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韩寒这世上没有突然的横空出世(一亿阅读量之后再回看韩寒的三篇新概念获奖文)

韩寒这世上没有突然的横空出世(一亿阅读量之后再回看韩寒的三篇新概念获奖文)不过总体肯定是高于99.99%的中学生了,跟当年那位高考满分作文《赤兔马之死》差不多的水平,后者还更有境界一些,文言功底也更深厚。韩寒的这几篇作文曾经被人诟病猜疑是伪作。现在看也还是觉得其中有几处让人颇为疑惑和震惊。比如《求医》和《书店》引用的《父与子》《烟》(屠格涅夫)这都属于苏联作品,当时作者说是初二时的练笔习作,初中生喜欢读这些而且读的很细,引用的都是其中不重要的片段细节,这种初中生的阅读表现很难得,的确容易让人觉得是上一代人的阅读品味。比如《杯中窥人》举例拉丁文里有个词语叫“Corpusdelieti”,解释为“身体、肉体、犯罪条件”,“可见罗马人认识到肉体即为犯罪条件”。80后的外语一般都是英语,而我们知道我们的父辈在上学的时候是有过一个阶段学习拉丁语的,反正我记得我爸爸(一位60后)的老皮箱里就曾经有一本拉丁语教材。这么看很可能是韩寒沉浸在他爸爸的书房里,读了爸爸珍藏的苏联作品

中学阶段我们那一票好友都很崇拜和羡慕韩寒,崇拜他能写出像大人一样甚至更加有趣的好文章,羡慕他可以通过作文获奖报送上大学,然后在高中可以肆无忌惮得踢球。所以,我们几个也曾经尝试给新概念作文大赛投稿,那时候大约是第四届。印象里从第五届的获奖文集开始,就有点看不懂了。

我记得自己是用稿纸手写的一篇《理发》,看这名字就知道是默默得学习和模仿韩寒的《求医》、《书店》。韩寒的这两篇假如说是天赋的基础上外加三五千万字的杂书阅读量的水平,那么我那个就只是不到一百万字的有效阅读量,并且是个理科生的水平。结果自然是寄出之后就了无音讯了。现在很后悔当时没有打印和电子版本,要不然现在看看也蛮有趣的。只记得是有写到在理发过程中看到桌子底下有一只蜘蛛正在补网、纠缠锁死一只触网的猎物。那个时候我大概是高一,是趁着每月一次的大休回家体验的生活、抽空做的学习之外的思考和写作。

韩寒这世上没有突然的横空出世(一亿阅读量之后再回看韩寒的三篇新概念获奖文)(1)

刚说韩寒那前两篇是三五千万字的阅读量的水平,可能太低估了。这么估计是因为看到一则清华的知名教授讲招生故事的视频,说遇到一个理科化学专业的报考生,问他读过什么书、读了多少,对答如流,果断加分招入。理由是:“看重了一个理科生难得的三千万字的阅读量,在这个基础上做实验研究是会很不一样的,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才。”那韩寒博览群书,20万字一本的得看个两三百本不成问题,就是两三个小书架的体积,对一个还要忙于玩乐的中学生来说应该已经很多了。对比来看,我这最近十年阅读不辍,大概也就是攒下了六七个书架的书,外加kindle里三百多本电子的,这加起来也就1000本左右,每本20万字的话大概2亿,少算点,平均每本10万字总该有,那就正好一个亿。

自己读了一亿之后,再回过头来品读一下当年崇拜的韩寒的三篇获奖作文,还是感觉不错,语言犀利、幽默、讽刺,整体篇幅结构小而美,属于休闲杂文之列。前两篇《求医》《书店》稍显玩笑戏谑,没有怎么拔高,第三篇临场发挥的《杯中窥人》境界更高一层,但即便如此,也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引用案例故事方面体现的阅读量并不是特别高,比如和《书店》一样引用了《舌华录》来说事;再就是辩证性上还是略显年轻,阅历视野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有限。

不过总体肯定是高于99.99%的中学生了,跟当年那位高考满分作文《赤兔马之死》差不多的水平,后者还更有境界一些,文言功底也更深厚。韩寒的这几篇作文曾经被人诟病猜疑是伪作。现在看也还是觉得其中有几处让人颇为疑惑和震惊。比如《求医》和《书店》引用的《父与子》《烟》(屠格涅夫)这都属于苏联作品,当时作者说是初二时的练笔习作,初中生喜欢读这些而且读的很细,引用的都是其中不重要的片段细节,这种初中生的阅读表现很难得,的确容易让人觉得是上一代人的阅读品味。比如《杯中窥人》举例拉丁文里有个词语叫“Corpusdelieti”,解释为“身体、肉体、犯罪条件”,“可见罗马人认识到肉体即为犯罪条件”。80后的外语一般都是英语,而我们知道我们的父辈在上学的时候是有过一个阶段学习拉丁语的,反正我记得我爸爸(一位60后)的老皮箱里就曾经有一本拉丁语教材。这么看很可能是韩寒沉浸在他爸爸的书房里,读了爸爸珍藏的苏联作品和拉丁语的书。韩寒在书店里提到可以在一个下午通读一个书柜,在这种能力的夹持下达到什么水平高度都不足为奇了。

韩寒这世上没有突然的横空出世(一亿阅读量之后再回看韩寒的三篇新概念获奖文)(2)

反正我这里决然不是要去做侦探,只是说下个人阅读体会。更多的是惊叹的好的方面。像韩寒这样的把医院的非人性化的小窗口、欠缺的服务意识和态度、部分不太负责的随意诊断、个别潦草的医生字迹、对病人的谩骂、书店的经营困境、民工偷读人体艺术、孩童把书弄脏、文人抠门死等打折、大众阅读品味等问题,用开玩笑的风趣的讲亲身经历的方式写出来,也很有力量。不像直陈问题那样尖锐、严肃、无聊。社会上多的是“八股文”,挺缺这种类型,更优于学校教的那种应试作文。这种类型尤其适合网络社会、博客主页、公号自媒体之类。可惜的是,本来8090后就缺少这种文体的情况下,连当年挑大旗的韩寒也很少写了,不做那“为文为人都在二十四品之外的叛才李敖”了。做电影搞商业化什么的,都已是浸泡多时、“沉到杯底的布”了。

韩寒这世上没有突然的横空出世(一亿阅读量之后再回看韩寒的三篇新概念获奖文)(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