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船重工青岛发展战略(打造一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基地)
中船重工青岛发展战略(打造一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基地)国家顶层规划发布后,广东、江苏、福建等海洋大省纷纷跟进谋篇布局。山东作为沿海大省,也在2022年3月发布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将聚焦特色高端船型、海洋能源装备、新型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智能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配套装备等五大装备,全力推动全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国家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要加快在绿色化、智能化领域布局,巩固船舶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支持深海和极地探测等科技前沿领域攻关等。抢抓机遇,破局高端海洋装备作为海上“大国重器”,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力方向。尤其是近年来,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形势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将我国海洋装备产业推至加速变革的关口。一方面,全球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深刻调整,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中日韩三足鼎立、竞争加剧态势明显;欧美掌握研发、设计和关键配套装备核心技
以龙头引领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快研制中高端船舶产品及新型海洋工程装备
8月2日,随着最新建造完成的两个模块装船,中海油青岛海工承建的加拿大LNG项目已完成12个模块的成功交付,目前整体进度已超过90%,距离年内全部交付又进一步。这也为青岛海洋装备产业链提升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海洋装备产业链是青岛重点布局的24条产业链之一,是青岛实体经济振兴和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瞄准我国船舶以及海洋工程装备加快向高端、深水、绿色、智能等方向转型的行业大势,青岛积极谋划布局,求解产业链高端化发展路径:通过龙头引领带动产业加快协同发展,巩固现有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发力研制中高端船舶产品及新型海洋工程装备,打造国内一流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
中海油青岛海工建造交付的LNG项目模块。
抢抓机遇,破局高端
海洋装备作为海上“大国重器”,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力方向。尤其是近年来,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形势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将我国海洋装备产业推至加速变革的关口。
一方面,全球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深刻调整,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中日韩三足鼎立、竞争加剧态势明显;欧美掌握研发、设计和关键配套装备核心技术,产业链“卡脖子”风险上升,供应链安全问题凸显。另一方面,国际海事组织安全环保新标准新规范不断推出,能源低碳转型趋势明显,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全球经济复苏,航运市场恢复,新船订单增长,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船、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需求强劲,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2021年,国家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要加快在绿色化、智能化领域布局,巩固船舶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支持深海和极地探测等科技前沿领域攻关等。
国家顶层规划发布后,广东、江苏、福建等海洋大省纷纷跟进谋篇布局。山东作为沿海大省,也在2022年3月发布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将聚焦特色高端船型、海洋能源装备、新型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智能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配套装备等五大装备,全力推动全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行业格局正在重塑,政策层面层层发力,青岛海洋装备产业也迎来了进一步壮大和升级发展的前所未有的机遇。
海洋装备一直都是青岛制造版图中的一块重要拼图。在产业最为集聚的海西湾,集聚了中船集团青岛北海造船、中海油青岛海工、中石油青岛海工等行业装备龙头企业以及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中国船柴、海西重机、海西重工、海西电气等研发及配套设备企业,形成了以造修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为主,以船舶配套和技术研发同步发展的船舶海工产业集群。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1年度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质量评价结果,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基地连续第二年获评最高等级五星级。
青岛正在此基础上,谋求在产业链高端上实现更多突破。“巩固散货船、大功率低速发动机、船舶压载水系统等国际竞争力,提升海洋能源开发装备建造能力,培育壮大深远海养殖装备等新型海洋工程装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优化提升西海岸新区海西湾、即墨女岛等2个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培育发展西海岸新区古镇口核心区、即墨区蓝谷、胶州市上合示范区等3个高端海洋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形成“2 3”海洋装备产业发展布局。
龙头蓄力,竞争新优势初显
海洋装备产业是十分典型的产业链集聚发展行业,一个区域海洋装备产业实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龙头企业的能级。换言之,青岛海洋装备产业链要取得新突破,关键在龙头企业。而龙头企业在青岛的持续加码,正在有力构筑起青岛海洋装备产业新优势。
作为青岛海洋装备产业的链主企业——中船集团青岛北海造船,除了布局原有的大型矿砂船、大型散货船、大型修船改装等优势业务外,还积极拓展集装箱船、大型油船等高附加值主建船型,向主建船型突出、造修技术先进、质量效益领先、品牌影响力大、综合竞争力强的全球知名船海企业发起进击。
今年初航运研究机构克拉克森的一份数据显示,青岛北海造船手持订单共计40艘697.5万载重吨,包括25艘散货船、3艘32.5万载重吨超大型矿砂船、2艘成品油船和10艘集装箱船,手持订单交付安排一直延续至2024年。青岛北海造船也负责建造了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
作为龙头企业的青岛北海造船多年来对青岛的产业贡献不仅体现在船舶建造上。海工装备方面,北海造船先后建造交付“齐鲁第一船”——10万吨级“海洋石油115”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轮、“亚洲第一驳”——3万吨导管架下水专用驳和国内最大的座底式海洋钻井平台——“中油海33”等10余座平台;修船方面,修船总量及经济运行质量居于国内行业前列,常规修船市场遍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船舶配套方面,形成了国内知名品牌——BH系列玻璃钢救生艇、救助艇和配套吊艇架及收放装置等。随着一系列新动作的落地,北海造船作为龙头企业势必还将给青岛带来“1 1>2”的产业效应。
不只是青岛北海造船,“重生”后的青岛造船厂也在智能船舶、海上风电装备等多个领域发力布局。建造交付的我国首艘自主航行集装箱商船“智飞号”,是目前全球投入运营的最大吨级智能集装箱船舶,具有人工驾驶、远程遥控驾驶和无人自主航行3种驾驶模式,能够实现航行环境智能感知认知、自主循迹、航线自主规划、智能避碰、自动靠离泊和远程遥控驾驶;与山东产研先进材料研究院公司、海腾同创科技公司就3万立方深远海桁架类大型智能养殖装备项目以及后续智能海工装备及船体的研发制造展开技术合作,拓展高端海洋装备市场;已建设海上风电生产线两条,预计年内产量可达5万吨,实现产值5亿元,后续将实现年产值35亿元。
此外,中海油青岛海工开工建造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中国船柴交付全球首台高压双燃料主机,这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订单都正在为青岛海洋装备产业发展翻开新的篇章。
链式发展,产业协同合作再上新台阶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是产业链式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方向。青岛坚持龙头带动的同时,也将加快沿链布局,提升产业链合作水平,推动产业链竞争力再上新台阶。
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岛将继续做强船用大功率低速发动机、压载水系统等配套产品,同时发展通信导航、绿色低碳船舶配套产品。
产业链配套企业已经跃跃欲试。知名的老牌船舶配套企业青岛双瑞,近年来持续瞄准行业发展新趋势求新求变。不仅在船舶废气脱硫系统、船舶废气脱硝系统等船舶尾气后处理产品上持续创新,还自主开发了船用LNG供气系统、船用甲醇燃料供应系统等清洁能源配套设备。今年5月,青岛双瑞自主设计的船用LNG燃料罐获DNV船级社AIP认证。这是继公司成功开发船用LNG供气系统和实现市场应用后,在船舶清洁能源产品上的又一项重要突破,标志着青岛双瑞完全具备了船用LNG燃料罐的自主设计能力。
创新是产业持续进阶发展的引擎。青岛还将加快一批行业创新平台建设,攻克一批海洋装备领域“卡脖子”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同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衔接,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产业链整体跃升。
由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创新中心在承接国家重大产业攻关项目、聚合行业资源的基础上,正在围绕数字化造船、豪华邮轮舱室环境、绿色和智能化船舶、碳减排等方向,完善重点项目库建设;持续推进新能源碳纤维高速执法艇研制项目、内河新能源船舶研制及应用项目等重点项目,通过串联更多产业链创新资源,为产业提供更多创新公共服务,助推创新能力的提升。
越来越多新生力量也正在陆续加入。去年10月,青岛海检集团申报的山东省海洋装备检验检测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项目顺利通过论证审查,成为山东省海洋装备领域唯一的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基地已经在船舶机械、海工装备腐蚀控制、轨道交通、新材料等领域,先后主持或参与制订标准36项,未来将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海洋装备全生命周期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服务、一体化创新平台,为海洋装备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提供标准化支撑服务。(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