了网格结构,从后期广告下方所示可以肯定是在Tung Ho Tong(东和堂)印务公司印刷。和成锡铺的第一张广告是否出自于教会印刷社厄尼斯特·奥肯德夫妇的手笔,虽未见署名,但从排版设计看是有可能的。此时教会印刷社、公益局刷印局、东和堂印务公司等为当时威海的各个行业都提供了设计、印制服务,奠定了早期广告产业的软硬件基础。还可以看到,这个时期所印制的锡镶工艺产品广告,不论是底部贴纸还是海报,都带有自然风的花纹边饰,这与此时国际上如火如荼的新艺术运动不无关系。

徐氏锡镶工艺品(清末威海锡镶工艺技艺发展及其国际化记忆)(3)

图3 孙汉川创办的《威海午报》 单色印刷 1927 英租威海历史博物馆藏

三、国际设计观念与中国工艺思想的共融

17世纪末期,欧洲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多艺术家以带有中国元素的风格进行创作并受到人们的追捧;在18世纪的欧洲形成了一股追逐中国风格元素的美学浪潮。当时,时尚的洛可可艺术风格又被称作中国风格装饰,而洛可可艺术风格表现出明显的金属工艺显性特征——“那就是坚硬而冷峻的金属,在此时都变得柔软而温馨,令人备感亲切”〔20〕。欧洲对中国风格装饰的热切迷恋,使得威海卫的锡镶产品外销欧洲达到了历史巅峰。19世纪下半叶肇始于英国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对工业的批量化生产方式发出质疑,其推崇的以“真诚的艺术复兴手工艺的传统”〔21〕,反对机械化以及装饰过度的维多利亚的风格,大力推广自然元素为装饰,这些都与威海的锡镶工艺技艺对应得上。此后于19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艺术运动席卷整个欧洲,“它的基本特征在装饰上突出表现的是曲线和有机形态”〔22〕,新艺术形式与新材料的设计应用是新艺术运动倡导的主体。而威海锡镶手工艺产品的艺术形态与产品的外销贸易几乎与新艺术运动同一时期发生,威海锡镶工艺产品此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艺术的影响,但锡镶工艺基本的表现形式和大量运用自然植物、意象动物等装饰趋向,以及交织的蜿蜒起伏的其他吉祥图案纹饰,使其“创造一种不同于质感的美,即装饰美”〔23〕,并与国际风尚趋同。因此,虽然威海锡镶工艺出自中国本土,但在国际化的场域内受到英国、欧洲新艺术运动共时性的影响,其具有的国际化设计语言形式与欧洲审美风尚在时空发生上有了一致性。〔24〕这种机缘巧合犹如“茶”与“咖啡”的碰撞,既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25〕,又与中国的《考古记》中的工艺思想有着跨越时空的一致性。中国的《周礼·考工记》讲求礼治下器物装饰的理性对待方式。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下,威海锡镶工艺对器物的装饰进行了功能与文化的重构〔26〕,达到装饰和礼仪实用功能的整合。《考工记》中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27〕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是时代工艺思想下地宜、时宜、物宜、礼宜综合的结果。

此外,锡镶工艺产品在生产和使用中很好地应和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五行之说:金属锡镶嵌泥土制成的紫砂器皿,在火的发生下用金属锡熔化铸成了锡纹样;泥土做好的胚子经过火的高温烧制形成紫砂或陶瓷器皿,锡镶茶壶、锡镶开水壶、咖啡壶、奶壶等都是水容器,配以木质的托盘,将各类锡镶器具融为系列性产品,如咖啡壶、茶壶、水壶、奶壶、烟丝罐、糖罐、啤酒杯、水杯、花碗等成套产品(图4)。可以说,威海锡镶工艺系列产品将西方的咖啡、东方的茶及牛奶、糖等配伍共饮,使其成为国际化的日用品类,折射出中西文化交互的造物设计思想。

徐氏锡镶工艺品(清末威海锡镶工艺技艺发展及其国际化记忆)(4)

图4 [清末] 威海卫锡镶紫砂系列产品 水壶 (高13.5厘米)、茶壶 (高10厘米)、糖罐 (高9.5厘米)、奶壶 (高9厘米)

结语

时至当下,威海锡镶工艺更多成为回溯历史记忆的载体——在特定时代特定的国际化场域中它获得发展机遇,承载了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和国际文化转移的文化基因,发展出独特的具有鲜明地域性特征的国际化营销代工模式和与国际接轨的商业广告模式,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其次由于威海社会的变革,民间文化主动在继承中发展创造,展现出民间工艺文化赋能艺术的无限魅力,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鉴往知来的具有代表性的载体之一。通过时空隧道审视威海锡镶工艺产品,这些过往终究成为铭刻在记忆中的印章。(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基于传统锡器技艺的创新设计及谱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1BG122)

注释:

〔1〕柳宗悦著,徐艺乙译《工艺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 31页。

〔2〕柳冠中编著《事理学论纲》,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3〕张剑主编《走过百年的威海体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4〕翁剑青著《形式与意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6页。

〔5〕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编著《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收录于《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出版,第121页。FOO WEI Co.为富威洋行英文名称,是威海锡镶产品的主要销售商。富威洋行由英国人邵德福(W. E. Southcout)于1919年创办。他的资金并不多,主要依靠了威海当地商绅大贾孙心田、李翼之、孙琴轩和丛芹谱等人,行内,洋账房由孙琴轩任经理兼大写,戚鹤伍管行务;华账房以孙心田、李翼之、丛芹谱组成。富威洋行创办的以代销外国商品和出口花生米为主,其代理业务主要有:代理英商卜内门洋碱有限公司,在文登、荣城、威海等地销售化肥、碱料、颜料;代理美商德士古煤油公司,销售汽油、煤油;代理法商立兴洋行,销售各种西药;代理开滦矿务局经销开滦煤。同时还代理英商耀华玻璃有限公司、保安水火保险公司、永朋人寿保险公司、电器音乐有限公司和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有关业务。富威洋行经办出口的商品主要是花生米,其次是山东和威海当地的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如茧绸、丝袜、锡镶茶具和木雕花船等。

〔6〕威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威海文史资料》(第二辑),1985年出版,第75—78页。同庆顺锡庄:“同庆顺大约在1920年开设,掌柜名叫李西川,是当时烟台顺兴钟厂经理的弟弟。同庆顺兴旺时有近二百工人,其中除十几人从事打白铁外,其余的都做锡镶。师傅和工人有来自保定的,有来自青州府的,还有文登帮的;铺址在城里南街,同庆顺专门制模、做锡片图案和最后的镶嵌、 打光,在锡片上镂雕、钻花则包给了城里的卢春雨家。同庆顺产品交文华顺银楼包销香港等地,合同三至五年。后因战争中断合同,同庆顺压货太多,掌柜的为维持营业,把他在城南门外的土地全部卖掉了。‘七·七’事变后,同庆顺的锡镶全部卖给了上海的时评洋行。”和盛锡铺:“合盛是黄家奋柏玉秀开办的。柏玉秀年轻时曾在北京天成锡铺学徒,1895年以后回威海卫开合义锡铺,先是打洋铁壶、煤油灯,后来又买了些打碎了嘴的陶壶镶上锡嘴卖。用宜兴壶镶锡大量卖给外国人,是他四十出头的时候(大约在1907年以后)。1929年(民国十八年)柏将合义改为合盛,铺子从城里迁到东门外。柏玉秀去世后,两个儿子分了家,大儿子在夹沟开办华丰锡铺,小儿子在鲸园开合昌锡铺。”按:此处记载的“合盛”锡铺、“合昌”锡铺应为“和昌”锡铺,由于“合”与“和”两个发音相同且锡镶实物底部为和盛、和昌,故原文记录的“合”应为“和”。和成铜锡铺:“1890年前后,谷家瞳谷宝和、谷年和兄弟二人闯关东回威海卫后,在东码头附近开办了合成铜锡铺。后来兄弟分家,各立门户,原来的合成归兄长谷宝和,改铺号为老合成,弟弟谷年和另开新铺子,起名新合成(在老合成隔壁)。老合成人少,经营几年后又弃工经商;新合成则一直干锡活儿,到儿子谷汉昭继业时,店铺搬到夹沟(现4809厂东端)。新、老合成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独家工艺配方,产品不同凡响。新、老合成当时生产的茶具主要有两种:五件一套和七件一套的。五件的有茶壶、奶罐、糖罐、白水罐和清水碗。当时五件一套的可卖大洋十五元左右;七件一套的是在五件的基础上增加咖啡壶和木盘子,这样一套可卖大洋二十二元到二十五元。新合成当时的生产能力,一天只能出五件的一套,一年出四百套左右。新合成的锡镶产品不需要外出推销,来威英国人都直接到店铺去买。有时外国船来了,掌柜的也派伙计‘帮船’,到大船上去卖。此外英国国内也常有来信要求购货或加工的,货款则通过泰茂洋行转寄;英国皇家第一军团也来订过货。一时卖不完就裝箱存放,留待来年夏天英人大量来威避暑时再拿出来卖。后来也交一部分给文华顺银楼(在东门外,专作银器的店铺)经销。”按:此处记载的“合成”应为“和成”;“新合成”应为“新和成”,有和成锡镶广告宣传海报为物证,且众多锡镶实物底部商标文字为“和成”与“新和成”,故原文记录的“合”应为“和”字。另外文中记载的“老合成”不存在,所谓的“老合成”实际为“和成”铜锡铺。日新昌锡铺:“日新昌由威海孙家疃的孙吉柱、孙吉梁兄弟二人在一九二五年前后开设,铺址在现威海一中南面。开设较晚,时间不长,影响不大。”按:此处记载的“宜信昌”通过比对锡镶实物商标,应为“日新昌”。由于威海本地话“日”字发普通话“宜”字的音,所以在记录时产生音与字的分歧。这些是威海比较知名、有产量的锡铺,还有些产量比较少的店铺如:东山、福和成、DON CHANG ZEN、泰利、松亭、德玉、仁义、同昌申庄、公益、芝罘(烟台)等,见诸史料较少。

〔7〕黄光域编著《外国在华工商企业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2—353页。“时评洋行 Squires-Bingham Co; Squires Bingham Ltd. 菲律宾英商贸易行。1916 年时夸尔(R.W. Squires)等发起开办,本部在马尼拉。旋即来华开业,于上海南京路设分号。经营体育用品、照相器材、精美工艺品及礼品等。代理几家欧美厂商公司。20世纪20年代中沪庄一度易主,由鲍德温(J. W. Baldwin)主持。未几收回。1930 年本店迁至上海,与南京路球胜公司(Sports td.)合并,按香港公司章程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核定资本墨洋10万元,收足。40 年代后期尚见于记载,其时经理为史归亚 (C. C. Squires)。”

〔8〕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威海市档案馆,档案号229-1--314,《威海午报》第五十二号。“正华务司署也曾在《威海午报》上刊登广告,这则广告是出租房屋的招租:国家有空房一份计三大间前有大院坐落在富威洋行斜对过 (即前水上巡捕住房) 现拟出租每月租价洋五元愿租者可亲到本署面述情由特此布知 正华务司署启”。由此可以看出富威洋行的位置,商业地理位置与人脉位置并存。

〔9〕耿孝臣《山东威海锡镶艺术研究》,2010年苏州大学硕士论文,第4页。

〔10〕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编著《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收录于《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出版,第116—119页。泰茂洋行对锡镶货款转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898年,英国人 E. 克拉克率同雷费尔斯、莱佛斯来到威海卫,在刘公岛上合资开办了泰茂洋行,不久在上海设立了分行,雷费尔斯为分行理……”1918年,克拉克见岛外商埠辟为自由贸易港后,“不数年间,商贾云集,人口激增”,不仅沿街有七百多家商号,烟台、牟平、文登、荣成等地的商人也竞相到这里抢购货物,市场异常兴隆,于是便在东码头西侧购地动工,建起了一座五百多平方米的二层楼房,1919年便将泰茂迁入新址。泰茂洋行主要搞代理业务,英租期间,其财力与经营范围居威海之首。其代理的业务有:代理汇丰银行和麦加利银行(麦加利银行先由英商和记洋行代理,1933年和记洋行改组为仁德公司后,始由泰茂洋行代理),专司汇兑(电、信、押汇)和存付款。负责存储公署华务司征收的田赋和其他税款。每月支付驻军军饷。为领事馆、英商、教会、学校及游客存款。代理英商太古轮船公司、蓝烟囱公司的航运业务——该项业务有“北洋”和“港威津”两个航班,北洋班有“盛京轮”“顺天轮”“通州轮”;港威津班有“竣州轮”“惠州轮”。北洋班每周两次,往返于威海、天津、上海;港威津班每月两次,往返于香港、威海、天津。运进白布、大米、面粉、豆饼、太古糖、香烟、神纸,瓦铁、药品等,运出花生米、花生油、全蝎、沙参、大豆菜、虾米、海参、咸鱼、鱼干等……彼时英国国内时常来信要求购货或加工,货款则是通过泰茂洋行转寄。泰茂洋行为锡镶产品国际化的贸易流通奠定了担保和国际结算的商业信用。自1930年威海卫收回泰茂洋行后,经营渐不如昔。1941年12月8日早晨,驻威海卫的日军司令部派兵包围泰茂洋行,收缴其全部物资、现金和账簿。

〔11〕[英] 史奥娜·艾尔利著,马向红译《詹姆斯·斯图尔特·骆克哈特爵士传记》,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中译本序页。“骆克哈特是英国租借威海卫时期的文职行政长官在威海任期19年,也是任职最长的行政长官,采用儒家方式进行殖民统治,于1921年骆克哈特退休离开威海卫。返回英国后他去执教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曾经的工作经历使他有丰富的档案资料,也涵盖他亲自起草的重要文件、文物书籍、法律文件、与友人的书信、日常档案记录、字画等,也包括他亲手签名的和成锡镶商业广告,这些历史资料对于研究英国租威海卫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2〕张道一、廉晓春著《美在民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13〕“从清末山东威海首家照相馆兆芳照相馆说起”,载《中国档报》2013年4月25日D版。“兆芳照相馆就是以拍香水照而著称的上海兆芳照相馆在威海开设的分馆,其生意长期由来自浙江的摄影师史福海打理。在经营范围上,早期的照相馆也不仅限于照相。兆芳照相馆就兼售西药及化妆品,而怡芳照相馆除摄影部之外,还附设毛织部与钟表部,销售国产毛线、衣帽、座钟挂表等物件。一般认为兆芳照相馆创建于1918年,后于抗日战争开始后歇业。但从其存世的作品看,显然有很多是在此之前拍摄的,那么它究竟是何时建立的?2006年10月威海市档案局馆同香港历史博物馆、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联手举办了晚清时期英国在华租借地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英国皇家亚洲学会香港分会的杰西·斯图亚特女士(其父亲于20世纪30年代供职于威海海关),童年时曾随家人在威海居住多年,由此对威海产生了一种特殊情感。她向威海市档案馆捐赠了其父当年在威海拍摄的三十多张生活照和工作照。工作人员在对照片进行扫描时发现,这些照片装在兆芳照相馆的专用相袋中,相袋上清晰地标注着“创始光绪二十四年”(1898)等字样。

〔14〕邓向阳主编《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

〔15〕“孙汉川呈递关于《威海午报》的报告书”,见威海市档案馆“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禀 禀为请发营业许可证事,□孙家滩村孙汉川年三十一岁 自幼外出少游他邦。新闻界少有经验。近省亲反里。观闻威海界内,自归。贵国立即赖以发达,成一繁华之运。华人颂德咸称二天然。贵国公宪大人,虽对华人,有广大之恩,则华人知者固有,而不知者亦不鲜矣。咎无他原 帷无报载故耳。因此民欲在威海东门外四百六十三号房,组织新闻白话报馆。名曰‘威海午报’择于十一月十五号出版,日刊一张。本报馆定购机器铅字等,到威期远。暂在公益局刷印。本报宗旨,实为开通民气,振兴商业,亦为营业起见,附呈报告书一份。谨遵报律,理核存案,叩恳。华务司恩准施行 民国十六年阳历十月二十一号 经理人孙汉川谨具”。

〔16〕董文娜《英租时期威海卫报纸研究(1898—1930)》,2011年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04页。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译室主编《筹笔偶存》“附录:山东抚院收电簿残卷”,知识出版社2013年版,第687页。“附录:山东抚院收电簿残卷”:“七十四、〔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初一日(收总署电)济南督抚、将军:奉旨:前经谕令各省保护各国教士。此事极有关系,各该将军、督抚务当严饬地方官于教堂所在,及教士往来之处,一律认真保护,不准稍涉玩懈。如再有防范不力,致涉事端,定即〔从〕严惩处。钦此。东。印。九月初二日。”

〔18〕同上,《筹笔偶存》卷十三 ,第489页。〔四言告示〕:“各国传教,载在约章,迭奉谕旨,准建教堂。劝人为善,远涉重洋,认真保护,圣训煌煌。民教一体,均是编氓,各安生业,何用参商。纵有屈抑,赴讼公堂,持平审断,官为主张。毋得私斗,自取祸殃,无习邪拳,至乱纪纲。托名仇教,实扰善良,自相残虐,流毒四方。教民杀戮,何啻自戕,教堂焚毁,终须赔偿。教产攘夺,还要追赃,祸延军国,衅起列邦。兵凶战危,业废农桑,千里为墟,怵目心伤。现议和局,派使妥商,严拿拳匪,诛锄豪强。调和民教,抚恤流亡,根株除尽,嫌怨胥忘。教堂林立,附近村庄,庄长首事,守卫周详。教士来往,保护照常,责成州县,实力巡防。同效康乐,共迓休祥,倘再迷犯,毋任远飏。拿获正法,以警披猖,噬脐何及,履冰坚霜。”

〔19〕张建国、周德峰编著《威海老洋房》,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年版,第170页。

〔20〕张夫也著《外国工艺美术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 311页。

〔21〕张夫也编著《外国现代设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22〕张晶编著《设计简史》,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22〕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8页。

〔24〕吴国盛编《技术哲学经典读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25〕参见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86页。运用至工艺生产,则一是质料因(causa materialis)材料和质料;二是形式因(causa formalis)材料的形式、形态造型,三是目的因(causa finalis)材料和形式方面决定最终的目的,四是效果因(causa efficiens)实现了产品的完成。

〔26〕耿孝臣《浅析威海锡镶工艺》,《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9年第5期。“传统锡镶工艺有着一套完整而复杂的制作流程,冶锡浇板 、开凿铸造模具、浇铸图案粗胚、雕琢铸制、锻打与錾镂、连接嵌头工艺、打磨抛光工艺等。其中最有特点的工艺是龙的纹样中铜质的龙眼的镶嵌,镶嵌龙眼后整个器皿栩栩如生,画龙点睛也是锡镶工艺中的亮点。其次是壶流的工艺形态,整体为象鼻的造型,寓意太平有象,天下太平之意。威海的锡镶工艺较内陆其他省份的锡镶产品在象鼻的造型工艺上省略了方圆孔的细节,这也是区分威海锡镶的显著特征之一。”

〔27〕戴吾三著《考工记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耿孝臣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2年第9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