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退无可退诸君何不背水一战(韩信战必胜攻必取)
韩信退无可退诸君何不背水一战(韩信战必胜攻必取)《汉中对》有着宏阔的历史背景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项羽在灭亡秦王朝以后,废弃秦王朝的中央集权和法治主义政治制度,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论功行赏,分封天下诸侯。项羽的分封使本已统一的中国再次分裂成20个诸侯割据势力,造成天下大分裂的混乱局面。韩信的《汉中对》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明确指出刘邦的战略目标是东向争权天下,其主要对手就是西楚霸王项羽。我国古代,凡国家遇及战事都要告于祖庙,设于明堂,这是一种分析形势、制定战略的仪式。刘邦接受萧何的建议,“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拜韩信为大将以后,刘邦请韩信上座,虚心向韩信咨问天下大计。韩信与刘邦的这段谈话被司马迁以《汉中对》记录在《淮阴侯列传》中,《汉中对》这是韩信献给刘邦的一份价值不可估量的见面礼,是韩信对中国古代兵学理论的巅峰之作《孙子兵法》系列军事思想和原则的成功运用,这份千秋独步的战略名对,堪称战略谋划的典范。公元前 206年,刘邦受封为
4月19日,是西安临时社会面管控的最后一天,西安进行新一轮核酸筛查,此轮登场的贴纸是“韩小信”。从“清零四宝”“盛唐天团”“大汉天团”几套贴纸下来,市民纷纷表示手机壳早已贴不下了,脑洞大开地开始秀花式收集方式。老人贴拐杖上随身携带,封到壳里制成挂件、贴头盔上回头率超高、贴工作牌上活力满满、贴手账里记录日常。有人感叹,做核酸次数多,集贴纸都成动力了,还有粉丝问“花式集贴纸的是当年收集小浣熊卡片的那波人吗?”
“用核酸贴纸做手账给娃讲历史”也上了热搜,这位宝妈把做核酸时发的贴纸,梳理出人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制成了简笔画手账,给自己5岁的孩子讲述历史故事。她介绍,自己所从事的是美术培训行业,也是历史爱好者。看到西安选择历史人物作为核酸贴纸时就很惊喜,考虑到孩子理解能力就简单梳理去讲故事,效果很好,小朋友也很喜欢。也有外地网友表示,西安这次文创开发到了极致,那么历史上的韩信到底有怎样的故事呢?卜丁带您一起探索。
刘邦:“连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约前 231—前 196),古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西汉开国名将,齐王、楚王、上大将军,后贬为淮阴侯,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用兵讲究出奇制胜,留下许多著名战例和策略,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 “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公元前 206年,刘邦受封为汉王,筑坛拜韩信为大将,秣马厉兵,发展农业,使汉中成为足食足兵的战略基地。进而北定三秦,完成了统一大业。刘邦称帝后,以“汉”为国号。此后,汉朝、汉族、汉字皆由此而来。韩信破魏、破代、破赵、下燕、破齐、灭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汉家立下汗马功劳,连刘邦也不得不承认“连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被司马迁记录在《高祖本纪》中。
择良日,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初投项梁,项梁败亡,又属项羽。在项羽帐下,韩信充任执戟郎中,他跟随战斗,潜心学习,深入研究,对当时的政治形势有深刻而明晰的认识。韩信还曾多次向项羽建言献策,却不为项羽所用。公元前206年,韩信亡楚归汉,投到刘邦帐下,经萧何力荐,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我国古代,凡国家遇及战事都要告于祖庙,设于明堂,这是一种分析形势、制定战略的仪式。刘邦接受萧何的建议,“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拜韩信为大将以后,刘邦请韩信上座,虚心向韩信咨问天下大计。韩信与刘邦的这段谈话被司马迁以《汉中对》记录在《淮阴侯列传》中,《汉中对》这是韩信献给刘邦的一份价值不可估量的见面礼,是韩信对中国古代兵学理论的巅峰之作《孙子兵法》系列军事思想和原则的成功运用,这份千秋独步的战略名对,堪称战略谋划的典范。
《汉中对》有着宏阔的历史背景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项羽在灭亡秦王朝以后,废弃秦王朝的中央集权和法治主义政治制度,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论功行赏,分封天下诸侯。项羽的分封使本已统一的中国再次分裂成20个诸侯割据势力,造成天下大分裂的混乱局面。韩信的《汉中对》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明确指出刘邦的战略目标是东向争权天下,其主要对手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韩信与刘邦的对话坦率直白,开门见山,于平淡处见惊奇。刘邦蜗居汉中,在得韩信之前对当时的形势缺乏清醒的认识,一直未能作出重大行动决策。刘邦没有被分封为事先约定的关中王,反而被困囿于巴蜀汉中。尽管刘邦曾与萧何有过争夺天下的议论,但他被项羽表面上的强大所震慑,没有勇气和胆略与项羽争锋。他的最大愿望不过是希望项羽能践义帝之约封其为关中王。当时的刘邦,兵仅数万,地只一郡,势单力薄,且偏居一隅,进退无路,加上部下离心,眼看着时问一天天过去,部队不断逃散,上下哀愁苦闷,无计可施。精通《孙子兵法》的韩信居高临下,纵览全局,提出东向争权天下,以打击项羽为主要军事目标,可谓切中战略要害。
由韩信经典战例衍生出的成语和文学作品
在波澜壮阔的楚汉战争舞台上,韩信运筹帷幄,自由驰骋,一展帅才雄风。他几乎指挥了楚汉战争的所有重要战役,现在只要翻阅各种《汉语成语词典》《军事成语词典》,就会发现有关韩信的成语典故俯拾皆是,比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人自为战、独当一面、战无不胜、传檄而定、逐鹿中原、背水一战、半渡而击、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其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背水一战、半渡而击分别对应韩信指挥的陈仓之战、垓下之战、井陉之战和潍水之战。现在赞颂韩信历史功绩的成语典故比如:国士无双、逐鹿中原、勋冠三杰、三足鼎立、威震天下、推陈出新等。由韩信被贬遭谋杀冤案演变而来的成语比如:功高震主、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钟室之祸、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
在他死后不久,史学巨擘司马迁特地来到韩信的家乡——淮阴进行实地走访,观风问俗,访求韩信故事,并用极其简约的笔墨将韩信青少年时期在故乡贫困潦倒、漂泊寄食、胯下受辱等生活经历记载到了极具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淮阴侯列传》。东汉史学家班固历20余年修成一部详尽记载西汉一代史事的《汉书》,并专门写了一篇《韩信传》。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传颂,存有大量抒发对韩信的崇拜和敬仰的诗文。比如李白、温庭筠、梅尧臣、杨万里、萨都刺等,在路过韩信的家乡淮阴时都留下凭吊的诗文。黄庭坚、王安石、曹雪芹咏韩信的诗,刘禹锡、苏轼、梅尧臣等咏韩信祠的诗,崔国辅、刘长卿、罗隐等咏漂母的诗等。这些诗文从不同的层面揭示和歌颂韩信传奇、悲剧的一生和知恩图报、忍辱负重的高风亮节。另外还有以韩信生平为题材的戏剧,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都成为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也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司马迁留给后世的解密题?
当代有很多年轻人喜欢玩剧本杀、解密游戏,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其实有很多历史谜题没有解开。司马迁本人对文字有着极高的驾驭能力,他常常对一个整个传记,抓确切的几字以显主题。司马迁善控驭文字,他把文字当作游戏,他笔下“始为布衣”“吾哀王孙而进食”等之诸多疑点互见,似乎更像是他留给我们的文字游戏,而后世史学家班固与司马光亦可能已从太史公对韩信“始为布衣”的记述中看出了端倪,故在《汉书》《资治通鉴》中对韩信“始为布衣”一说进行了一致的删减,以此来警喻后人。秉承着“实录”精神的太史公是否为韩信身世的真相埋下了更为要害的伏笔,引起了后人很多讨论。
比如韩信饭都吃不上为何还能读书识字研习兵法?秦时书籍都是由官府收藏,所谓“学在官府”,作为“布衣”的韩信从哪儿学到《孙子兵法》?秦始皇收缴兵器,饭都吃不上的人却有稀罕的刀剑整天背着,还因此引来了“胯下之辱”。而韩信“好带刀剑”记载与《岳麓秦简》中“新黔首挟兵令”相关简文,有人用“二重证据法”发表多篇论文对韩信的出身进行过深入的探讨,韩信似乎与秦王朝建立以后对原六国贵族之后的特殊赐爵有关。
作为平民的韩信为什么能在亭长家吃饭?韩信和司马迁笔下的“南昌亭长”到底是什么关系?韩信所处的时代刚刚经历了诸侯国的崩溃,原诸侯国的王室和贵族其姓氏还保留着血缘和身份的记录,比如韩非、韩安、韩成、都是韩国的王族,原居住在韩国的贫民百姓不可以以封国为姓,因而也不可能姓韩。历史学研究中也有多篇论文推测,韩信是韩国的庶孽公子,童年受过很好的教育,所以能读书识字,作为韩国“王孙”因此幼年就有了国家忧患的意识,也有机会读到兵书。秦灭六国后,韩信母子由楚国贵族引荐淮阴县令,后委托南昌亭长照顾,才有了韩信到南昌亭长家一连数月“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淮阴侯列传》更多的关键文字,比如“漂母饭信”时“吾哀王孙而进食”的话语,即为“布衣”为何又要用“王孙”来描述,表述前后矛盾完全不符合太史公风格。又如年仅20岁左右的韩信追随项氏便获得“执戟”“郎中”的近卫官职,再如司马迁“如淮阴”实地考察所见“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的淮阴侯母冢。再如“志与众异”“则庶几哉”这字里行间体现出司马迁对韩信的崇敬与惋惜,或许也含有在西汉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太史公与其笔下人物的某种心理共鸣。韩信的真实出身可能就隐藏在《史记》全篇安排与相关文字中,需要后人去寻找答案。
拜将坛遗址在陕西汉中博物馆内
几千年来,韩信一直为世人所推崇、称颂、敬仰、同情,其大智、大勇、大义、大功亦大悲的为人和历尽磨难、屈辱、冷落、辉煌、失意和悲惨的一生,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汉中市博物馆 韩信塑像
陕西是楚汉相争的重要战场,也是韩信人生发生重大转折和终结的地方,因而历史遗存和纪念景观也很多,如汉中市拜将坛遗址、留坝县萧何追韩信处、城固县韩信台、宝鸡市陈仓古道,宁强县韩王庙、韩王祠、归汉桥,从关中至汉中号称“中国第一栈道”的褒斜栈道等。
拜将坛今貌俯瞰图
拜将坛全景
汉中市博物馆外景
陕西省汉中市博物馆内 拜将台
拜将坛遗址位于陕西汉中市汉台区风景路中段,汉中市博物馆的馆区内,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南、北两座夯土台组成,北台为长方形,南台为覆斗形。南台之上正中立一约 6 米高的韩信花岗岩石雕像,台脚下东西各树立一石碑。东碑碑阳刻舒同书丹“拜将坛”3 字,碑阴刻《登台对》;西碑碑阳刻黄鹤筹书丹“汉大将韩信拜将坛”八字,碑阴刻祝绍周七绝一首:“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
拜将坛经过有史记载的明代正德、清代嘉庆、1943年、1985 年和2007年5次大的修葺,形成了现在占地5.05万平方米,以拜将坛遗址为核心,以仿古寨门、棋盘广场、亭台水榭、烽火哨台、汉代画像石刻等仿汉建筑与园林景观为主的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