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二十四拜完整过程(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
苏北二十四拜完整过程(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他们吃过后,已到十二点,接下来就该上坟了,叫“送灵”,前面有响器开路,铁炮声鸣起,敲锣打鼓,我们叫这阵仗为“全锣支事”,浩浩荡荡,妈妈说:“你爷和你奶奶就这两天最guang gun(土话,就是最厉害,最牛的意思),请过来在咱家好吃好喝享受一天,吃饱喝足后还得把他们恭恭敬敬送走”。 女客祭拜方式同男客。祭拜完毕就是吃饭。客人不会大吃大喝,只是象征性地吃一下,然后就走。 头天下午要先去坟地里祭拜,称“请灵”,因为前年爷爷过了三周年,所以请的是他们二老的“灵”。请灵的下午来的客人一般都是娘家那边的,自己村的亲一班子的也要祭拜。先是男客祭拜,灵位两旁站着两个转送香烛和烟酒的,灵位前摆着的是爷爷奶奶的遗像,供品,两边跪着的是孝子孝孙们,他们要向客人行答谢孝行跪拜礼。在这种仪式上,只有跪才能显示对亡灵的尊敬和对客人的礼貌。 最繁琐最隆重的当属“二十四拜”了,二十四拜要至亲的人才可以行使,农村人要的是个
俗话说“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在我们豫东平原睢县偏东南这里,丧事不敢大办,因为提倡火化,几乎都是悄无声息地以埋葬草草了事,但三周年祭就显得隆重与正式了。
奶奶的三周年祭,我们家从上半年就开始提前联系唢呐响器和桌椅盘碗了,还要邀请主持事宜的大总,一般大总请的都是村里学问高,世面广,德高望重的长者。
我们家族人丁兴旺,在我们村属我们一门儿的人最多。人多好办事,办起事来是既风光又排场,参加这样的祭拜仪式我也是第一次,儿时曾经见过,但也只当看热闹罢了,时隔二十多年恐怕留给我的也只有震耳欲聋的响器铁炮声了。当我以一个孙女的身份亲身行祭拜礼,倒真有几分的庄重与认真了。
事儿上的那一天所有的远亲近邻都陆陆续续到场了。有年事已高的姑奶奶们,说是“们”因为有很多我都没见过面的,这些都是爷爷的堂姊妹们,因为年龄大,出行不方便,他们平常也难得见上一面,分隔几地的他们难得碰到一块儿,很让我触动的一幕是他们围坐一团的亲情寒暄,他们头发花白,他们眼花耳聋,他们拥抱时的真情流露和老泪纵横,他们谈岁月,忆往昔,唏嘘感叹不已。是的,他们流淌的是相同的血液,他们曾经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只因家庭和生活让他们不能时时相聚。
头天下午要先去坟地里祭拜,称“请灵”,因为前年爷爷过了三周年,所以请的是他们二老的“灵”。请灵的下午来的客人一般都是娘家那边的,自己村的亲一班子的也要祭拜。先是男客祭拜,灵位两旁站着两个转送香烛和烟酒的,灵位前摆着的是爷爷奶奶的遗像,供品,两边跪着的是孝子孝孙们,他们要向客人行答谢孝行跪拜礼。在这种仪式上,只有跪才能显示对亡灵的尊敬和对客人的礼貌。
最繁琐最隆重的当属“二十四拜”了,二十四拜要至亲的人才可以行使,农村人要的是个脸面,爱讲排场,俗话说“都是做给活人看的”,死了的人也看不到,所以像侄子侄女儿子女儿女婿都可以行二十四拜。
爸爸那一辈年龄大,怕坚持不了,没拜。就有孙子辈我堂哥带领弟弟三个人行礼了。他们井然有序,大哥前面领头,在灵堂中间站定,弯腰作揖,下跪,磕四个头,这是前奏。堂哥接着右跨平移一步站定,作揖,叩头,起身,作揖,这是第一步。接着左胯移动,双手抱拳作揖,叩头,站起,作揖,这是第二步。然后再左跨一步继续作揖,叩头起身,这是第三步,再右跨平移一步,缓缓行到香案前,作揖下跪,上香,祭酒,叩头,起身,作揖,这是第四步。紧接着继续右跨平移一步重复作揖叩头起身动作,这是第五步。再右斜跨,退回一步继续作揖叩头起身动作,这是第六步。第七步是左腿斜跨继续重复,第八步是右跨平移到原点然后按照以上动作以“8”字形重复三遍,每一步都必须作揖下跪磕头起身作揖,共磕二十四个头,最后以退后一步磕四个头收尾算是大功告成,称“二十四拜”。在磕头过程中,灵棚两旁的孝子孝孙和随行的都要一起磕头,不能起。没有一定的耐力和认真是完不成这么繁琐的动作。
女客祭拜方式同男客。祭拜完毕就是吃饭。客人不会大吃大喝,只是象征性地吃一下,然后就走。
他们吃过后,已到十二点,接下来就该上坟了,叫“送灵”,前面有响器开路,铁炮声鸣起,敲锣打鼓,我们叫这阵仗为“全锣支事”,浩浩荡荡,妈妈说:“你爷和你奶奶就这两天最guang gun(土话,就是最厉害,最牛的意思),请过来在咱家好吃好喝享受一天,吃饱喝足后还得把他们恭恭敬敬送走”。
送灵结束后整个仪式也算是划上了一个句号。余下就是自己村里门口上帮忙的亲朋朋友,该好吃好喝起来。
在经历了奶奶的三周年祭之后,对家乡的风俗、礼节、血缘、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
来源:老家睢县 作者 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