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什么规矩(孔子的话怎么那么少呢)
孔子有什么规矩(孔子的话怎么那么少呢)但是这个感慨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我们无法挑学生。能力太差的出去?做不到。因为学生能积极发言,所以老师用不着啰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都能畅所欲言,表达清晰流畅,没有那种磕磕巴巴的、窝里窝弄的、一句完整话都不会讲的、没长脑子只会记答案的。哇哇讲不停,学生也不一定听。听了也不一定懂。懂了也不一定做得到。叽叽歪歪讲个什么劲啊讲?所以下一个感慨是:好老师是有由好学生成就的。
每次读《侍坐》,都会有新感受。
1,这一次的想法是,孔子的话怎么那么少呢?
从头到尾都是学生在说,他只是开头提问:如果有机会,你们想干什么?然后中间点名,还有感慨一句:我赞成曾点啊!再就是最后点评——如果不是曾点追着问,孔子也没打算点评的。
好像和现在的大多数上课不一样,没那么累。
哇哇讲不停,学生也不一定听。听了也不一定懂。懂了也不一定做得到。
叽叽歪歪讲个什么劲啊讲?
2,所以下一个感慨是:好老师是有由好学生成就的。
因为学生能积极发言,所以老师用不着啰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都能畅所欲言,表达清晰流畅,没有那种磕磕巴巴的、窝里窝弄的、一句完整话都不会讲的、没长脑子只会记答案的。
但是这个感慨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我们无法挑学生。能力太差的出去?做不到。
而且学生的能力是老师培养的。
要研究孔子是怎样培养学生思考表达的能力的。
3,此处孔子这几点做得好:
一是克制情绪,轻易不批评。孔子要学生各言其志。子路“率尔对曰”,第一个发言,谈了自己的理想,要治理好一个危机重重的中等规模的国家,建设国防,同时搞好礼乐教化。
“夫子哂之。”——笑了一下。
为什么笑?
一是不等老师点名,轻率答话;二是语气不够谦逊。
后来孔子说了,“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但是当时什么也没说,只是笑一下。
既然有所不妥,孔子为什么不批评呢?
是为了保护他的积极性,也维护师生间平等的、自由的氛围。
其他同学尚未发言,如果第一个人挨了批评,气氛就变了,其他同学难免紧张,很难畅所欲言。
所以孔子什么也不说,笑一下,然后挨个点名,讨论得以顺利进行。
二是表扬有保留。
曾皙说得很好,孔子忍不住赞叹:“吾与点也!”
谈话结束,其他同学都走了,曾晳留下来,问孔子,同学们讲得怎么样?
他其实是想听老师再好好表扬一下自己嘛。
可是孔子挨个点评子路冉有公西华,就是不说曾晳。
既然赞同曾晳的发言,为何又吝于表扬呢?因为曾晳今天的表现,精彩固然精彩,不免有所欠缺。前面作秀太过,后面争竞太切。
所以孔子点评了那三位同学,却不说曾晳。
曾皙心里会有点失落吧?就是给你个反思的机会。
4,怎么运用表扬与批评,是教育的重大课题。
《侍坐》篇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用得当,对于推动课堂讨论是很有裨益的。
满堂灌不如师生互动,老师叽叽歪歪讲半天,不如课堂讨论开展起来。我不相信学生没启动,光坐那听能学到什么。
但是课堂讨论开展起来不容易,其中看不见的工作量实际上比满堂灌大多了。
上课讲个不停,累得要死,其实是庸师。因为他偷懒——在教育教学的方法技巧上偷了懒,什么都没学会,只好卖苦力,累也活该。而且没效果。
上课自己话很少,却能让学生动起来,那是真老师。
追求这个境界,要学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