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最好注解(坛经讲解弘忍传法)
坛经最好注解(坛经讲解弘忍传法)弘法,是每一代禅宗祖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自佛陀以来的传统,是大慈大悲心怀的体现。五祖弘忍传法慧能之后,当天夜里,送慧能到九江驿,对慧能说:“你去,努力向南,三年勿传此法,等到灾难消失之后,然后弘化此法,要善诱迷惑之人。使他们象你一样悟道见性。”慧能听了,便与弘忍分手南行。弘法的责任相传的这领袈裟,是由古印度的木棉所制,在印度称为婆罗那,在唐代称为第一好。人们不知道是木棉布,误称为丝布。弘忍传法给慧能之后,又告诉慧能:“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你在这里,将有人害你,你必须赶紧离开此地。”说这话,表明弘忍清楚地知道神秀将不能容忍慧能,而弘忍白天不当着众人的面称赞慧能的偈语,也是出于同一用心。气如悬丝般的传法,可见这是一种密传,而且在传授之中,充满斗争,一不小心,就会造成种种相害的局面。看来,在宗教活动之中,也与世人的生活一样,充满杀机。只有真正求法传法者,才能将宗教的一线生机,保存下来。
以心传心
五祖弘忍到了夜里,悄悄地把慧能叫到堂内,为他讲说《金刚经》。才一说,慧能心下就悟。于是这天夜里,弘忍为慧能授法,并将禅宗的衣钵传给慧能,整个冯墓山上,无人知晓。弘忍对慧能说:“从现在起,你就是禅宗的六代祖师了,这套法衣就是信物,以后你要把它传给第七代祖师,然后世世代代地传下去,这就是我们禅宗的唯一信物。可是,佛法相传,则要以心传心,当令后来者心里自悟。”
禅宗从一开始,就是以心传心,而不用语言传道。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为众人说法,他只用手拈起一朵花来示众。众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释迦牟尼便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交给摩诃迦叶。”后来又对迦叶尊者说:“我以正法眼藏密付于你,你当护持,传付将来。”这就是最初的以心传心,所以禅宗以摩诃迦叶为西天第一代祖师。其后禅宗的传法,都是以心传心。只不过证实真传所在,用了一套特定的衣钵,做为信物。
在弘忍向慧能传法并传衣钵之时,慧能曾问:“法无文字,以心传心,以法传法,用此袈裟何为?”弘忍对他说:“衣是法的信物,法是衣的祖宗,从古相传,更无别的信物。没有这领袈裟者,不得传法给他。不得真正佛法者,也不能传这套袈裟给他。这叫‘非衣不传于法,非法不传于衣’。此领袈裟,是西土师子尊者所传,目的在于令佛法不断。”
相传的这领袈裟,是由古印度的木棉所制,在印度称为婆罗那,在唐代称为第一好。人们不知道是木棉布,误称为丝布。
弘忍传法给慧能之后,又告诉慧能:“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你在这里,将有人害你,你必须赶紧离开此地。”
说这话,表明弘忍清楚地知道神秀将不能容忍慧能,而弘忍白天不当着众人的面称赞慧能的偈语,也是出于同一用心。气如悬丝般的传法,可见这是一种密传,而且在传授之中,充满斗争,一不小心,就会造成种种相害的局面。看来,在宗教活动之中,也与世人的生活一样,充满杀机。只有真正求法传法者,才能将宗教的一线生机,保存下来。弘忍这样对慧能说话,不仅是他对神秀的了解,也因为他当初接受四祖传法时,就得到过类似的教训。这种现象,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只要是人,不管他是什么人,都不能彻底摆脱人性的弱点,至少他要生活在具有人性弱点的人群之中,他就不得不防别人陷害。即使在高唱佛性的禅宗里面,也是如此。
弘法的责任
弘法,是每一代禅宗祖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自佛陀以来的传统,是大慈大悲心怀的体现。五祖弘忍传法慧能之后,当天夜里,送慧能到九江驿,对慧能说:“你去,努力向南,三年勿传此法,等到灾难消失之后,然后弘化此法,要善诱迷惑之人。使他们象你一样悟道见性。”慧能听了,便与弘忍分手南行。
每一代祖师之间,在传法的同时,都要交代这一弘法的重任。能完全这一任务,才是禅宗的一代祖师。慧能离开黄梅冯墓山之后,一直向南,两个月后,走到大庾岭。这时有数百人尾随追来,慧能并不知道自他离开冯墓山之后所发生的一切。
弘忍送走慧能之后,又返回冯墓山,却不再提传法之事。众人奇怪,向他询问。弘忍说:“你们都可散去了,因为此处已无佛法了,佛法已向南方去了。我现在不说,以后你们自会知道。”又过了三日,弘忍对众人说:“大法已行,吾当逝矣。”遂圆寂而逝。
在弘忍的弟子中间,有一位曾当过三品官的,姓陈,当时已舍俗出家,追随弘忍学法,时号慧顺禅师。他听说慧能已向南方去了,就拼命来追。慧顺下山后,又有数百人也跟着追来。在慧能翻大庾岭时,慧顺追上来了。
慧能以为他追来要夺弘忍所传的法衣,便把法衣拿出来,准备交给慧顺。但慧顺并不要法衣,而说:“我不要法衣,只想知道弘忍大师当时向你传法时,有何言教?愿垂指示。”他追慧能,原来是要慧能向他传道的。
本来按弘忍的布署,慧能在三年内不准传法,此时由于情况特殊,慧能就破了这一戒,而向慧顺传道弘法。而慧顺也象慧能一样,当下便悟。慧能对慧顺说:“急去,急去!后面大有人来追你。”
慧能让慧顺再回头向北,对北方的来人弘法,二人于是分手。不久,后面追来的人,赶到大庾岭,见到慧顺,却不见了慧能。他们就问慧顺:“慧能哪里去了?”
慧顺说:“我先追到此处,不见慧能,问从南边来的人,也不见这样一个人。此人脚有毛病,估计并没有来到处。”众人便返回北方。而慧顺则到了庐山峰顶寺,用三年的时间,加深对佛性的体悟。之后就到了濛山,向世人弘法传道。
禅宗的弘法,就是让已悟者向未悟者提示见性的路径,启发未悟者觉悟佛性。慧能说:世人心里都有佛性,只是由于受了种种妄见的迷惑,而不能见到这个本有的佛性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已悟者对他们“示道见性”。象释迦牟尼、达摩、慧能,都是这样的已悟者,所以他们就成为佛教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这也是大宗教家共同的特征。
已悟者对未悟者的示道见性,不专针对某一个人,而以众人为对象。所以这种传法,就叫弘法。弘,就是发扬光大之意,只有让更多的人明心见性,才能称为发扬光大。弘忍向慧能传法之后,要他向南传法,这是弘法。慧能向慧顺传法后,要他向北传法,这也是弘法。
任何一种思想主张,都是首先在某一个人的头脑中产生出来,他如果不对别人讲,这一思想就永远是一个人的思想而已。他如果向其他人讲,并且大力向大众宣扬,这就是弘法。当然,这个法是否真理,是否值得弘扬,还要仔细分析。但弘法的精神,则是任何一个思想家,都应重视的方法,也应列入思想的范畴之内。否则,这一思想就是没有生命力的思想,就是没有活力的思想,就是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的思想。
佛教的弘法,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弘法之人是投入全部生命与智慧的,以弘法为自己一生的全部工作,全部生活,一心为了弘法,一生为了弘法,除此还外,别无他图。这就是所谓的宗教家的奉献精神,救世精神。有人更把这种精神,归结为宗教关怀,即为了人类的进步,而超出自身利益的人文关怀,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全部生活与生命。尽管宗教家们提出的思想方案与救世方法,不一定正确,但这种关怀与奉献精神,则确实是人类文明中值得赞扬的一份财富。
古人手写佛经
古人手写佛经
古人手写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