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爆款公式竟能用月销量翻七倍(超级符号)
一个爆款公式竟能用月销量翻七倍(超级符号)事实上,画出#全身图#的网友也许没有意识到,他的做法,正在帮助喜茶沉淀“超级符号”。⬇️作为一个很成功的营销案例,这位爆出喜茶全身图的网友,他的洞察能力与挑选应用场景的能力,几乎可以比肩4A水平。因为这里蕴藏着一套小编认为很成熟的爆款公式
喜茶,一个凭logo上热搜的营销故事。
10月初,一位网友晒出的#喜茶logo全身图#,一下把喜茶送上了热搜。全身图里的啤酒肚,戳中了很多奶茶爱好者的心声。
嗅到这股舆论风潮的喜茶,很快就在微博上给予回应 —— 在发布官方全身照后,面向全网发起logo下半身的创作邀请。唯一“规定”是啤酒肚不行(但八块腹肌可以),以耍点小脾气的方式,赋予了品牌的人格个性。
而#喜茶全身图#这一话题,也最终收获4.1亿阅读、3.9万次讨论。
作为一个很成功的营销案例,这位爆出喜茶全身图的网友,他的洞察能力与挑选应用场景的能力,几乎可以比肩4A水平。
因为这里蕴藏着一套小编认为
很成熟的爆款公式
⬇️
事实上,画出#全身图#的网友也许没有意识到,他的做法,正在帮助喜茶沉淀“超级符号”。
“符号”,是品牌最小记忆单元。就小编来看,一个包含品牌核心价值信息(用户认同)、可被泛大众快速识别的符号,就是“超级符号”。
从概念上,我们也能轻易了解“超级符号”的三个优势:
1.符号与品牌深度绑定,用户识别效率高;
2.基于超级符号,用户可以通过记忆快速提速背后的品牌价值;
3.对于这种价值,用户是高度认同的;
这其中,超级符号的优越性还表现在:当符号认同成为一种风潮时,新用户则会表现得更容易被转化。也即超级符号的能力越强,品牌完成“非粉丝”-“粉丝”的迁移成本就越低,甚至会呈现出自发性。
2. 什么是超级符号的最优载体?近年来,越来越多品牌选择将 “品牌logo”“品牌名”“品牌关键字/词” 作为链接用户与品牌之间的记忆符。因为这两者之间,再无其他标的物,用户识别出品牌的路径最短、最高效。
在以前,百事可乐主打“把乐带回家”,并花了几年时间打透这一概念,最终建立「用户 - 把乐带回家 - 百事可乐」的认知链条。
而现在,随着新消费品牌的爆发式增长,海量的信息涌入消费者视线,类似“把乐带回家”这种,通过构建中间商来增加记忆成本的营销策略,从用户识别和建立心智的角度,无疑是低质低效的。
换句话说,#全身图#这一事件,帮助喜茶打通了一条「用户-品牌」的认知短链。
3. 打造超级符号的常见玩法通过对过往案例的盘点,小编也拆解了一些打造“超级符号”的常见方法:
符号选择:品牌logo、品牌名、品牌关键词
营销玩法:结合形状、发音、字义、场景做延展
#结合形状做延展# 喜茶这次超级符号的创意,就是基于logo图形做的延展。除此之外,比如麦当劳在妇女节期间,把“M”翻转过来变成“W”,呼应“Women's Day”。小小的变化收获热议与认可,可以说是四两拨千斤。
#结合发音做延展# 同样还是妇女节,迪士尼把自己改名为“迪士妮”。
#结合字义做延展# 2020年,饿了么发起“饿了么改了一万个名字”活动,把平台的服务场景融入“____了吗”的句式中。而该话题也成功在微博上收获3.2亿阅读、106万讨论。
#结合场景做延展# 2020年的全民淘宝节,淘宝发布了34张“一个淘字逛中国”的主题海报,用“淘”字演绎全国街道,将每个省最具代表性、人们最爱逛的那条街的特色装进去。
对比喜茶的#logo全身图#,你会发现,上面这几个案例在传播表现上略显薄弱。
如果你再次回顾文章开头提到的公式:超级符号 x 开源故事 = 高质量破圈。你就会得到“低传播”的答案:缺乏开源故事。
因为在这个公式里,前者解决认识深度,后者决定传播广度。
02 开源故事在程序员的世界里,“开源”代表这个系统是开放的,任何有编程能力的人都可以基于源代码按需延展。
在营销语境里,“开源”则表示内容的拓展性。
开源故事,即品牌提供某个基础框架,用户通过延展、再创作以完成个性化的表达。
在去中心化的媒介时代,每个用户都是独立的“传播元点”。学会撬动每个用户,主动为自己发声,是每个品牌的必修课。
“开源”与否,决定着这场营销,是单向沟通还是双向沟通。
单向的营销,传播广度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投放预算。但具有“开源”属性的营销,传播广度取决于用户的参与量。参与量越高,预算成本就有了缩减空间,此外,还能同时保证传播广度与质量。
因为用户在自发创作阶段,与品牌发生了深度交互,这是单向分发无法实现的。
2. 决定开源故事是否能成功的因素创作成本 x 故事的洞察力,在“开源故事”的框架中,开源和故事都很重要。
1)创作成本越低,用户的参与意愿、和参与数量都会相应变高。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今年4月初,汤达人联合王俊凯发布了一个未完成的创意广告,并通过微博邀请网友一起创作。
这种方式,就是典型的开源故事。但其破圈的原因,却是因为这种方式打破了人们对广告片的固有认知 —— 广告片必须是成片。所以,视频一经投放便引发了网友热议。
但在后续的开源创作阶段,品牌却没能激起更大的水花,热度不增返降。
一方面,就是给需要建模的广告片提供创意,门槛过高。随便举个例子就能理解了:
毕竟,#世界观#的高度,并不是随便一个路人就能达到的水准。
2)故事洞察力越强,内容的传播势能就越大,越容易散播。
接着上面的案例,汤达人的低热度,还有另一个原因:用户的创作围绕品牌需求展开、而非大众生活。这就导致故事的拓展性与趣味性,被极大压缩。
低共鸣的故事,缺乏传播力。
所以,想要讲出好故事?“元点”很重要。为什么说喜茶的开源故事选的很好,是因为它把“元点”定在了:分享我和奶茶之间的故事。
它锚定了一个非常宽泛的受众群体,也锚定了一个千人千面的趣味故事。参与创作的网友分享着自己的故事,这背后却是某个细分群体的集体共鸣。
所以,总的来说,只有低成本的参与门槛与好故事,才能收获「点状孵化 群体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