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奥秘1(众妙之门1不可思议的道道德经的智慧7)
道德经的奥秘1(众妙之门1不可思议的道道德经的智慧7)道可开智慧。每个人都有一处无尽的宝藏,打开你灵性的后花园。这就是得道,就是开悟。开启生命的大智慧,拓展自己的精神空间,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一个大视野,大格局,大胸怀,大心量。超越自我中心的羁绊,一切问题都是自我的问题,突破自我,解放自我。超越功利主义的近视眼,为自己戴上一副俯视天下万象的千里眼。学会道眼观世界,从更高的视角俯视人间百态,看破世间万象,顺从自然大势,自在洒脱人生。如果说,贫穷可以限制一个人的想象力,那么,智慧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幸福值。道可破思维。突破一切对立,非此即彼的惯性思维,树立一种统揽全局的整体思维,树立一种突破常识的逆向思维,树立一种辩证统一的阴阳思维。东西方思维方式与信仰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的,是圆融的,一而二,二而一,是一种圆形信仰,道家讲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西方是理性的,科学的,一是一,二是二,非此即彼,是一种十字信仰,强调主
古今圣贤有一个普遍的共识,世界是变化的,是无常的,是瞬息万变的,在千变万化的背后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支配着一切,有人称为客观规律,有人称为上帝等等,在老子的学说中,就是道。世间一切都在变,但“变”之后的原则是不变的,不变的原则就是道,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道。以不变应万变,就是以道观之,一即一切。
其实,道不是老子的专利,但是老子把“道”提高到了一个智慧的至高点。易传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国文化中,把高于形象,超越知识,关照一切学问的东西,统称为“道”。有形的具体的变化的短暂的相对的一切现象,称之为器。无形的抽象的不变的永恒的绝对的本质的有规律的起支配作用的,称之为道。在佛教里,器常用法、相等表示,道常用空、如来、法身、自性、涅槃、中道等来表示。
“道”本义指道路,后来被引申为运动变化的轨迹,即必须遵循的规律,再后来被解释为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总依据,由此成为一个终极的哲学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是一个至高点,它涵盖一切,一即一切。得道意味着进入至高境界,达到了相当高的思维或智慧层次。古今一切圣哲的价值,就在于他们是“道”的发现者、阐释者与传播者,是精神王国的领路人。
哲学是一个外来词,在希腊文中本义是爱智慧。道相当于哲学,但又超越哲学,道超越理性思维与逻辑判断,而哲学却基于这两点,道本质上是一种智慧,而不是一种知识。从理性角度上讲,道是对主客观世界的直接感悟与究竟确认,是民族高端思维的集结,是民族精神中那个最清醒的“自我”。
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又有多少清醒的“自我”呢?面对严峻的生态、社会与精神等现实危机,人类何去何从,人类如何自救,人们的终极关怀与思考从来不会停息,我们去哪里寻找答案,西方的理性主义与现代的科技主义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我们只有从古文明的东方智慧宝库里去寻觅答案,这已经成为当代东西方智者们的共识。
老子的道,给了我们一种参考,一种启迪,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宇宙观,一种人生观,一种价值观,一种修身观,一种养生观。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知识精英,丰满了他们的精神世界,造就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它和儒、佛一起缔造了中华文明的DNA。我们是龙的子孙,不是因为我们的黑头发黄皮肤,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内心,我们的精神以及我们的性格里都流淌着华夏文明的血脉。
可以说,老子的道与西方任何一位先哲的学说相比都毫不逊色,因为它属于我们,有我们特有的东方色彩。同时,老子的道与现代最前沿的某些物理学理论比较,完全可以相媲美,你会发现老子的道——魅力无穷,妙不可言。可以说,以老子之道莅临天下,得其一隅可以治国,可以用兵,可以成事,可以立功,可以修齐治平,可以修心养性,可以明心见性,可以乐生益寿;可以无往而不胜,可以随遇而能安;可以一字走遍天下,行之万世者,其唯道也。
道可破思维。突破一切对立,非此即彼的惯性思维,树立一种统揽全局的整体思维,树立一种突破常识的逆向思维,树立一种辩证统一的阴阳思维。东西方思维方式与信仰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的,是圆融的,一而二,二而一,是一种圆形信仰,道家讲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西方是理性的,科学的,一是一,二是二,非此即彼,是一种十字信仰,强调主客对立,征服自然。
道可开智慧。每个人都有一处无尽的宝藏,打开你灵性的后花园。这就是得道,就是开悟。开启生命的大智慧,拓展自己的精神空间,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一个大视野,大格局,大胸怀,大心量。超越自我中心的羁绊,一切问题都是自我的问题,突破自我,解放自我。超越功利主义的近视眼,为自己戴上一副俯视天下万象的千里眼。学会道眼观世界,从更高的视角俯视人间百态,看破世间万象,顺从自然大势,自在洒脱人生。如果说,贫穷可以限制一个人的想象力,那么,智慧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幸福值。
道可正三观。人们为什么会有烦恼痛苦,是因为看不透,放不下。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道就是一种理想的思想范式,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以道治国,可以拔乱反正,安定社会;以道修身,可以医治精神创伤,回归自然本性。道就是真善美的统一,道法自然,返朴归真,上善若水,它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世界,看清现实,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解放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因此,可以说,老子的道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众妙之门,觉悟之门,进入其中,我们会发现,我们已经站到了思想的珠峰之巅,一览众山小,风景这边独好。俯视一切,超越一切,突破一切,世俗的尘烟已经远离,弱肉强食的争斗已经远离,仅存一份虚静之心,恬淡之心,心与道合,与天地精神往来,逍遥自在。
老子之道,众妙之门,玄妙精深,妙不可言,但入门甚难,要越过许多障碍方可,其主要障碍者有二,一是俗见。俗见不空,何以论道,不脱世俗,不离常识,则不能悟道,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再者,道不是迷信,不是宗教。如果你迷信鬼神,则不能见道,神是可感可知的,而道是无形无象无处不在的,鬼神是人之局限的一种超越,而道完完全全超越了鬼神,超越了一切。二是自我。自我是得道的最大障碍,超越自我,才能入道得道,在自我的狭小天地里,是不能入道的。抛弃世俗偏见,超越自我封闭,方可接近玄妙大道之一二。
理解老子五千言,先从第1章说起。可以说,此章是老子的道门,众妙之门,玄妙无穷。以道观之,一切即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不可道,不可名。道,超言绝象,超越时空,超越经验,超越一切形式,超越理性认知,超越世俗价值,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个人主义,超越功利主义。因此,可道可名之道,都非永恒超越之大道,我们所理解阐释及运用的道,只是道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或整体。犹如盲人摸象,我们只是摸到大象的一部分,绝非大象之全体,所以,不可妄自尊大,自以为是。
天地万物有一个共同的开始或起点,那就是“无”,无中生有,无是起点。天地万物的存在过程,这就是“有”,有即存在,没有也即不存在,这个意义上而言,“有”是天地万物之母。“有”也是有条件、有前提、有基础、有范围的存在过程。
一切具体事物,都有两个名字,一个叫有,一个叫无。就其形成过程而言,为“有”;就其消亡过程而言,为“无”。就当下而言,为“有”;就终极而言,为“无”。在两个名字中,老子更强调无,认为只有守住那个“无”,才能不断地“有”。“有”了也就快完了。守住“无”,才是真正守住了无穷的“有”,只有守住了看不见的“根本”,才能枝繁叶茂几度春秋。
人生在世是一个“有”的过程,家财万贯,建功立业,功成名就,似乎真的“有”了这些,才可以自豪地“了”此一生,其实,最后你会发现“一无所有”。所以,老子告诫,功成身退,天之道,退出“有”,进入“无”,退出“死”,进入新“生”。“从无到有”的过程,人人在做,而“从有到无”的修行,则非人人具备。
“有”总是有限的,有边际的,有范围的,有限制的,有条件的。只有“无”才是无限的,无边无际,无形无象,无依无靠,无拘无束,无限可能,无限生机……这就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常守住这个“无”,“无中生有”,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神妙无穷,一切皆有可能。
有一个成语,“无始无终”,形容宇宙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宇宙是超越时空的。在老子这里,也可以这样理解,“无为始,无为终”,一切“有”都是以“无”为始,以“无”为终,无中生有,有归于无,“无”有无限可能,“有”只有一个终点——“无”。人的认知是有限的,世界是无限的;需要是有限的,而欲望是无限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心灵是无限的……
人的伟大之处,在于构建了一个虚拟世界,称之为名,或者概念,或者理性,这个“名”的世界是建立在“实”的世界基础上的,从根本上讲,这个所谓的“实”,也是非实的,是时刻在变化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人的最可怜之处就是,实没有了,而名还在,这就是名存实亡,人们非常容易沉醉在自我构建的虚拟世界里而不可自拔。“可道”、“可名”代表着人的主观世界,这并不等同于“常道”、“常名”的客观世界。
如果每个人是一片叶子,那么“道”就是一棵树,代表着整体,而人往往只能看到地上的干枝叶花果,而没有也无法看到地下的根本,以及成就整棵树的地与天,而“根本”之大用就是成就了干枝叶花果,而人类常常看不到“根本”,更无法理解其大用。每个人就像一滴水,无法看到“海”一样的“道”。在整个世界里,我们生活的地方就像一块浮冰,我们只看到了浮冰的水上部分,而水面下的大部分是看不到的,而浮冰是一个整体,只是大海的一个部分,而人只看到了水上面的那一点,没有看到浮冰的全部以及大海的深广。这就像现代科学理论告诉我们的,我们感受到的物质世界只占整个世界的4%,而占96%的暗物质、暗能量是我们不能感受到的。
常道,是天之道,是宇宙之道,是“无有”之道,是不易之道。常道,突破了人的思维局限,突破了“有”的时空局限,它从“无”处立根,显而为“有”,为恒常之道。它是超言绝象的,是不可思议的,是妙不可言的,是无所限制的,是不变而变的。它既超越了人类的世俗知见,又超越了人类的鬼神崇拜。
其实,老子的“众妙之门”,非一般人可以跨过,对世人而言,其门槛甚高,并且不是一道门槛,一道更比一道高。《老子》第1章就提出了三道门槛,或者三道关口,过此三关,方入道门。
一是过“名”关。也可谓跨越“有名”之关,进入“无名”之境,才能管窥道之一二。道是无名的,以无为本,以无为根,无中生有,无为无不为。在整部老子中,老子尤为强调道的无形无象、无私无欲、无为无事等等。因此,我们感悟老子的道,第一关就是迈过“有名”关,超越天地万物,超越语言思维,,既包括有形的具体的万事万物,也包含无形的抽象的经验理性。统而言之,即超越以人为中心的世界,既包括客观世界,也包括主观世界。道,既超越了客观世界的一切现象,又超越了主观世界的一切价值判断。可道可名可思可议之事物,皆在俗见之列。俗见不空,何以论道。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所以,把你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统统抛弃,让心归零,具有一个空杯心态,才能静观世界之神妙无穷。可以说,进入“道门”之前,把我们的所有的一切全部放下,才能迈过入道第一关。
二是过“异”关。“异”是“二”,是对立,破二进一,进入“一”、“朴”、“玄同”的境界,才能逍遥自在。“异”关是“名”关的进一步深入,也更加具体化。“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换言之,美丑善恶皆是人为,仅仅是“名”而已,同理,有无动静虚实贵贱宠辱弱强柔刚等等,皆是一回事,皆是一体之两面,而世人往往偏执其一。“异”就是二,就是反,就是对立,就是矛盾,就是非此即彼,就是二元对立。修道就是超越“异”或“二”,退二进一,抱一守中,越越对立,回归统一,消融分歧,归于和谐,舍弃极端,趋向圆满。佛家讲不二法门,亦是同理。通过打破内在的“二”元观念,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道之境界。
三是过“玄”关。退二进一,由实进虚,更要由虚入实,从“独妙”进入“众妙”之境,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老子的智慧,可以说是否定之否定的智慧,无否定有,一否定二,和谐否定对立,无为否定有为。当然,老子的“否定”不是为否定而否定,但有利于我们超越认知与现实的困境。老子的“道”,妙不可言,但绝非空谈之玄,强调“无”,也注重“有”,既要出世,也要入世,绝不是无视现实问题,不食人间烟火,这绝非老子之道的本义,明天道以正人道,这才是老子之道的立足点。故“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超越玄理,道法自然,无为之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由“独妙”到“众妙”,由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由致虚守静,见素抱朴,到自然无为,慈善俭啬,不争不积,这才是真正的老子之大道。这与佛家讲的三空之理相似,不着二边,归于中道。
众妙之门,就是觉悟之门,就是解脱之门。尽管老子之道妙不可言,超言绝象,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我们尝试着领悟老子的大道,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还是要借助语言文字,文以载道,方可传道,就像中国的禅一样,以心传心,心心相印,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但我们不可拘泥于文字,文字不过是一个工具方便而已,得意而忘言,渡河而弃舟。
《老子》作为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僵化的文字无法完全表达深邃的思想,老子的思想如白云出岫,变化万方,妙尽天然。犹如一位无论多么出色的画家也无法完全画出少女的神采与美妙,一颗苹果的美味也是无法用有限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清楚的。领悟老子的思想,我们只有用心灵去感悟,用心灵感应其隐微之处,也许会豁然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