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天的短句20条(来点秋天的仪式感)
关于秋天的短句20条(来点秋天的仪式感)临死前,李衡把儿子叫到床前,说:“你母亲不让我攒钱,所以咱家穷得很。不过,我给你们留下了木奴一千头,我死以后,靠着这些木奴,你们母子当可衣食无忧。”习家是名门,很是清高,李衡迫于妻族的严厉,不敢治理私产,又忧心未来,绞尽脑汁,竟然想到了一个变通的法子。也因为此,王羲之的“奉橘三百枚”,和李衡的“木奴一千头”,我总想不到那些绿绿的桔子上去。“木奴一千头”,其实是个很有趣的故事。李衡本是襄阳兵户,汉末入吴为武昌庶民,荆土豪族习竺巨眼识英雄,将女儿习英习嫁给他,后来李衡果然官至东吴的威远将军。
橘子,是江南应季的果子。
说文解字里说,橘为“果。出江南。从木矞聲”,注里又解释道,橘受天命,生于江南。一旦过了淮河,生出来的果实就是酸酸苦苦的枳。
我们小时候,习惯把橘子叫成桔子,还是皮绿绿的那种,要把白色的筋络都撕干净了才吃,据说这种筋络吃了会上火。翠绿的皮很好看,味道也酸酸甜甜的,清鲜。
很长时间,我都以为橘子和桔子是两样水果,后来才知道,曾有一段时间橘字简化为桔,又改了过来,虽说“橘”“桔”不能通用,可是实际上已经混为一谈了。
也因为此,王羲之的“奉橘三百枚”,和李衡的“木奴一千头”,我总想不到那些绿绿的桔子上去。
“木奴一千头”,其实是个很有趣的故事。
李衡本是襄阳兵户,汉末入吴为武昌庶民,荆土豪族习竺巨眼识英雄,将女儿习英习嫁给他,后来李衡果然官至东吴的威远将军。
习家是名门,很是清高,李衡迫于妻族的严厉,不敢治理私产,又忧心未来,绞尽脑汁,竟然想到了一个变通的法子。
临死前,李衡把儿子叫到床前,说:“你母亲不让我攒钱,所以咱家穷得很。不过,我给你们留下了木奴一千头,我死以后,靠着这些木奴,你们母子当可衣食无忧。”
李衡死后二十多天,习英习知道了李衡这番遗言,给儿子解释道:“你父亲生前常说——江陵千树橘当封君家,所谓木奴千株,定是橘树园,家里这七八年少了十来户仆人,原来都是你父亲派去种橘树了。”
后来,这些橘子一年所产,可抵绢千匹,李家竟因此渐渐富起来,直到晋咸康年间,吴国都没了,李家还没败落。
咸康是东晋成帝司马衍的年号。咸康年间,写“奉橘三百枚”的那个人还在武昌、江州等地忙忙碌碌地做官,等他种出橘子来,那已是十几二十年以后的事了。
355年的深秋,王羲之在自己果园里收获了满满几大筐橘子,捡择之后着人寄出,随橘子附上一封手札。
这封手札如今看来,只有残破的十二个字: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东晋 王羲之 奉橘帖
这里的三百枚,当然不是实数,只是说,就这些,不太多,也不太少。
王羲之看起来对种植蔬果蛮有兴趣。他的果园里有“青李、来禽、樱桃”等果树,还跟当时的四川刺史周抚学习水果种植技能,经常要周抚给他快递水果种子。
手札中提到霜降前结果实的橘树,或为一种叫早黄橘的橘种,不知是否周抚给他的。元明之际的陶宗仪在《说郤》里道,有种早黄橘,开花结子比其它橘要早,别的橘子还酸着呢,早黄橘已经微甘了,右军帖里提到的橘子莫非就是这种橘?
不管是不是,王羲之种果树都算得上是有劳模精神了。
他给友人写信,说“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又说,“晚年优游无事,以种桑果为乐,果子成熟的时候,领着儿子们,抱着小孙子,在果园里走走看看,有熟透了的果子就大家摘下来分着吃。”
羲、献父子的手札里,常见他们寄果子给友人。老爹寄橘,有《奉橘帖》,儿子便寄梨,有《送梨帖》,与老爹口气如出一辙:“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
魏晋人的佳处,都在此间。日常三言两语,随手一行两行,便情致摇曳。
六七个世纪后,东坡先生偶然于好友刘季孙家里见到一个帖,惊叹道“君家两行十二字,气压邺侯三万签”——但这个帖,是《奉橘帖》,或是《送梨帖》,或是《黄柑帖》,在南宋时曾吵作一团,今人更不知,苏轼所见,到底是哪一个帖。
这个刘季孙,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刘景文,便是苏轼诗《赠刘景文》的受赠者。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大约是1090年十月间,苏轼在杭州任职时写下了《赠刘景文》,刘季孙当时也在杭州任两浙兵马都监。十一月,苏轼向朝廷上了一道《乞擢用刘季孙状》,举荐刘季孙担任更为重要的职务。
这年苏轼55岁,刘季孙58岁。
橙黄橘绿之说,苏轼固然是以“不要怂就是干”的精神来勉励好友老而弥坚,不过也与他本人爱橘有关系。
他在《楚颂帖》里说道:我特别喜欢种橘树,将来当在洞庭买一小果园,种柑橘三本株……
吾性好种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阳羡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颂。吾园若成,当作一亭,名之曰楚颂。
有了王羲之和苏轼作榜样,士人们有了新的奔头,南宋洪迈的《夷坚志》里说,自从有了“最是橙黄橘绿时”这个句子,吴中士大夫们都纷纷在自家园子里种起橘来,还把园子命名为“好处”……
“最是橙黄橘绿时”,后来常作“正是橙黄橘绿时”。大概是缘于,南宋有一幅《橙黄桔绿图》,对页有宋高宗(有的作宋宁宗)抄录的苏轼诗,最后一句,却是“正是”。
此图旧题赵令穰作,但大概是南宋宫廷画家受命所作的。
南宋 佚名 橙黄橘绿图
画上绘一条水流弯弯远去,水流两岸种满了柑橘树,果实已结得相当丰硕,有的都似乎饱满得裂开了,在空气里散发出甘甜的芬芳。
深秋初冬,于江南正是好季节。秋花还开着,芦苇初生,水也不冷,一只小鸟停在岸边,水中似有一对鸳鸯正在嬉戏。
安静,悠然,恰到好处的迷蒙,正似江南。
这样的景致,在太湖边的西山、东山,如今还时常可见到。
南宋移都临安,江浙风俗相近,自是常见。
南宋画家善以诗意入画,尤其苏轼在高宗朝深受朝野追捧,他的许多句子都曾入画,比如“春江水暖鸭先知”,比如“夜深惟恐花睡去”,亦比如“最是橙黄桔绿时”,也往往在画的对幅,有皇帝亲笔抄下的原诗。
后人很少留意到的是,这些句子多是皇帝选出,然后再命画家据诗意作画。
高宗对《赠刘景文》诗的追慕,难道仅仅是缘于江南秋景么?或许,是他敏锐地感知到了55岁的苏轼对58岁的刘景文最大的期许:我们五十多岁怎么了?人生的下半场才是最美的,壮士暮年,更宜奋进啊。
他细细看过画中的菊枝、橘林、清溪、飞鸟,默念着“老当益当”,提笔将苏轼的诗题于对幅,“正是橙黄橘绿时”,最重要的乃是当下。
读至此,你是否觉得,当下最重要的,是去剥一只橘子来吃呢?
吃了橘子,记得皮可以留起来,晒干,磨粉,和沉香粉混在一起做成香佩,这枚香佩就叫《橘颂》如何?
飞花令
飞花令是古人的文字游戏
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
《寒食》中的名句
“春城无处不飞花”
青春深圳在“诗意青春”栏目
推出“飞花令”环节
邀您在评论区留下
含有令牌中指定汉字的古诗词
以诗会友
共赏诗词之美
本期飞花令的令牌之字
END
编辑:李滋雨
校对:王超逸
审校:余治国
来源:菊斋
▼关注"青春深圳"微信、抖音、快手、B站、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