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称呼的禁忌和意义(称呼的学问)

称呼的禁忌和意义(称呼的学问)而且称呼某人的字的时候,后面不用再加尊称,这就够了。这一点比较普遍,譬如我们看到的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里面的玄德,孔明,云长,翼德,子龙,孟德,元让,妙才,文远,仲谋,公瑾,子敬……等等都是如此。华夏民族对称呼的演化,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而逐步加重的。上古时候,人们的尊称不过是“君,公,卿,子”等之类,这些从爵位演化而来的简称,并且这些简称是用不到普通人身上的。普通百姓们,大家都称呼姓名,或者把姓字省略了称呼名就行了,只有读书人或者做了官的人,还在名之外起一个“字”。有了“字”的人,外人称呼他的“字”,那就是尊称了。

有句俗语叫做“礼多人不怪

称呼的禁忌和意义(称呼的学问)(1)

”,大抵意思是说,只要你礼数周到,和你打交道的对方就不会(无法因为你的礼数周到)而责怪你。

这一说法有其合理性,毕竟中国人是要面子的,别人已经对你彬彬有礼了,你还要大发雷霆不依不饶,那么一般来说无外乎之前对方因为某事做得太过了,可是即便如此,也会因为对方的礼数周到而消除一部分火气。

说到礼数,那就不能不说称呼的问题了。

华夏民族对称呼的演化,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而逐步加重的。

上古时候,人们的尊称不过是“君,公,卿,子”等之类,这些从爵位演化而来的简称,并且这些简称是用不到普通人身上的。

普通百姓们,大家都称呼姓名,或者把姓字省略了称呼名就行了,只有读书人或者做了官的人,还在名之外起一个“字”。有了“字”的人,外人称呼他的“字”,那就是尊称了。

这一点比较普遍,譬如我们看到的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里面的玄德,孔明,云长,翼德,子龙,孟德,元让,妙才,文远,仲谋,公瑾,子敬……等等都是如此。

而且称呼某人的字的时候,后面不用再加尊称,这就够了。

当然,对于一些身份够高,年龄够老的人,字的后面再加一个“公”字,也就到顶了。而对于普通人,十分年长者也不过称呼一个“老丈”而已。

称呼的禁忌和意义(称呼的学问)(2)

这种情况在隋唐之前都是正常的,一直到了五代之后的两宋,才开始慢慢变得称呼过分起来。

这种情况其实始作俑者应该是从宋太祖赵老大开始的,此君当上了皇帝之后,称呼上也依旧保持着之前的风格,比如在宫廷里,称呼他的弟弟赵老二光义,依旧是“二哥”。

之后他们的后代有样学样,对自己的兄弟儿子,都是以排行而加一个“哥”字,这种称呼上的虚高,一直贯穿了整个南北两宋。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矣。皇帝老儿都这样了,整个两宋军民,“哥”就是大众的尊称之一种了。

除此之外,从宋朝开始,社会上流行“僭用官称”的现象。

北宋时,民间多称呼富人或有身份的人为“员外”、其实员外是官名“员外郎”的简称,例如婉约派词人柳永就是“屯田员外郎”,官秩正八品。换算到现代,那也是一个妥妥的副处级待遇了。

以及我们现在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当铺里的“朝奉”、留着两撇鼠须,一脸奸诈形象的家伙,其实是出自“朝奉大夫”的简称,这是北宋前期正五品下文散官,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后改为从六品,这要放在当代,一个副厅是最低的,前期都有担任地级市市长的资格了。

还有称呼满大街到处溜达的流氓,侠客,混混之类的为“防御”(防御使)、“将仕”(将仕郎)等等这种武职官名的。

以及称呼武人为“太尉”的,不管官衔多大,先弄一个“太尉”的头衔给对方安上再说。要知道“太尉”这玩意儿,且不说秦汉三国的时候是位列“三公”尊崇无比的,就连在大宋朝,那也是得做到三衙管军的高位,才有资格被称为太尉的。

至于称术士为“太保”,艺人为“仆射”,店仆为“博士”等等,就更加搞笑了。

宋徽宗政和六年设立武职官阶“保义郎”,结果“保义”这个称呼也很快被民间滥用。

宣和七年金兵入侵,徽宗禅位给钦宗,自率亲信逃往泗上,微服出游,买鱼为乐,被沽人呼为“保义”。譬如《水浒传》里宋江原本的外号叫做“及时雨”,后来当了梁山的大头领,就改为“呼保义”了。

这种现象的起源是唐末五代官衔封赏太滥,导致官称贬值。

称呼的禁忌和意义(称呼的学问)(3)



宋朝一般称官员为“官人”,没有称官员为“大人”的。一般都是在姓或者字后面加这个人的最高官秩,比如某学士,某枢密,某转运等等。

在宋朝的时候,“相公”两个字才是最尊贵的称呼,除非做到宰相,才有资格被称呼为某相公,否则,哪怕是做到只比宰相低一级的枢密使,参知政事,都没有资格被称呼为“相公”。

当然,到了宋朝越往后,称呼僭越现象越普遍,相公慢慢也泛滥起来。

但是“大人”这个两个字,却始终没有被滥用,因为这是儿子对父亲的称呼!

《鸡肋编》:“世惟子称父为大人,若施之于他,则众骇笑之矣。”

元朝统治粗疏,纲纪松弛,庶民僭用官称的情况更加普遍。

比如地主被尊称为“员外”,丈夫被尊称为“官人”“相公”,弄得不伦不类。

不过即便如此,“大人”也没有被滥用。甚至在其后的数百年间,官场上也好,民间也罢,都没有随便称呼别人为“大人”的,这种随便认爹的习惯,大家都知道不好。

明朝官场多尊称为官者为“先生”,极贵者如大学士、大小九卿等,称为“老先生”,而“大人”的称呼多为子呼父,用来称呼官员被认为不合体,很少使用。崇祯十一年,崇祯帝御门召见一群推官知县,有人激动得语无伦次,管皇上叫“老大人”,想想觉得不妥,又改口叫“老皇上”,崇祯微微一笑,置之不问。

大人这个称呼,直到清朝才开始泛滥开来。

清朝的官场称谓,举人称“爷”(百姓也有称举人为“老爷”的),进士称“老爷”,司院称“大老爷”。而文职六部九卿、督抚藩臬,武职都统总兵、绿营提督等,均称为“大人”。

至此,这种随便认爹的称呼开始在社会上流行,而目前的古装影视剧上,更是不管三七二十,只要是当官的,见面就是“大人”,甚至很多网络小说上,也是到处都是“大人”……

这种到处“认爹”的现象,实在是不可取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