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华西村发展模式(华西村的变与不变)
现在的华西村发展模式(华西村的变与不变)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第二天下午两点,穿着白衬衫、黑裤子、黑布鞋的吴协恩准时出现在会议室。和记者交流时,他的语速很慢,聊起改革开放、聊起家庭、聊起“老书记”吴仁宝、聊起最近五年“全面深化改革”中,华西村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目标,“我们变的是方式和方法,不变的是道路和信仰;变的是能力和创新,不变的是根基和底线。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经超过了9万元。”回眸与奋进“华西村的发展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见证,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缩影!”近日,“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新“掌舵人”、华西集团董事长吴协恩刚刚在四川出席完全国“村长”论坛,就连夜赶回华西村,为第二天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的采访做准备。
吴仁宝之子吴协恩。 |
想了解更多人物故事,请扫以上二维码。 |
华西村内的大厦及高楼。 |
华西村内的别墅群。 |
回眸与奋进
“华西村的发展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见证,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缩影!”
近日,“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新“掌舵人”、华西集团董事长吴协恩刚刚在四川出席完全国“村长”论坛,就连夜赶回华西村,为第二天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的采访做准备。
第二天下午两点,穿着白衬衫、黑裤子、黑布鞋的吴协恩准时出现在会议室。和记者交流时,他的语速很慢,聊起改革开放、聊起家庭、聊起“老书记”吴仁宝、聊起最近五年“全面深化改革”中,华西村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目标,“我们变的是方式和方法,不变的是道路和信仰;变的是能力和创新,不变的是根基和底线。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经超过了9万元。”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
初夏的华西村气候宜人,村口“天下第一村”的招牌在阳光下熠熠夺目,主干道民族路两侧,摆着一摞近百个石雕:石狮子、石麒麟、石貔貅、石大象……这些都是华西村建村45周年和50周年时,友好企业赠送的。村中有9座塔状建筑物,分别承担着办公楼、医院、学校等功能,村中央的金塔可以鸟瞰全村的联排别墅。
谈富裕
要让脑袋比口袋更“富”
最彰显“天下第一村”豪气的,要数华西村广场旁边高72层的江阴龙希国际大酒店。酒店2012年底对外营业,竣工时建筑高度排在全国第8位,仅次于上海金茂大厦。“华西是1961年建村的,属牛,所以牛是华西的象征。”华西村党委委员赵志荣说。
吴协恩在2003年时全票当选为华西村党委书记,从此,华西村人称吴仁宝为“老书记”,称吴协恩为“新书记”。“我希望以后人们提到华西村时,想到的不仅仅是富,更能想到华西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如果还像以前那样光富口袋,不富脑袋,那也还是一个土豪;只有脑袋富了,这个富才能更持久,也就是要让村民‘精神比物质更丰富,脑袋比口袋更富有’。”
为达脑袋比口袋更富的目标,吴协恩把目光放在了村里的新一代年轻人身上。他说:“我们把年轻人送到美国西点军校去培训,送到贵州、青海等贫困地区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骨干人员送到EMBA工商管理去培训,把干部群体送到华西设在西藏的培训基地去体验,每月举办青年智慧论坛等,就是让年轻人更好地成长和成才。”
谈父亲
父亲成功因心中有百姓
谈到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人物。出生在1964年的吴协恩是吴仁宝的第四子,也是最小的儿子,在他10岁的时候,因为邻居孙家的独子意外去世,吴协恩被过继给了孙家,做了养子,后来因与孙家小姐青梅竹马,吴协恩亲上加亲,成了孙家的“上门女婿”。去年,吴协恩一家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吴协恩说,他对于父亲的最大印象是他的“心中有百姓”,“他心中装着老百姓,特别见不得穷人,我以前和他一起去一些落后地方扶贫,他总是让我先在口袋里准备几千元,看到困难人家,他就会对我使个眼色,‘协恩啊’,我就明白他的意思,从口袋里拿出钱来,送给这些贫困户。这也是他传承给我们后辈的家风。”
上世纪80年代初,当全国大多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时,吴仁宝却没有分一块田,吴协恩说:小岗村是人少地多,适合分田到户,提高大家的积极性,但华西的实际是人多地少,人均不到半亩田。于是老书记就提出了一个发展集体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方案:全村600多亩粮田集体承包给村里的30名种田能手,把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蓬勃兴起的乡镇企业工作。
1984年,老书记又一家一户地谈心,动员村民把年终分配的钱投资建厂,入股分红,从此逐步形成了具有华西特色的“集体控股、个人入股”的新型股份制集体经济制度,村民不仅可以上班挣工资,而且可以按股分红。华西村通过这一做法,不仅将“村民”变成了“股民”,也让华西村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绽放开来。
“现在,我们集体所有占股比例为75.37%,村民个人占股比例为24.63%。”吴协恩说,在老书记的带领下,直到2003年,华西已是一个下辖8大公司、40多亿元固定资产、40多项“全国第一”的大型企业集团,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村庄,发展成农工商并举、年销售收入达105亿元的“天下第一村”。
“新书记”
2004年就开始“去产能”
吴协恩从老书记手上拿到接力棒后,他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以往谈到企业的发展,都强调“做大做强”,但“大”却并不意味着“强”。吴协恩说:“当时长三角地区已经出现用工荒,污染也在加剧,环境容量已成问题,土地成本也在大幅提高。我意识到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产业转型。”
从2004年起,吴协恩便开始“去产能”,他在当年关停了华西集团下辖的一家乡镇化工企业,将员工全部转移到其他的工厂工作,“当时那家化工厂的厂长还很不理解,觉得企业还能产生利润,为什么就关停了?现在我让他抓华西集团的环保工作,他做得比谁都投入。”
吴协恩说,转型之初,钢铁、化纤等行业尚蒸蒸日上,外界也不乏对华西做法的质疑声。但吴协恩选择不争论,坚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加快钢铁、化纤等传统产业的技改升级,并且坚持不扩产,下定决心关停部分企业。
到2013年,陆续关掉了普线、带钢、棒材等9家能耗高、效率低的企业,钢铁部分去产能130万吨,相当于原有产能的三分之一,同时关掉了两家热电厂,每年减少原煤消耗21万吨。
吴协恩说,经过多年的产业转型升级,去年华西集团的总体营收中,传统的化纤、钢铁行业占比只有35%;新型的现代服务业和金融投资收入占比达到65%。“从市场结果上看,还好我们转得早。现在的钢铁和化纤都是做高端、差异化的产品。今年,因为国家去产能后,传统工业销量上来了,占比将有回升,但未来,我们这两项的营收比例要达到3:7。”
谈目标
打造“百年企业”“百年村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吴协恩不无自豪地说:“华西50多年的发展,始终踩在了时代的节拍上,而且是‘快一拍,领着走’,而不是‘慢一拍,跟着走’。”
谈到最近五年的发展,吴协恩说,华西村转型改革的道路是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则是共同富裕:“2013年3月18日,老书记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华西坚持的方向,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2013年~2017年,华西完成的可用资金比上一个五年增18.65%,上缴税费增46.06%。这五年,确实是不寻常、不平凡、不简单的五年,是继往开来的五年,是变与不变的五年。我们变的是方式和方法,不变的是道路和信仰;变的是能力和创新,不变的是根基和底线;变的是体制和机制,不变的是责任和使命。”
“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把华西打造成‘百年企业’、‘百年村庄’!”吴协恩说。
谈转变
稳定推进“三项改革”
要达到“最终目标”,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果后,吴协恩开始将目标投入到华西村的制度建设上。
吴协恩说,随着企业的扩大,华西的股本也随之扩大,为了避免“懒汉”的出现,这几年华西在给持股村民的分红在比例上有所降低。而在华西村,吴协恩正在推进三项改革:用人改革、制度改革、股份改革。
吴协恩说:“改革,就是要部分本村村民、外来职工,通过规范竞聘、同工同酬,做到公平公正、一视同仁,让所有人有更多的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当然,我们不是‘变’,只是‘改’,因为只有改,才能改出主动性、责任心和进取心。”
吴协恩主动提到了一些华西村的“负面新闻”,如去年的华西村“高负债”传闻。他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华西进行了大量高科技研发、同时进军金融领域的结果:“这样的传闻过几年就会来一次,这也证明外界对于华西的关心。我们咨询过相关专家,在金融领域,超过75%的资产负债率才值得警惕,我们远低于这个数字。另外我们在进行高科技研发,这需要投入,但回报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过几年,大家就会看到成效了。”
记者手记: “吃透两头、两头吃透”
采访吴协恩,走访华西村,给记者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华西始终能快人一步。先进的生产力要配有先进的生产关系,才能保证生产力的不断增长。每到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华西村总能快人一步意识到未来的发展方向,率先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这是最令记者钦佩的远见卓识。
吴协恩这样评价父亲:“我们老书记几十年来一贯做到‘吃透两头,两头一致’:一头同中央及各级组织保持一致,一头同老百姓保持一致。他在任何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都能解放思想,从华西实际出发,把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的坚定性,与因地制宜发展的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
1978年的时候,华西全村交税28.18万元。2017年底,交税13.56亿元,增长了4812倍。1978年的时候,华西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仅有220元,现在已达9.05万元,增长了411倍。
吴协恩说:“40年来,华西村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一靠共产党的好领导、二靠社会主义的好制度、三靠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因此,解读华西村,只有把它放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才更有意义。华西村改革开放的40年,就是思想不断解放的40年,就是不断走在时代前沿的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