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曾国藩曾孙李秀成供词(1962年曾国藩曾孙抛出重磅史料)
1962年曾国藩曾孙李秀成供词(1962年曾国藩曾孙抛出重磅史料)太平天国甲子十四年(1864年),天京失陷,李秀成负有防御全城之任。同时,又不禁让人想到一个问题:忠王李秀成到底“忠不忠”?直到1962年,事情才出现了转机。这一年,《李秀成亲供真迹》原件被曾约农(曾国藩曾孙)爆出,轰动了学术界。这份真迹以足够准确的史料价值,再次将公众的视线聚焦于李秀成和他的自述中,将历史学家思绪拉回到当时的年代。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李秀成(1823—1864),汉族人,出生广西梧州市藤县大黎里兴旺村,太平天国后期的著名将领。
李秀成的原名应为李以文,金田起义时参与太平天国,因在太平天国中战功显赫,从而被天王洪秀全赐名“秀成”二字,后又因屡次立功,被洪秀全封为“忠王”。
学界对于李秀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被曾氏兄弟俘虏后,所写下的供词上。
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当时李秀成供词被曾国藩修改,流传下来的相关资料不知真假,这使得有关李秀成的研究一直停滞不前。
直到1962年,事情才出现了转机。
这一年,《李秀成亲供真迹》原件被曾约农(曾国藩曾孙)爆出,轰动了学术界。
这份真迹以足够准确的史料价值,再次将公众的视线聚焦于李秀成和他的自述中,将历史学家思绪拉回到当时的年代。
同时,又不禁让人想到一个问题:忠王李秀成到底“忠不忠”?
太平天国甲子十四年(1864年),天京失陷,李秀成负有防御全城之任。
然而不久后,天王洪秀全逝世,幼天王洪天贵福即位。
但幼天王的即位并不能稳住已经摇摇欲坠的太平天国政权,李秀成等一行人终因寡不敌众被迫弃城而逃。
为保护幼天王突出重围,李秀成将自己的战马替换了幼天王的劣马,也最终因为自己的马行走速度过慢与大部队走散,落入清兵追查的范围之内。
虽当时有百姓想要将其影藏出逃,可最终因被人举报抓捕交于湘军。
李秀成被捕入狱后,遭到了曾国潘兄弟的审讯。
可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在他人看来忠心耿耿服务于太平天国、护送幼天王逃离的人,在被曾国藩温声诱导下,竟自写回忆录,附和曾氏兄弟,表明投降的意愿。
甚至诋毁太平天国,让后人认为其实在有愧“忠王”名号。
起初,流传下来的李秀成的自述,经过曾国藩修改,对于当时客观事件的描述价值相当有限,也使得学术界对于该事件冷落了很长一段时间。
直到真迹流传后,重新让后人,尤其是历史学家感到十分惊喜,并重新投入极大的热情去研究。
那么,让历史学家兴奋不已的李秀成的原版自述到底写了什么?
李秀成的自述首先记载了太平天国起义这一事件的起因经过,同时也对太平天国中各个将领及自己的功绩作出了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农民力量”。
在其自述中,也有着对外国侵略者及清军残暴行为的控诉。
同时,李秀成对太平天国政权的各个将领的性格特点也有所说明:
- 例如称天王:“人人恭敬”;
- 西王萧朝贵:“勇敢刚强,冲锋第一”;
- 东王杨秀清:“军令严整,赏罚分明”;
- 南王冯云山:“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
- 北王韦昌辉“机灵变之”等
这反映出了李秀成对于太平天国政权和各将领的认可。
其次,李秀成自述总结了他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教训,即“天王疑虑过多,各将领相互残杀,不能一致对内”。
以我们当今的眼光来看,李秀成对于当时太平天国政权衰败的原因,总结的还是较为准确的。
正是因为掌管太平天国政权的各首要人物不能团结一致对外,导致政权从内部开始分离崩析。
加之清政府与外国侵略政权的勾结,最终导致了失败。
他在其自述中提及,曾在1862年劝过洪秀全“让城别走”,即放弃江南从皖南、浙江往江西、湖北方向发展,养精蓄锐以便卷土重来。
影视剧中的形象
如今回顾往昔所知,当时的洪秀全确实在晚年越发脱离实践,以宗教维系自己的权威,对于他人的建议也很难听下去。
因此,在其自述中,也表达了对洪秀全“坐困孤城”的愚昧行为的愤恨。
再之,他的自述也表达了其部分政治观点和抱负。
例如,在面对人民群众的态度上,李秀成秉持着儒家思想,认为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者,能够感同身受体会人民群众的利益感受,这是难得可贵的。
影视剧中的形象
他甚至在其自述中劝说曾国藩“以仁爱为刀”去对待人民百姓,不要过于残暴,损伤了人民群众对国家社稷的感情。
此外,他对于外国侵略者认识尤为深刻,揭露了外国侵略者进城时,清朝官员卑躬屈膝,完全不顾侵略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掠夺与残杀。
当然,在其的自述中,也包含了对曾国藩俩兄弟的讨好和有意投降之意,甚至罗列出“招降十要”,说太平天国起义“违反天命”,自称“罪将”。
这也是后来史学家认为其“不忠”的主要原因。
对于曾国藩来说,李秀成自述中的许多内容是相当敏感的。
曾国藩是一个心思很重的人,作为在清朝为数不多的汉族高官,他的一言一行,都备受满族人的猜忌。
他为了得到李秀成的供词交差,必定对他软硬兼施,百般诱导劝说,其中不免有一些言论传到清朝满族官员中会引起猜忌。
至于曾国藩在得到想要的自述后,仍然将李秀成处决,很大因素是因为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将领之一,对于战争的经过了如指掌。
而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腐败无能的劣迹都在其脑子中有所认识。
曾国藩一旦保留其性命,准许其投降,上头命令其进入朝廷,就有可能会将曾国藩的丑事暴露出来。
因而综合权衡后,狡猾的曾国藩最终决定杀掉李秀成。
那么,李秀成写自述的目的何在?真的仅仅是在曾氏兄弟的威逼利诱下叛变太平天国运动吗?
李秀成自述“动机”是啥?李秀成所写的自述动机有总结太平天国经验教训的一面,同时也有希望曾氏兄弟放下屠刀来保留人民群众力量的一面。
除此外,有两种观点:伪投降和真投降。
首先是比较流传广泛的一种观点:李秀成的自述是一种仅仅是“伪降”行为。
纵观李秀成的一生,他算得上是一个比较衷心于反抗的人。
同时,也正如李鸿章深深佩服他的“狡猾”一样,李秀成算得上是一个极富深谋远虑的人物。
他在天京事变劝说洪秀全无果后,却并没有放弃他对洪秀全所说的计划。
他认为在当时的情形下,太平天国还是有未来的,所以他产生了假意投降的念头。
- 首先,李秀成认为,尽管太平天国在遭遇了天京事变打击后,实力大不如前,但仍然具有反扑的希望。
- 其次,他知道曾国藩与清王室之间仍存在着矛盾,清朝毕竟是满族人建立的政权,对于汉族本就严苛以待,就更别提曾国藩这种汉族高官了。
加之曾国藩组织了地方兵勇,有着足够强势的军事实力,也使李秀成产生假意投降讨好曾氏兄弟,利用其与清政府的矛盾,为太平天国拉拢帮手的想法。
再之,当时仍有许多农民在英勇斗争,给予了李秀成很大的勇气。
尤其是在两淮地区的农民,在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起义一直没有停过。
且清政府的残暴行为,引发农民们更加积极地反抗,这是对付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的强大力量之一。
最重要的是:之所以李秀成的心里有底气,是因为他对于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认识的较为清晰。
无论是人民群众和清政府的矛盾,还是人民群众和资本主义的矛盾,亦或是满清政府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李秀成明白,作为太平天国的一位重要将领,一死了之的做法是没有意义的。
他通过自述,表达了对曾国藩和清政府的尊重。
当然,其中也花费大量的笔墨去劝说曾国藩和清政府反目成仇,甚至劝说曾国藩独立称王,以此达到离间的目的,推助其“伪降”计划。
1977年曾国藩孙女赠予罗尔纲先生的口碑记录“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也证明了确有其事。
尽管如此,李秀成的计划依然以失败告终,他“甜言蜜语”并未得到曾国藩等人的信任。
反而因言语有威胁到曾国藩等人的势头,加速了其被杀的进程。
当然,还有一种观点就是,认为李秀成是一种软骨头,他投降是因为贪生怕死。
但这种观点往往没有什么事实依据,说服力较低。
但无论是哪种观点,李秀成有投降的念头不可否认的。
因此,应该如何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待李秀成投降这件事?他的投降是否符合当时的形势?是情有可原呢,还是就该永世担负骂名?
曾国荃
投降李秀成的供词中有提到曾国藩对他的“宽容”。
提到了对于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不满,也提到了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不满”,甚至其供词中有提到希望曾国藩将其队伍中的将领进行劝降。
这样来看的话,李秀成的亲供确实表现出来了他的投降念头。
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需要从当时的客观条件及李秀成自身复杂的思想,去看待他的投降一事。
从当时的客观条件因素来看:1864年天京失陷、太平天国起义从形势上来看是失败的,加上他自己本人被俘虏的历史条件,导致他可能有着投降的念头。
而在这一客观历史条件下,李秀成本人的“愚忠”、天命、保民和反侵略复杂思想的交结,则是他投降的主观原因。
而我们从主观条件去剖析这个人物,首先就要考虑他的“愚忠”,这是支配他一生行动的重要思想。
1862年,在苏州沦陷的情况下,天京又被包围,为贯彻他的思想,他将亲人送到敌人包围着天京。
1864年,天京沦陷情况下,为表达对幼天王的忠心,不顾亲属的反对,毅然决定带着幼天王杀出重围,直至被俘。
从他被俘虏后,就仅有两条路可走,要不宁死不屈誓死斗争,要不就只能投降。
而在当时的情景下,他也认为,太平天国目前的形势总体来说是不乐观的,幼主也有很大的可能被杀,这给予他一种悲观的思维。
因为他所效忠的对象已经不复存在,这种悲观的思想开始指导他,向曾氏兄弟进行乞降。
平民阶级出身的李秀成,拥有这种愚忠思想并不奇怪,太平天国政权逐渐走向封建化时,封建思想也不断地腐蚀着李秀成。
长此以往,在思想上成为地主阶级的俘虏,是难以规避的。
其次,李秀成本人是相信天命的。在其的自述中,他提到他擅长天文,是在杭州西湖后山一位老师教了他七天七夜学会的。
但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天文知识,而是一种古时候的封建迷信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上天安排,都有一定的劫数。
比如,他认为洪秀全发动的太平天国,就是上天给予的天机,是命中注定的。他的这种天命思想,确实在一开始,给予了他很大的奋斗动力。
但随着太平天国形势的越发复杂,尤其是洪秀全死后,他越发觉得太平天国的陷落,也是一种天命。
继续抵抗的话,也算是一种逆天而为,毫无意义,在他的心目中,向曾氏兄弟乞降,不过是一种顺从天意的行为罢了,如此一来,倒是没什么。
再之,李秀成有一种“保民”思想。
体恤民众,善待部下,使他一生中很突出的思想。早在他被洪秀全封为“忠王”之前,就说过在攻下苏杭之后,一定要帮助人民百姓改善生活。
同时,他将他的思想付之实践。李秀成被封王后,非常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体会到农民的不易,减轻农民的赋税。
同时他也注意救助平常百姓,每到一处,总是散发大量的财米,帮助群众渡过难关。
尤其在天京事变发生后,他自己本身家庭就岌岌可危,却仍然将家中剩余的米粮送给城内的穷人。
同时,变卖家中母亲和妻子的首饰换成军资养活军士。
他的所作所为,在群众心中有着很高的评价,深得百姓爱戴,每到一地,人民都会热烈欢迎,百姓经常说:
太平天国军中好人很多,但从未有一个像忠王这样的首领受到百姓所热爱。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李秀成被俘虏后,百姓勇敢地组织起来将告密揭发他的人扔入水中为其报仇。
他的这种思想当然是件好事,可带入当时的情形下,又会产生另一种效应了。
在其被捕后,在太平天国政权岌岌可危的状况下,就担心余部继续抵抗,会破坏人民群众的安宁。同时,余下的部下也会受到清军的绞杀。
此时,保民思想使其开始萌发投降的念头,他寻思着投降可以挽回后续的伤亡,这也是他在自述中,有劝部下妥协不抵抗的陈述。
这种念头在遇到曾国藩的审问之后越发强烈。
与曾国荃想要对其严刑拷问不同的是,曾国藩为拿到其供词,相比其兄弟要更加温声细语,且话中有循循善诱的意味,这对于吃软不吃硬的李秀成来说更加适用。
尤其是明白曾国藩是汉人在清朝的高官后,李秀成越发觉得投降后,曾国藩有这个能力会对太平军的余部予以宽容,保护人民百姓安康。
随着曾国藩,与其谈话次数的增多,李秀成甚至觉得两人话很投机,曾国藩是值得信赖的。
因此在其供词中,也有表明了对曾国藩的称赞,以及希望曾国藩劝降其部下,还百姓一片安宁。
李秀成临死前,仍然对曾国藩一再感谢。
若是为了祈求曾国藩的不杀,又为何在临死前仍再三感谢?
其结果很大可能是因为,曾国藩可能口头答应过他不会滥杀无辜。
曾国荃曾为了泄愤,用锥子刺他,但他没有屈服,反而是曾国藩假言假语的哄骗,一步一步让其觉得将保护民众对抗侵略者的希望,寄托在这个汉族高官身上是有可能的。
最后一点就不得不提及李秀成的反侵略思想。
李秀成对于英美等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起初,由于宗教原因,将其视若亲兄弟,抱有严重的幻想。
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当看到其视若“兄弟”的帝国主义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断然勾结在一起,对太平天国军进行围攻。
这逐渐让其意识到了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本质,也加强了对其防范的心思。
能考虑到这一点,李秀成已经比当时同时期的农民起义领袖思想要进步不少,但他希望以投降的方式,去引导曾国藩对抗外国侵略者。当然,这种心思是不现实的。
毕竟地主阶级始终是地主阶级,在当时的社会情形下,地主阶级只会和帝国主义相勾结,和农民阶级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尽管李秀成的自供包含着其美好的愿望,然而在他死后,这些愿景终究没有实现。
狡猾的曾国藩在拿到李秀成亲供后,为了防止李秀成将曾国藩的一系列事迹暴露出去,也为了防止将李秀成留活口后,引得后续一系列东窗事发的隐患,便将其残忍的杀害了。
然而其曾诱导李秀成时所答应的条件也终究没有兑现,不久后,湘军便对南京城百姓进行大肆屠杀,人民群众哀嚎不断,苦不堪言。
由于李秀成的亲供内容中有对曾国藩不利的言辞,因此曾国藩将其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后人都无法从被修改的传世口供中得到较为准确的信息。
直到曾国藩的曾孙秉着还原历史真相的责任,决定将家中珍藏已久的李秀成口供真拿出,这才让学者有机会,去探求李秀成投降的真相。
对于李秀成是否真的投降清朝,背叛太平天国运动这件事,也已经很明白了。
假使李秀成真的是为了太平天国的未来而假意投降,便没有背叛起义,没有愧对其“忠王”的称号,是对事业始终热忱。
又或者李秀成真的有投降的心思,同样也是为了剩余的部众免遭杀害,也是不希望太平天国余众与清军对抗而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
从这一方面去想,他的所作所为似乎情有可原。
尽管李秀成这一生中有过过失,拥有一些迷信的思想,对曾国藩这一地主阶级抱有幻想,又或许真的有后悔进行起义的念头,但在当时的社会情形下是不可避免的。
他这一生中为太平天国起义所付出的努力是不可否认的,他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思想认识更是在当时比较先进的,对于群众百姓的关护也是有迹可循的。
因此,无论怎么来看,李秀成都是农民阶级起义中的一个典范,是无愧于“忠王”这一称号的。
对于这样一位充满争议的人,各位读者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