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春秋一念成空几度花开(鲸落一念山河成)
一场春秋一念成空几度花开(鲸落一念山河成)《清史稿》记载,“康熙三年三月,莱阳羊圈口潮上巨鱼,长六丈馀,声如雷,旋死。”东汉时期,“灵帝熹平二年,东莱海出大鱼二枚,长八、九丈,高二丈馀。”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鲸的记载,古人认为它特点有三:其一,体积庞大《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
一念成山,一念成海,
鲸落十里,万物重生。
4月2日,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发现了一个三米长的自然鲸落。鲸落,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自然现象。你知道吗?鲸落的出现,能给冰冷黑暗的海底,带来一份长达百年的繁荣,与热液、冷泉一同被称为深海生命的“绿洲”。
鲸是地球上最庞大的哺乳动物之一。在人们的印象中,鲸总是带着某些神秘又美丽的色彩,它们自由穿梭在一望无际的大海,其形态、动姿、呼吸,优雅又惬意。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鲸的记载,古人认为它特点有三:
其一,体积庞大
《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
东汉时期,“灵帝熹平二年,东莱海出大鱼二枚,长八、九丈,高二丈馀。”
《清史稿》记载,“康熙三年三月,莱阳羊圈口潮上巨鱼,长六丈馀,声如雷,旋死。”
其二,它能吞舟。
唐代韩愈在《海水》中写道:“海有吞舟鲸,邓又垂天鹏。”
清代王锡的《哀海贾》中说:“吞舟多长鲸,载山有巨鳌。”
其三、能引起海潮的涨落。
《尔雅》中有这么一段:
“鲸,海中大鱼也。其大横海吞舟,穴处海底。出穴则水溢,谓之鲸潮,或曰出则潮上,入则潮下;其出入有节,故鲸潮有时。”
意思是鲸是海中的大鱼,大得可以横跨海洋,嘴巴能吞下舟。它的洞穴在海底,每次出来时水花四溅,人们称之鲸潮。潮起潮落,但鲸鱼出入有时节。
《古今注》对它冒头出入海面也有描述:
“鲸鱼者,海鱼也。大者长千里,小者数千丈。一生数万子,常以五月六月就岸生子,至七八月导从其子还大海中。鼓浪成雷,喷沫成雨,水族惊异皆逃匿,莫敢当者。其雌曰鲵,大者亦长千里,眼为明月珠。”
这个让人畏惧的生物,也会经历死亡。当它预感到自己将要死亡时,会悄悄找寻一片深海海域,然后静静地、孤独地离开。气绝后,它的身体缓缓沉入海底。然后在这里点亮一个新的海洋生态系统。这个缓慢而孤独的过程有一个饱含诗意的名字——鲸落。
一鲸落,万物生。绝非浪得虚名。当鲸的躯体抵达海底时,很快被盲鳗、睡鲨、深海蟹等生物发现。它们在4-24个月内将鲸鱼的90%以上皮肉吞食,便心满意足的离开。之后一些体型较小的甲壳类生物(如蜗牛和蠕虫)便在此安家落户,一边生活,一边啃食残余鲸尸。等到鲸鱼只剩下骨架时,大量的特殊厌氧细菌爬入鲸骨深处,分解其中的脂类,产生可以供细菌生存的气体。这些气体能维持海洋生物的生存。当鲸鱼身上的全部营养被消耗殆尽,它的残骸便在海底化作礁岩,成为生物们的栖息之地。
这样一座鲸鱼的尸体可以供养一套以分解者为主的循环系统长达百年,这是它留给大海最后的温柔。据科学家统计,在北太平洋的深海中,至少有43个种类13490个生物体依靠鲸落而生。
这场盛大且漫长的鲸落如此悲壮又如此慷慨。它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有人说,鲸落仿佛古人神话中的盘古,盘古开天辟地,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
“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盘古长着龙头蛇身,他口里呼出的气,顿时变成了风和雨;他呻吟之声,变成了隆隆作响的雷霆;他睁开双眼变成了白天,闭上双眼变成了黑夜;死后,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了大地和高山;血液变成江河;筋脉变成了道路,头发和胡须也变成了天上的星星;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草地林木;肌肉变成了土地;牙齿和骨骼,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和坚石、珍宝;身上的汗水,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
虽然这只是神话,但无论是盘古还是鲸落,万物皆在轮回。鲸生于海,长于海,最终反哺于养育自己的海。这场疫情之下,多少人如同鲸落,他们不顾生死,默默保护着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可自己却悄然离开,回归尘土。
他们是吹哨人李文亮、是刚刚离开我们的护士张静静,是更多牺牲的英雄烈士,他们不曾离开,他们以另一种生命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