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清华北大的学生小时候是什么样的(被刷屏的清华古稀少年)

清华北大的学生小时候是什么样的(被刷屏的清华古稀少年)“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横幅△电影《无问西东》里的镜头严成钊先生75岁了,是清华大学化学系的毕业生,60年代他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扎根贵州化学厂,是我国高分子化学资深工程师。视频里他这样说道:我完成了清华大学提出的“要健康地为祖国工作50年的目标”。如果说,这一群可敬可爱的清华老人一辈子为国奉献的精神令人动容,那么他们在人生晚景展现出的那种健康的体魄和心灵,则更让人羡慕。

清华北大的学生小时候是什么样的(被刷屏的清华古稀少年)(1)

昨天,一段网络春晚上的表演视频在各大社交媒体被刷屏。

这是一群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的老校友,平均年龄74.5岁,年纪最大的已年近九旬。可是当他们戴着鲜红的领结,挽起袖子唱响当红歌曲《少年》时,那种自信、乐观、生机勃勃,早已抹去了岁月侵蚀的痕迹,分明就是一群风华正茂的翩翩少年!难怪惹得台下的青年人泪目!

清华北大的学生小时候是什么样的(被刷屏的清华古稀少年)(2)

50多年前,这些学子走出清华园,带着科学梦想,奔赴远方。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他们和新中国一起长大,一生的信念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如今虽然不再年轻,热爱祖国的心却一直未变。

最让我感动的,是合唱团成员严成钊先生说的一句话。

严成钊先生75岁了,是清华大学化学系的毕业生,60年代他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扎根贵州化学厂,是我国高分子化学资深工程师。视频里他这样说道:

我完成了清华大学提出的“要健康地为祖国工作50年的目标”。

清华北大的学生小时候是什么样的(被刷屏的清华古稀少年)(3)

如果说,这一群可敬可爱的清华老人一辈子为国奉献的精神令人动容,那么他们在人生晚景展现出的那种健康的体魄和心灵,则更让人羡慕。

清华北大的学生小时候是什么样的(被刷屏的清华古稀少年)(4)

△电影《无问西东》里的镜头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横幅

而严成钊的那一句“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则令人想起了清华的一段往事和一位老人。正是他,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自强不息的清华精神,他提出的“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刚毅坚卓的强音。

他叫马约翰(1882-1966)。

没有健康体魄,何来伟大文明

01

2018年热映的电影《无问西东》里,曾经出现过两位校长,他们是清华大学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两个人做校长的时间加起来,差不多占了清华校史的三分之一。

清华北大的学生小时候是什么样的(被刷屏的清华古稀少年)(5)

一位是梅贻琦,从1931年到1948年,做了17年校长;另一位是蒋南翔,从1952年到1966年,做了14年校长。

清华北大的学生小时候是什么样的(被刷屏的清华古稀少年)(6)

清华北大的学生小时候是什么样的(被刷屏的清华古稀少年)(7)

六十年代以前,清华一直保持着一个传统,由校长主持,为那些长期服务学校,又备受赞誉的教师,举行庆祝会,这是清华人给予同仁最高的尊重和礼遇。在整个清华历史上,只有一位教授得此殊荣,先后由梅贻琦、蒋南翔这两位校长分别主持,为自己举行服务学校周年庆祝会。

创造这个空前绝后记录的,就是马约翰先生。

1939年9月,清华大学在昆明举行公祝会,表彰他在清华服务25年,对学校和社会的体育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梅贻琦校长代表学校把一只保用50年的金表作为礼品,赠给了57岁的马约翰。

又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马约翰已经是一位82岁的老人了。可看起来,他完全不像八旬老翁的样子,就在几年前,他还和土木系的中年教授麦叔良合作,轻松夺得北京市网球双打冠军,并被评为国家一级运动员,这件事轰动了北京城,毛泽东说:马约翰是全中国最健康的人。

这一年,清华全校又一次为马约翰教授举行服务清华50年庆祝大会上说,感谢他“培养了清华师生热爱体育锻炼的风气;树立了清华大学良好的体育传统”。也正是在这次大会上,蒋南翔校长提出了向马约翰先生学习,积极锻炼身体,“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

这就是《无问西东》镜头里,陈鹏(黄晓明饰)为了向王敏佳(章子怡饰)介绍“什么是核”,拉着她穿越清华校园,在体育馆前穿过做集体操的女生们,墙上一闪而过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由来。

清华北大的学生小时候是什么样的(被刷屏的清华古稀少年)(8)

清华北大的学生小时候是什么样的(被刷屏的清华古稀少年)(9)

02

在《无问西东》电影里,马约翰只有三秒钟的镜头,他却无疑也是百年清华的灵魂人物,诠释着另一种刚毅坚卓的中国精神。

清华北大的学生小时候是什么样的(被刷屏的清华古稀少年)(10)

这是他出现的那三秒钟。滂沱肆虐,沈光耀(王力宏饰)和同学们在铁皮泥墙的联大教室里,无奈地“静坐听雨”,他推开窗,如注的暴雨中,泥泞的操场上,跑过一队男生,领队的老师,短裤长袜,果敢坚毅,雨越下越大,他喊出的口号,也越来越响。

这个硬汉就是时任西南联大体育部主任的马约翰,当时他已经60岁了,是整个西南联大年纪最大,也是最健康的教授之一。

毫不夸张地说,在现代中国体育史上,马约翰是第一位宗师;在中国人摆脱“东亚病夫”的强身史上,马约翰是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在清华大学“无问西东”的精神史上,马约翰是一位灵魂人物。

清华北大的学生小时候是什么样的(被刷屏的清华古稀少年)(11)

03

马约翰是1914年进入清华的——比梅贻琦还早一年。最初,他在化学系担任助教,随后改到体育部任教。

当时,体育在国内学校里还是新鲜事,轻视体育的社会风气还很普遍。即便清华这样的洋学堂,体育也并未列入正式课程,马约翰忧心如焚,他找到校长周诒春说:

清华每年要送出100名学生到美国,送出的学生,总要像样一点,不能送去“东亚病夫”。我真怕学生出国受欺侮,被人说成中国人就是弱,就是东亚病夫。

在他的倡议下,清华实行了“强迫运动”制度,每天下午四点到五点,图书馆、宿舍、教室一律关门,全校学生必须穿短衣到操场锻炼。每天下午一到四点,马约翰就拿着小本子到处寻找,把那些躲起来的学生“揪出来”锻炼。

1920年,马约翰成为清华大学体育部的第一位中国籍主任,他制定了近乎苛刻的体能“五项测验”标准,不达标者不能出国,马约翰手里有一票否决权。

1943年,22岁的何兆武因为阑尾炎开刀,希望免修体育,他找到校长梅贻琦向马约翰陈情,结果马约翰却答道:

体育不及格不能毕业,这是清华的铁律。二十年前,你的老师吴宓跳远成绩只差10厘米,我都硬让他留了半年!

梁实秋生性怕水,毕业前的体育测验中,游泳屡次不过。一个月后补考,沉到池底后又手脚并用,连滚带爬,才因为“精神可嘉”被马约翰勉强通过。

梁思成自幼羸弱,在马约翰的训练下,成了清华有名的足球健将,在全校运动会上得过跳高第一名,他后来说“如果当初没有马约翰老师给我的好身体,我后来根本干不了建筑这一行!

钱伟长刚入学时,身高不到一米五,体重不到一百斤。在马约翰的督促下,钱伟长在大学期间从没停过一天运动,成为清华著名中长跑运动员。

何炳棣晚年回忆说,他念清华时,全校的淋浴房,不设在宿舍而在体育馆,这是马老师的主意,就是要强迫学生运动出汗后去洗澡。

1950年入学清华的黄延复,大二时患上“空洞型肺结核”,这在当时几乎就是绝症,医嘱“绝对卧床”,而马约翰开出的“药方”却是“体疗”:一方面精神放松,更重要的,他再三告诫黄延复,“要动,不要怕!”、“肺不是纸做的,不会一撕就破!”“要奋斗到底,绝不半途而废!(Fight to thefinish ,and never give in!)

在清华,马约翰的体育课,上到了他80岁以后。即使寒冬腊月,只要在操场上课,他都一律单衣单裤。直到84岁临去世前,马约翰还能做13个俯卧撑。

清华北大的学生小时候是什么样的(被刷屏的清华古稀少年)(12)

80多岁仍坚持亲自上体育课

04

1920年,马约翰在自传《体育历程十四年》中,曾经这样痛心疾首地写道:

中国是一个最古老的国家伟大的幸存者,它的面积有3913560平方英里,人口大约为四万万,全体人口都是羸弱或多病的,而且经历着不卫生和不健康的生活条件。这是一块人民生命不断遭到疾病折磨的土地。啊,中国需要体育,就像一个结核病患者需要治疗一样。

他大声疾呼,“先有野蛮的体魄,才有文明的精神!

十年以后,蔡元培先生发出同样的感慨,在他看来,拥有狮子般的体魄,是现代青年的第一要义:

我国自来把读书的人叫作“文人”,本是因为他们所习的是为文事的缘故,不料,久而久之这“文人”两个字和“文弱的人”四个字竟发生了连带关系。
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事业,这句话无论何人都是承认的,所以学生体力的增进,实在是今日办教育的生死关键。 今日的学生,便是明日的社会中坚、国家柱石,这样病夫式或准病夫式的学生,怎能担得起将来社会国家的重责!又怎能与外国赳赳武夫的学生争长比短!

他呼吁青年们“醒来吧!赶快回复你的狮子样的体力,好与世界健儿一较好身手;并且以健全的体力,去运用思想,创造事业!”

一百年过去了,言犹在耳,而中国知识人的英年早逝,依旧不绝于耳。2011年,32岁的复旦女教师于娟因病去世,她的那本《此生未完成》曾引发不小的震动。2017年最后一天,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年仅42岁的女教授江素华因病去世,2016年,39岁的中科院“青千”获得者赵永芳因病去世,仅仅一个月后,35岁的“青千”何智去世……

今天遥想马约翰,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事业的成功,是不是只有以日复一日高强度的艰辛工作和透支生命的代价去换取?

清华北大的学生小时候是什么样的(被刷屏的清华古稀少年)(13)

05

马约翰留给百年中国体育史另一份重要遗产,是他对体育精神的深刻解读。

1919年,在《体育的迁移价值》一文中,马约翰深入论述了体育的教育作用和价值:在他看来,“体育可以带给人勇气、坚持、自信心、进取心和决心,培养人的社会品质——公正、忠实、自由。

1931年,马约翰在清华大学《向导》专刊上发表文章明确概括了学校体育的两个目的:使学生身体健壮成长;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也是中国最早把“体育”与“教育”视为等同位置的教育观点。

体育是竞技的运动,但是马约翰更重视体育道德。他的名言“球可输,运动道德不能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

20世纪20年代,鉴于当时体育界动辄打架斗殴、殴打裁判的恶劣风气,马约翰和当时北京的几所主要大学——北京大学、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体育教师成立了体育会,共同提倡要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并且要求教师应该在体育道德、生活作风上以身作则。

林家翘院士在清华就读时,跑步总是倒数,马约翰亲自教他锻炼,林家翘认真照做。期末成绩单上,马约翰给林家翘一个“优”,大家不服,说马约翰偏心。马约翰说,体育的速度和技巧锻炼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意志,是顽强精神的培养,林家翘在这方面是当之无愧的。

清华北大的学生小时候是什么样的(被刷屏的清华古稀少年)(14)

马约翰指导学生跑步

时至今日,竞技体育的“举 国 体 制”已经可以带领中国运动员全世界睥睨群雄,然而,“公正、诚实、自强不息”的体育精神又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中国体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利好?从竞技体育大国到全民健康强国,我们的路还很长,马约翰的声音,还会时时在我们耳边响起。

来源:群学书院

作者:群学君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