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三个话题(要么孤独要么你就庸俗)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三个话题(要么孤独要么你就庸俗)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它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他们做出的选择真可谓饥不择食,要找到这方面的证明只须看一看他们紧抓不放的贫乏、单调的消遣,还有同一样性质的社交谈话,以及许许多多的靠门站着的和从窗口往外张望的人。正是由于内在的空虚,他们才追求五花八的社交、娱乐和奢侈;而这些东西把许多人引入穷奢极欲,然后以痛苦告终。独处而不是孤独,一个人喜欢独处并不是孤独的!▼“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是叔本华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孤独的人将它奉为安慰心灵提神醒脑的十全大补汤。但看完他本人的描述后,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感受。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海因里希在他儿子十七岁的时候便为他设计好了未来的剧本,下海经商。而且为了让剧本早日上映,前者相当幽默地在欣赏风景时失足坠楼,魂归巴伐利亚的蓝天绿草。不过海大叔的幽默感和一片苦心并不营当,母子俩无心买帐。
小阿瑟弱弱地继承了父亲遗志,打算接手这个商业帝国。但海爱因里希的老婆却不是个好的导演,那个高雅的女人在正待绽放的年纪失去了丈夫,这让她相当抑郁,抑郁同时也顺带鄙视起了叔本华。叔本华可受不了这种鄙视,于是他果断弃商从文,漂洋过海入学深造。他猎足广布,享受着精神的思考。
然而痛苦的种子逐渐萌芽,他感受到生活的痛苦,思考这些痛苦,又痛苦地思考。他就在这样痛苦的循环中设计着悲观主义哲学的伟大体系。1818 年,三十岁的叔本华发表了他的成名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他把世界分为表象和意志两个层面,一切表象的存在都是意志的客体化,这就是生存意志。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他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暂时解脱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脱办法是皈依我佛,无欲无求。
▼
▼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是叔本华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孤独的人将它奉为安慰心灵提神醒脑的十全大补汤。但看完他本人的描述后,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感受。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独处而不是孤独,一个人喜欢独处并不是孤独的!
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它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他们做出的选择真可谓饥不择食,要找到这方面的证明只须看一看他们紧抓不放的贫乏、单调的消遣,还有同一样性质的社交谈话,以及许许多多的靠门站着的和从窗口往外张望的人。正是由于内在的空虚,他们才追求五花八的社交、娱乐和奢侈;而这些东西把许多人引入穷奢极欲,然后以痛苦告终。
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手段莫过于拥有丰富的内在即丰富的精神。
因为人的精神财富越优越和显着,那么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这些人头脑里面的思想活泼奔涌不息,不断更新;它们玩味和摸索着内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多种现象;还有把这些思想进行各种组合的冲动和能力所有这些,除了精神松弛下来的个别时候,都使卓越的头脑处于无聊所无法到达的地方。
但是,突出的智力是以敏锐的感觉为直接前提,以强烈的意欲,亦即强烈的冲动和激情为根基。这些素质结合在一起提高了情感的强烈程度,造成了对精神、甚至肉体痛苦的极度敏感。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騷扰的生活。因此,一旦对所谓的人有所了解,他就会选择避世隐居的生活;如果他具备深邃、远大的思想,他甚至会选择独处。
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
所以,一个人具备了卓越的精神思想就会造成他不喜与人交往。的确,如果社会交往的数量能够代替质量,那么,生活在一个熙熙攘攘的世界也就颇为值得的了。但遗憾的是,一百个傻瓜聚在一起,也仍然产生不了一个聪明的人。相比之下,处于痛苦的另一极端的人,一旦匮乏和需求对他的控制稍微放松,给他以喘息的机会,他就会不惜代价地寻找消遣和人群,轻易地将就一切麻烦。他这样做的目的不为别的,只是为了逃避他自己。
因为在独处的时候,每个人都只能返求于自身,这个人的自身具备就会暴露无遗。
因此,一个愚人背负着自己可怜的自身这一无法摆脱的负担而叹息呻吟。而一个有着优越精神禀赋的人却以他的思想使他所处的死气沉沉的环境变得活泼和富有生气。因此,塞尼加所说的话是千真万确的:“愚蠢的人受着厌倦的折磨”。同样,耶稣说“:愚人的生活比死亡还要糟糕。”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大致而言,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
闲暇是人生的精华,除此之外,人的整个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劳作而已。但闲暇给大多数人带来了什么呢?如果不是声色享受和胡闹,就是无聊和浑噩。人们消磨闲暇的方式就显示出闲暇对于他们是何等的没有价值。
在各国,玩纸牌成了社交、聚会的主要娱乐。它反映了这种社交聚会的价值,也宣告了思想的破产。因为人们彼此之间没有可以交换的思想,所以,他们就交换纸牌,并试图赢取对方的金钱。
闲暇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存在开出的花朵,或者毋宁说是果实。也只有闲暇使人得以把握、支配自身,而那些自身具备某些价值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幸福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闲暇只会造就一个无用的家伙,无所事事,无聊烦闷,他的自身变成了他的包皮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