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晋剧演员李玉成(介绍晋剧须生艺术家李玉成)

晋剧演员李玉成(介绍晋剧须生艺术家李玉成)只是将毛主席诗词 经过老艺术家精心编唱 更富有光泽。这里是五里长一段峡谷能进不能出;这里是关隘犹如金汤困,这里是小丘不惹人注目 最宜设埋伏......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老人家唱腔安排的高低自如,节奏铿锵而平整,太好了。李玉成一下觉得这才是晋剧艺术的真谛,犹如听到西天真经一般神圣。后来 他细细品味 实际是《日月图》里白茂林那段赠图的翻版。“.....这是山 那是水 那是通路,一处一处都清楚,这悬崖峭壁天陷如堵;这水流湍急鹅毛难浮;这茂林密树阴森森可把奇兵布;这断涧绝路诱敌人能切断归途;这里是羊肠道崎岖难举步;

为晋剧献身 无怨无悔--介绍晋剧须生艺术家李玉成

晋剧演员李玉成(介绍晋剧须生艺术家李玉成)(1)

大同市晋剧院的李玉成 毕业于山西省戏曲学校表演四班。1969 年分配到大同市晋剧团。1986 年评为国家二级演员,2001 年评为国家一级演员。以其娴熟的演唱、规范的表演,为广大晋剧爱好者所熟悉。剧团一年 400 多场演出 李玉成几乎天天化妆登台。在《辕门斩子》《双罗衫》.《薛刚反唐》.《打金枝》、(算粮》《刘公案》、《边城罢剑》《二进宫》《齐王拉马》以 及丑角戏《七品芝麻官》、《徐九经升官记》等戏中,他都扮演重要角色。

李玉成祖籍汾阳县演武镇上达村。1950年出生在天津。他天生一块唱戏料,八岁就考进了河北戏曲学校 学唱京剧。爷爷反对他唱戏,硬是拉他回家上学。十岁时又到了天津评剧团,给他排的第一个戏是《人面桃花》。爷爷知道后,又让他离开剧团。二伯父带他到天津曲艺团玩 又被相声艺术家苏文茂看中。1963年他随父母迁回到汾阳演武镇,这一年他又顺利地考进了山西省戏曲学校,就读于晋剧表演须生组。须生教师有慕云山、筱桂琴,身段教师王桂兰、李德春、李毓俊,武功教师刘顺年、白保根等、都很表欢他,省戏校为他排的开门成戏有《辕门斩子》中杨六郎,《杨门女将》的采药老人,在现代戏《天天向上》中,李玉成扮演一位周老师 这个戏在山西大剧院连演几十场,反响热烈,后来在《沙家浜》剧中,他扮演刁德一,在《红灯记》中扮演李玉和、在《游乡》《追担》等戏中都扮演重要角色,显露出他的表演天赋,难怪时任校长的洛林自豪地讲:“我左手一个李玉成、右手一个杨效璋,这就是我们办学的现果。"

可真正学习的时间不是三年,就刮起了旋风,在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时期,老艺术家都以”反动学术权威”被打倒 或进”牛棚”或插队下放,都靠边了。恰恰是这个时候,成为李玉成学戏难得的好机会。李玉成对晋别的酷受、对表演艺术的执着是有口皆碑的。在“停课闹革命”的年代,那些出身好的人忙于“革命”、却荒废了学业。而李玉成每天早晨照常喊噪、练功、练道白、他练的最多的是《详状》里姚达的那段道白,被关进“学习班”的丁果仙听到了 她便求和她被隔离的刘芝兰:“你敢不敢给我叫这个娃娃过来?"于是某一天刘芝兰借上厕所的机会溜出来,找见李玉成说:“丁老师非想见见你,你敢不敢去见见她?”这对李玉成来讲,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是老天照顾了。因为玉成上戏校后,丁果仙基本退养 平时见不上她,于是李玉成就偷偷去看丁老师。丁果仙问了些家长里短的话,就真扑主题你练这些唱,这些道白,是好,但不合时宜,人家会批判“四旧、牛鬼蛇神”。我教称一段毛主席游长江的诗吧,"于是老人家有板有眼地唱起来: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波,极自楚天行。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

老人家唱腔安排的高低自如,节奏铿锵而平整,太好了。李玉成一下觉得这才是晋剧艺术的真谛,犹如听到西天真经一般神圣。后来 他细细品味 实际是《日月图》里白茂林那段赠图的翻版。“.....这是山 那是水 那是通路,一处一处都清楚,这悬崖峭壁天陷如堵;这水流湍急鹅毛难浮;这茂林密树阴森森可把奇兵布;这断涧绝路诱敌人能切断归途;这里是羊肠道崎岖难举步;

这里是五里长一段峡谷能进不能出;这里是关隘犹如金汤困,这里是小丘不惹人注目 最宜设埋伏......

只是将毛主席诗词 经过老艺术家精心编唱 更富有光泽。

从此李玉成常去艺术权威们办的学习班,老艺术家们都很喜欢他。只是感慨他生不逢时,没有遇上好时候。他们几乎每天让玉成去买油条。玉成说:“他们老了,心情不好,一人只吃一根,或一根半.我比他们吃的多。”艺术上、生活上,李玉成都吃了“偏饭”。

一直到 1972 年.丁果仙病重,肺气肿折磨得老人不能正常吃睡,几乎是 24 小时一个姿势,跪在床上爬着,否则出不上气来、丁果仙的姐姐丁巧云告诉她:“咱师傅的三女儿孙秀娥有了对象。”丁果仙问:“找的谁?“须生组的李玉成!”丁果仙欣慰地笑了,讲了一句:“好娃娃!”

原来李玉成的丈人孙竹林是丁果仙的师父。孙竹林系榆次什贴人。和“说书红”高文翰是同馆 年轻时嗓子很漂亮 人称“太平红”。有一次吃饱睡熟闷了嗓子 在晋剧班社站不住脚,自己卷铺盖跑到河北学唱京剧。没嗓子自然也唱不成把式 但孙师傅是个有心人 学了不少戏 尤其在戏文上 比前辈晋剧艺人讲究了许多。整本大戏的生、旦、净、丑、锣鼓点 他都能念下来。正因为他在京剧班艺术上的提高,因而也提高了他传授晋剧的品位。丁果仙所以能有后来的成功 除了丁老师个人的努力 也不是无师自通 这和师父孙竹林的严格要求、循循善诱是分不开的。孙竹林不仅是省戏校的元老,丁巧云、筱桂香等也都是他的徒弟。

丁果仙和师父同住在太原市府东街的一个院里。家里雇有专职厨师 丁老师和师父用完饭 大家再开饭。孙竹林有四个女儿 大女儿孙秀文学唱花脸 二女儿孙秀英学唱小旦 三女儿孙秀娥学唱须生,四女儿孙秀春后来在深圳商界发展。孙竹林七十岁退休 除退休金外,丁果仙每月从自己的工资里拿30 元给师父补贴,可见师徒感情之深。正应了“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的古训。1962 年孙竹林师父病逝,享年 74 岁。

李玉成家境不错。从爷爷李桐轩起就在天津经营五金、染料、油漆等生意。但属于那种不忘劳动,不忘家乡的“土财主”。在天津的住处,后院里养有鹿、有驴、有猪,这都不同于城市资本家。他攒了钱在老家置地、买房。所以在老家又了个”地主”成分。公私合营以后,爷爷便是私方经理。

1962 年 因为自然灾害 国家处于困难时期,本来私方人员没有压缩人口指标,可爷爷、父亲还是申请要回山西老家--落叶归根。1963 年举家迁回汾阳县演武镇上达村,1966年就赶上“文革”。这位地主兼资本家的“双料货”,自然成为专政对象。奇怪的是村里人一点也不恨他。分派他扫公共厕所,等老人拿笤帚去扫,那里早已扫得干干净净:批斗会上,别人是站着,甚至是低头弯腰,玉成的爷爷则是坐着陪斗。贫下中农是最实际、最讲情义的。谁好谁孬,心里都有一杆秤:真是哑巴吃饺子--肚里有数哩!原来在日本侵华期间,汾阳演武镇上达村的儿童得了一种传染病 求医不着 求药更难。有人想到在天津做买卖的李桐轩 就专程去天津求援。老人不但管吃管住 并四处搞药。因为日本人控制很严,无奈便让伙计们硬是把擀面杖掏空,里面塞满了大包、小包的药 让其带回上达村。村里四、五十个儿童全部得救了。后来才知道.这种药原来就是“婴儿安”。这批得救的孩子们“文革”中正是掌权的一代人。所以他们不能以怨报德 整治自己的救命恩人。正如毛主席说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李玉成和孙秀娥是同班同组的同窗好友。分配大同后结为伉俪。孙秀娥后来改唱小旦 也是团里主演,她演的小常宝为老戏迷留下良好印象。只是两人都没有老人帮助料理家务、管理子女,迫使她放弃了心爱的岗位,在剧团当了保管,一干二十多年了。“梨园子弟”离开舞台 但辅佐玉成安心演戏,也算为晋剧作出了一份特殊贡献吧!李玉成在团里一直是须生主演,但从不以名人自居,下乡演出和大家一样睡地铺,一样吃食堂饭,没有半点特殊。大同市委特批一部小车,但玉成从不坐车办私事 哪位有事哪位用。他 1979 年以《石门寨》获省汇演一等奖;1982 年全省中青年演员调演中以《同志你贵姓》,他和李爱梅同获一级优秀演员奖;1984 年在振兴晋剧四省调演中以《宏图大业》的孝文帝获演员一等奖;1989 年以《鲜卑骄子》的获山西省艺术节演员金牌奖;2001年又以《边城罢剑》的王崇古获“五个一工程”奖;2006年,此剧参加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目调演,剧目获大奖 李玉成获优秀演员奖。

《边城罢剑》编剧李斌、邓光亮。说的是明朝中叶蒙古(漠西)部落在其首领俺达的带领下,大举扰边,多则数月,少则几天,大同屡遭掠伐.边无宁日 朝廷也苦无良策。隆庆四年 大同初开马市 大同总兵王崇古将马市闹事的俺达爱孙那吉擒后又放了。俺达却借此欲除掉王崇古 大同副总兵苟彪 不识俺达之计 也因私仇未报,就将俺达使臣擅押人京 俺达变本加厉扰边 遭到王崇古的痛击。情急之下 俺达竟想让爱孙与莫西王的傻女儿成婚 以求援兵。那吉与女友逃往大同王崇古处避难 俺达派刺客欲刺爱孙的女友 嫁祸王崇古 结果王崇古的女儿遇刺......王崇古不计私仇 终修两国友好 营造了一个民族大团结的局面。

李玉成从事晋剧表演多年,从没有因为个人原因缺席舞台,有个头疼脑热 抗抗就过去了。他后脖颈上长了个疖子 老人们叫“对口疮” 几个月好不了 主要就是天天化妆、勒头 严重血液循环不好造成的 所以拖的时间很长。除了自己主演的大戏 什么《要彩礼》的王延龄 《血手印》的家郎王安 缺什么 他补什么 国家一级演员拾零碎,说明他没有把自己当成“角儿”。他四十年如一日 献身舞台 无怨无悔。

李玉成演的晋剧《南天门》,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套路。他对曹福、曹玉莲拉手走雪山持反对意见。因为古代妇女和男子是授受不亲,现在看来 仆人和小姐拉个手颇为合理.但返回他们那个年代不尽合理了。而且用”挎拦”演唱,观众总能看到一个演员的表情,戏不断,观众情绪也很连贯。所以他希望一些好的东西 不要盲目改批好的东西就应保留。

1992年大同市晋剧团在北京演出.戏剧专家阿甲、李紫贵、刘乃崇、刘厚生、曲六乙等都看过他的演出,尤其是李玉成的《跑城》,声情并茂。有的专家认为李玉成唱晋剧屈才了,刘厚生赶紧说:“晋剧也是中国戏曲的瑰宝啊!"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