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清晰度最高的头显(G2头显为什么被称为)
目前清晰度最高的头显(G2头显为什么被称为)因而,要想实现清晰度的最佳效果,高分辨率的显示器只是其一,全方位优化上述提到的其他相关因素,才能最终实现高清晰度的视觉效果。视觉暂留:又称余晖效应。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光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还短暂停留,这就是余晖效应。在一般VR头显中,余晖效应会给人造成眩晕感。Tips:纱窗效应:由于VR眼镜的分辨率不足,人眼会直接看到显示屏的像素点,就好比在纱窗后看东西一样。Mura:日语“斑”,指显示器亮度不均匀,造成各种痕迹的现象。
(VRPinea 6月3日讯)惠普于上周正式发布了同Valve和微软合作的全新VR头显:Reverb G2。相比于初代Reverb G1,G2进行了全方位的改进。尤其在清晰度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外媒评测后表示 Reverb G2 是目前市面上清晰度最强的 VR 头显。
P君不禁好奇,为什么G2的清晰度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和G1相比,G2又做了哪些改进呢?
VR清晰度不止高分辨率的显示器
我们通常会用“清晰度”来评价VR头显中画面的清晰程度,而清晰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影响VR画面清晰度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纱窗效应、mura、视觉暂离、颜色拖影等等,这些因素单个或者综合作用的最终结果,都将直接影响“清晰度”的高低。
Tips:
纱窗效应:由于VR眼镜的分辨率不足,人眼会直接看到显示屏的像素点,就好比在纱窗后看东西一样。
Mura:日语“斑”,指显示器亮度不均匀,造成各种痕迹的现象。
视觉暂留:又称余晖效应。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光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还短暂停留,这就是余晖效应。在一般VR头显中,余晖效应会给人造成眩晕感。
因而,要想实现清晰度的最佳效果,高分辨率的显示器只是其一,全方位优化上述提到的其他相关因素,才能最终实现高清晰度的视觉效果。
初代Reverb G1有何不足之处?
事实上,凭借单眼显示器2160*2160的分辨率,G1已经高于市面上其他主流消费者头显。但受到其他短板的限制,G1未能将这高分辨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Reverb G1
具体而言,首先,G1显示屏上存在明显的亮度不均问题。看起来像是透镜上出现了模糊的精细网格,或者显示有些浑浊。对于智能手机或电视屏幕,亮度不均的影响不大,因为屏幕不会随着用户转向而移动。但对于VR头显,亮度不均和纱窗效应很是瞩目,因为当使用者转动头部时,它同样会在虚拟世界中移动。
G1与G2对比
其次,G1中还有严重的红色拖影——在使用者转动头部时,会发现图像中的红色稍微落后于其他颜色,从而造成一种拖影现象。当画面中红色非常突出,或者是使用者快速晃动头部时,这个问题使得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最后,G1的色差处理也比较糟糕——透镜边缘存在轻微的色差。色差其实不是影响清晰度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市面上的其他头显都没有色差问题,G1偏要丢人人都能拿的分数。
综上可见,尽管G1的分辨率和像素密度在市场上都是遥遥领先的,但是由于显示器和透镜的落后,使其无法提给供用户高清晰的体验。
那么,Reverb G2突破何在?
发现问题后的惠普,为有效优化和提升清晰度效果,在Reverb G2上做了一些列优化措施。
首先,明显的亮度不均的现象几乎完全消除,光凭这点就足以对清晰度产生很大的改善。此前G1虽然纱窗效应不明显,但亮度不均的问题还是留了下来,而这个问题在G2中得到了解决。同时,G2,尽管屏幕依然存在一定的色差,但这已经是一种进步了。
G2的整体清晰度得到了显著提高,一切都得归功于其采用了新款透镜和新款显示器。
在透镜方面,Reverb G2采用了Valve设计的透镜。Valve曾表示,这种透镜旨在迎接下一代VR体验,其优化了清晰度和图像锐利度,同时还能减少杂散光。改善过后的透镜使得G2拥有比G1更佳的分辨效果,这进一步提高了清晰度。
显示器部分,G2和G1同样都是90 Hz的液晶显示器,均为2160*2160,但是惠普表示对G2的屏幕改善了对比度和亮度。优化过后的亮度使其能够降低显示器的视觉暂留,这意味着图像在用户进行头部运动时更加清晰。
《半衰期》
以具体的游戏为例,当使用者用G2启动《半衰期》时,会感觉自己像是赋予了一双新生的眼睛。使用者能看到此前从未引起注意的细节,比如猎枪的金属划痕、手枪侧面的字母,以及覆盖排水管的无害标签等等。
优化G1中存在的亮度不均、颜色拖影等问题,采用V社的透镜,再配上了改善后高分辨率的显示器……Reverb G2是否真是当前市面上的“最强清晰度”,P君尚不敢断言。但看了《半衰期》的游戏体验,Reverb G2的视觉效果确实值得期待。对于特别注重清晰度和分辨率的使用者,如模拟驾驶类的游戏玩家,Reverb G2可以一试。
本文由Road to VR刊发,属VRPinea原创编译稿件,转载请洽:brand@vrpine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