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保健行业怎么样(总有一些人在孜孜不倦地黑化保健行业)
未来保健行业怎么样(总有一些人在孜孜不倦地黑化保健行业)首先,这个9块钱仅仅是走出工厂的成本,不是市场价格;文章举了一个法院判决诈骗的案例,向中老年消费者夸大虚构所售食品“PQQ磷脂酰丝氨酸复合压片糖果”,售价5000元的保健品进价仅9块。其次,毒品是非法产品,价格见不得阳光,当然是随便胡说。保健产品是有出处有监管的产品,价格明示。如果保健产品违背价格和价值不能相差太远的价值规律,自然会被市场淘汰。所以,说保健食品价格没谱是个伪命题,是典型的胡说八道。2、所举案例牵强
总有一些人在孜孜不倦地黑化保健行业。日前,一篇标题为“比毒品还暴利,专坑老年人,保健品骗局正在毁掉这个行业”文章,又借助自媒体平台,进行流传。从这个标题就可以看出,又是一篇造谣滋事的文章。而这样经过包装的谣言比公开谩骂更恶毒。
看看这篇文章一个个攻击保健行业的槽点:
1、先说标题:“比毒品还暴利”
首先,保健产品是为了人民健康的,毒品是害人的,二者不可相提并论;
其次,毒品是非法产品,价格见不得阳光,当然是随便胡说。保健产品是有出处有监管的产品,价格明示。如果保健产品违背价格和价值不能相差太远的价值规律,自然会被市场淘汰。
所以,说保健食品价格没谱是个伪命题,是典型的胡说八道。
2、所举案例牵强
文章举了一个法院判决诈骗的案例,向中老年消费者夸大虚构所售食品“PQQ磷脂酰丝氨酸复合压片糖果”,售价5000元的保健品进价仅9块。
首先,这个9块钱仅仅是走出工厂的成本,不是市场价格;
第二,查了一下,实际上,法院判处商家诈骗罪的理由是商家对消费者隐瞒真相,声称产品可以治疗癌症、心血管疾病;
至于价格,保健产品不是受国家价格管控的产品,只要明码标价,并且说得通定价的理由,就没毛病。
所以,以价高的理由说保健产品是无稽之谈。
3、“自造”数据
文章说,中国消费者协会就有一项调查则表明,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的现象。
不知道这个数据真的是中消协发布的,还是媒体杜撰的。如果是真是中消协发布的,那就是说保健行业已经没有发展甚至存在的价值,保健食品的监管法规都是虚设,中消协的上级单位市场监管总局的工作也是应该打脸。
如果是媒体杜撰的,那就是造谣。反正我没有查到中消协关于70%数据的官宣文件,建议中消协对此查一查。
4、教育营销不违法,也有错?
文章说,在讲座上,所谓的知名养生专家就会在教授养生知识的过程中,夹杂私货,推销本场讲座主角“xxx保健品”。保健品销售员一定要把(疗效的)缓慢型讲好,讲好缓慢型实际上就是留住没有看到效果的那帮人。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第一,既然是上加班的讲座,当然要讲产品,这和各种产品的推介会一样;
第二,保健产品不是药品,健康作用不可能立竿见影,当然要把缓慢性讲好。
所以,教育营销既不是保健产品独有的经营模式,也不是违法行为,更不是诋毁保健行业的理由。
5、造谣文章的特点
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有几个特点:
一是,粘贴拼凑了很多数据和案例,像是行业分析文章;
二是,夸大和虚构了很多事实,有意给保健行业抹黑;
三是,把价格、营销等本来不是保健行业毛病的问题说成行业乱象;有意误导读者;
四是,得出保健行业一片黑暗的结论,以盖棺定论的方式否定保健行业;
五是,以偏概全,用扒粪的方法把一些涉及保健产品的案例拿出来给行业添恶心,而这些案例一是已经终结的过去时,二是所占比例极小。
由于有了会这样勾兑和套路,这种文章就更加具有蛊惑性,貌似亲民,实则害人。
事实上,这篇文章也存在着一个整体逻辑上的错误。
一方面说了2020年老年人口总消费达到了7.01万亿元,老年市场规模达5.4万亿元。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消费将达到61.26万亿元,老年市场规模将达48.52万亿元。说了2021年老年齿科消费增长8倍、健康体检消费增长2倍;健康服务类商品数量同比增长超10倍,医药、营养保健品的商品数量同比增长超1倍。
另一方面,又把保健行业说得一无是处,这不是自相矛盾和自我否定吗?
这篇文章,不由自主地让人联想到当年那篇出自浪潮工作室假借人民日报名义的臭名昭著的文章“中国保健品都是骗人的,没有例外”。
两篇文章观点同出一辙,笔法都是虚假宣传加制造谣言,得出保健行业一片黑暗的结论,蛊惑公众,干扰舆情,伤害行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监管者的偏见和懈怠,因为行业的沉默,因为消费者知识的缺失,这样的胡说八道才肆无忌惮地传播,这样的造谣者才有恃无恐。
不愿总是对这样的文章进行批驳;不愿再追究造谣者龌龊的心态和阴暗的动机;更不愿意抱怨保健行业不太舒适的生存环境。
只想说,保健行业的企业应该团结起来,就像抵制新冠一样,扶正祛邪,一是把各自的企业做出彩,二是把出彩的事说出来,有了正能量,谣言就不会猖獗!
而治本的方法是,监管部门出手,代表行业起诉造谣者一个损害商誉罪,制裁一两个胆大妄为的自媒体,果真如此,当是行业的幸事。用法治的力量,打击危害行业的谣言,正是监管部门履职尽责的表现。
说保健品比毒品还暴利的这个自媒体,跟前几年说“中国保健品都是骗人的,没有例外”的浪潮工作室一样,都是打着新媒体的旗号,哗众取宠,骗取流量的。(来源晓理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