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东昌府区梁水镇战斗旧址(与白求恩齐名的他与聊城渊源颇深)
聊城东昌府区梁水镇战斗旧址(与白求恩齐名的他与聊城渊源颇深)两次押运医疗物资没错,这里提到的哈励逊,就是铁尔生·莱孚·哈励逊,他与白求恩以及柯棣华一起,被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国际友人马海德博士称为“三个志愿军”。这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印度大夫柯棣华。他们的名字朗朗上口,他们对中国作出的贡献,让人难忘。事实上,还有一位低调的加拿大医生,也曾献身于这片土地,并与聊城有着深刻的渊源。在8月20日上午举行的聊城市老促会工作新闻媒体通报会上,相关负责人提到,去年以来,市老促会曾经到阳谷县大布乡的哈励逊医院旧址调研,推进其恢复修建工作。
哈励逊1907年的毕业照片
阳谷哈励逊医院旧址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中国陕北苏区,开始了近4个月的考察。此后,他写出了那本轰动全球的著作《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
可能他当时并不会想到,更多的有心人,也和他一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这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印度大夫柯棣华。他们的名字朗朗上口,他们对中国作出的贡献,让人难忘。
事实上,还有一位低调的加拿大医生,也曾献身于这片土地,并与聊城有着深刻的渊源。
在8月20日上午举行的聊城市老促会工作新闻媒体通报会上,相关负责人提到,去年以来,市老促会曾经到阳谷县大布乡的哈励逊医院旧址调研,推进其恢复修建工作。
没错,这里提到的哈励逊,就是铁尔生·莱孚·哈励逊,他与白求恩以及柯棣华一起,被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国际友人马海德博士称为“三个志愿军”。
两次押运医疗物资
历尽艰辛去解放区
1881年1月5日,哈励逊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铁尔森堡镇。祖父是银行家,外祖父是铁尔森堡镇的创始人之子。哈励逊是家中老大,下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14岁时,哈励逊即离家参加了安大略省的一个步枪队,1902年,21岁的哈励逊因在当兵期间亲眼所见伤病员的痛苦,下决心考入多伦多大学立志学医。虽然他并不精通“小医治病,中医治人,大医治国”的中国哲学,却在以后的生活中,实实在在实践了它。
1912年,哈励逊第一次来到中国,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1938年9月,哈励逊再次来到中国,在上海以志愿军的身份参加了中国红十字会,不久到新四军中做医疗救护工作。
1946年前后,哈励逊在上海参加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医务工作。当年4月,他被派赴北平筹备医药物资。这年夏天,哈励逊押送280箱医药用品从北平出发奔赴邯郸,行前,正在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工作的叶剑英、黄华以及马海德博士为他送行。这一路尽管艰苦,但哈励逊顺利完成任务,受到了邓小平等人的接见。他们高度赞扬哈励逊在刘邓大军南下前夕,送来宝贵援助。
1946年12月4日,受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福利基金会、解放区救济总会、加拿大红十字会和美国红十字会等机构的委托,哈励逊开始了又一个行程。这一次押运是实打实的“重磅”,一共装了三个车皮,包括40吨医药器械和20吨纺织品,由上海出发运往邯郸。一路上,运送工作受到国民党军队的阻挠刁难,加之饥寒交迫以及北方的恶劣气候,他的身体受到严重伤害。
“我们在泥泞的路上跋涉了4英里,那天晚上睡在舒服的床上,没有灯光,因此晚上是摸黑吃饭,上床。”在日记里,哈励逊这样写道。
他所经历的苦日子还包括经常性的挨饿,每天只能喝一杯用地沟水煮出的咖啡,找到像鸟蛋一样的鸡蛋即欣喜若狂等等。即使在最艰苦的时候,哈励逊也不忍心独自进食,还经常让出自己的食物。
1947年1月10日,这位加拿大医生不堪长期的饥寒和劳累,病逝于阳谷县张秋镇,终年66岁,当时就近葬在了开封。
市老促会正推动
哈励逊医院旧址恢复性修建
哈励逊在张秋病逝不久,为纪念他为解放区军民所作的巨大贡献,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成立冀鲁豫行署卫生局张秋哈励逊医院分院。
1947年,刘邓大军渡河南下途经郝楼时,部队领导经过认真考察,将哈励逊医院迁到郝楼,更名为冀鲁豫行署哈励逊总医院,并在濮阳和朝城设立两个分院。而哈励逊医院,正是现在的聊城市人民医院的前身。
阳谷郝楼村也是聊城市重点革命老区村之一。聊城市老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如峰说,如今在郝楼村,依然还有当年医院的老房子,目前老促会正推动该旧址的恢复性修建工作。
刘如峰说,当年医务人员进驻后,郝楼人兴高采烈,把最好的42间房屋让给了医院。当时,医院设有门诊室、手术室、医务室等。当时这里的群众基础非常好,伤兵得到很好的照顾。医院不仅为部队提供诊疗,还与群众打成一片,培养起深厚的军民感情。当时,为了给村民诊治,医院制作了一种“木剑”样式的通行证,就像现在的名片一样,村东村西各有一种,村民凭此可免费治病。
1948年7月,冀鲁豫第六专署政民医院、筑先县医院和哈励逊总院派出一部分人员共同组建成哈励逊二分院。1949年9月,冀鲁豫九专署政民医院由朝城搬到聊城,与哈励逊二分院合并,正式成立平原省聊城专区人民医院,后经历次调整及更名,发展为今天的聊城市人民医院。
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宗锋 通讯员 杨春建
来源于聊城日报、聊城晚报、聊城新闻网的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