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蒙牛和伊利现在各自的状况(乳制品巨头蒙牛和伊利的恩仇录)

蒙牛和伊利现在各自的状况(乳制品巨头蒙牛和伊利的恩仇录)在这场角逐中,伊利和蒙牛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胜利,但其中更大的赢家其实是利乐公司,因为伊利和蒙牛每卖出一盒奶,自己就能多一份利,而且有了这两家打头阵,像是光明、三元等背后有大靠山的企业也会马不停蹄地参与市场,市场渐渐充盈起来之后,国家对于这些商品的把控也越来越严。也是在这段时间瑞典利乐公司与伊利达成合作,推出了一款常温盒装的牛奶,在抛开区域限制之后,伊利的奶制品便开始像脱了缰的野马,开始销往全国各地,在2000年之后,利乐又与蒙牛签订协议,订购了同款包装,牛根生利用自己丰富的销售经验还有指导能力开始迅速的和伊利抢占市场,试图共同瓜分这天下。各种各样的阻力,让牛根生与郑俊怀之间的隔阂越来越重,在两年后牛根生从伊利辞职的消息就在行业内传开了,从那之后,之前很多在牛根生底下办事的得力助手都在劝说牛根生东山再起,他们也好跟着出来一起创业,自此蒙牛就诞生了,像是一条藤上开出的双生花,他们开始各自散发光

蒙牛和伊利现在各自的状况(乳制品巨头蒙牛和伊利的恩仇录)(1)

在前段时间一则关于“蒙牛伊利六宗罪的”的新闻上了热搜,这两家企业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一时间网络上众说纷纭,关于蒙牛伊利两家的历史也被扒得越来越深,这事件过后不久,国家发改委等站出来的力挺两大民族企业,能让轻工业等联合会代表发声的企业,它们又拥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在乳制品行业中,谁是老大?

一叶双生

我们知道蒙牛和伊利是一种是长期的竞争关系,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曾是伊利的一名员工,在1983年的时候,伊利集团还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牛根生当时在厂内职位并不低,是当时伊利旗下的一位得力干将,因为当时厂内已经接连几个季度亏损,郑俊怀临危受命担任厂厂长,带领着牛根生等一众青年才俊,硬生生的扭转了时局。

在1996年,是伊利集团正式成立,郑俊怀因为极富领导能力还有非凡的决策力担任了当时的董事长兼CEO,而牛根生平时和底层接触的更多,虽说公司看似是以郑俊怀为首,但是公司里的大无小事基本是上都是听从牛根生的调遣.

蒙牛和伊利现在各自的状况(乳制品巨头蒙牛和伊利的恩仇录)(2)

“侧卧之榻,岂容它人酣睡”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就是从此刻开始。牛根生此时已经在伊利担任了副总的职业,明明本该是前途一片光明,正逢着在国家发展,本该带领着员工在公司中大展拳脚一番,但是在最近调动资源的时候却开始感到一阵力不从心,就算是在调动资金的时候,也只能抽取一小部分了。

各种各样的阻力,让牛根生与郑俊怀之间的隔阂越来越重,在两年后牛根生从伊利辞职的消息就在行业内传开了,从那之后,之前很多在牛根生底下办事的得力助手都在劝说牛根生东山再起,他们也好跟着出来一起创业,自此蒙牛就诞生了,像是一条藤上开出的双生花,他们开始各自散发光芒。

牛根生对于这个结果也是极为不服气的,有了那些老干部的支持之后,迅速筹备了100万的资金,就开始与伊利轰轰烈烈的“对战”了几十年。现在的人们早就脱离了温饱的生存线,新时代的人开始更加注重平时的饮食健康,像这种极富营养的奶制品开始成为食品市场中不可缺少的一类。

蒙牛和伊利现在各自的状况(乳制品巨头蒙牛和伊利的恩仇录)(3)

相同的选择

但是在2000年之前,市场的奶制品几乎都是低温杀菌的巴氏奶,这样的奶有一个极大的弊端,那就是保质期短,几乎上只能靠冷藏运输,而且因为产地的原因,销售的范围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产品难以蔓延到全国范围内。

也是在这段时间瑞典利乐公司与伊利达成合作,推出了一款常温盒装的牛奶,在抛开区域限制之后,伊利的奶制品便开始像脱了缰的野马,开始销往全国各地,在2000年之后,利乐又与蒙牛签订协议,订购了同款包装,牛根生利用自己丰富的销售经验还有指导能力开始迅速的和伊利抢占市场,试图共同瓜分这天下。

在这场角逐中,伊利和蒙牛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胜利,但其中更大的赢家其实是利乐公司,因为伊利和蒙牛每卖出一盒奶,自己就能多一份利,而且有了这两家打头阵,像是光明、三元等背后有大靠山的企业也会马不停蹄地参与市场,市场渐渐充盈起来之后,国家对于这些商品的把控也越来越严。

蒙牛和伊利现在各自的状况(乳制品巨头蒙牛和伊利的恩仇录)(4)

在2005年的一次关于奶制品标识上的“鲜”字展开了一系列的研讨会,其中蒙牛、伊利、三元还有中国乳品工业协会的负责人也几乎全部参与,国家颁布这条法令的初衷也是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虽说在一定的程度上为奶制品的销售带来影响,但是这也是行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且这条法令在实施了一段时间过后,便已经在2008年废除。

内蒙古作为伊利和蒙牛的主要牧场,不仅是因为地处当时的“黄金奶源带”更是因为是当地的材料中有富含奶牛的所需的全部营养,优质的产地,高质量的奶牛,产出的自然是高品质的牛奶,而且加上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各自的事业也跟着蒸蒸日上。

但是内蒙古只是两家的起点而不是终点,随着消费者对高端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种有机奶进口奶的牌子层出不穷,乳制品的行业也并不只是养殖场等,连同生产还有加工和终端销售等,都是需要优化和把控的环节,从在国内寻找最优养殖场发展到从国外寻找,也是将来必定经历的一个趋势。

蒙牛和伊利现在各自的状况(乳制品巨头蒙牛和伊利的恩仇录)(5)

各自努力

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蒙牛是没有自己的牧场和加工厂的,本身主要是靠着商业销售打天下,在后来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之后,先是在紧挨着内蒙大本营的宁夏、甘肃等地方建厂,形成一种从外向到内张开的发展趋势,才逐渐发展成如今这样的成生产规模。

自从“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的消费理念普及之后,国人开始逐渐养成了喝牛奶的习惯,对于孩子的培养,奶制品方面的系列也更多,更精细,消费的需求增多,蒙牛伊利这两家在各大城市才算真正的打通了市场。

早在04年的时候,伊利刚推出一款优酸乳,以一种独特的优质风味奶打入市场,在初具成效之时,蒙牛立马跟上,张含韵当年的一首“酸酸甜甜就是我”的歌曲几乎火遍了大江南北,如果说在此之前蒙牛只是凭借自己是奶制品的而被众人看见的话,这首为“酸酸乳”专门定制的歌才让众人彻彻底底的记住蒙牛这个品牌,这样的穷追猛打也并不是第一次了。

蒙牛和伊利现在各自的状况(乳制品巨头蒙牛和伊利的恩仇录)(6)

伊利的“qq星”,蒙牛就有“未来星”,伊利刚推广“安慕希”蒙牛就在疯狂推销“金典”, 不仅仅是名字而已,连同包装甚至产品的特点风格等都是极为相似的,个别不清楚的市民甚至还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对这两个系列的产品傻傻分不亲,有些甚至认为这两家是一个老板,两个系列而已。

就“酸酸乳”这个事件之后,蒙牛找到了请明星进行营销的乐趣,伊利也开始不甘示弱,在2014年到2019年,两家的营销费用从之前的一百多亿攀升到两百多亿,各种各样的节目冠名还有代言层出不穷,蒙牛聘请的张艺兴、杨紫还有赵丽颖等,都是当下名气火爆的一流明星,而伊利以“跑男”为主的冠名,各种各样的小广告更是层出不穷。

穷追猛打

除开这种娱乐综艺之外,各种各样的体育赛事也是两家的理想宣传目标,从2018开始的俄罗斯世界杯,蒙牛就身先士卒地举办了一个扫码活动,联动着各种卡卷还有分享优惠等方式为自己推广,成效极为显著,在活动期间光是微信的扫码次数就已经高达1.5亿次。

蒙牛和伊利现在各自的状况(乳制品巨头蒙牛和伊利的恩仇录)(7)

世界杯这样的活动不可能一年举办个几次,于是伊利只能在2022年还未开始的北京奥运会上争取机会,而且现目前也确实达成了合作,双方的竞争看起来仿佛有一种大家约定好的默契,这次你来,下次我来,虽说北京奥运会还未开始,但是这也并不妨碍伊利提前开始宣传,从宣传奥运会项目还有体育知识,踩着群众们的好奇心,也顺势为自己推广了一波。

在2020年的上半年,伊利的营收已经达到了354.44亿,而蒙牛也达到了331.09亿,看起来应该是伊利稍稍领先一步,几十亿的宣传费用砸下去,带来的效益自然也更加喜人,但是两者的差距也不算很大,从销售的类别来说,伊利的液体乳占总体的差不多75%。

而蒙牛则差不多到了80%,如果说只是按市场上的液体乳为标准的话,也说不准哪家的销量更多。在对比2019年营收,其实整体的对比和2020年上半年也是差不多的,在营收方面伊利领先,但是在细分类目之下,蒙牛的液体奶销量占比更高。

蒙牛和伊利现在各自的状况(乳制品巨头蒙牛和伊利的恩仇录)(8)

而且营收也不能完全代表一家企业的实力,其中的发展潜力,还有公司的利润占比都是很重要的,在营收都能咬得如此死的情况下,在其他的方面两家或许也相差不远,如果真的是要比个胜负,那或许也就是零点几的差距,但是潜力这一块变化多端,双方的比较又变得捉摸不定了。

难决胜负

从现目前的情况来看,蒙牛和伊利确实说不上谁是谁老大,双方犹如双胞胎一样的,在各方面的决策几乎同步,而且因为蒙牛、伊利的奶源基本都集中在北方,因为地域问题,在南方的市场开发中都存在着同样的困难,而且有些地方本地就有着自己牌子的牛奶,一些本地居民本就是冲着“新鲜”两个字去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多是选择自己本地的牛奶。

繁荣的有像是在上海的运作的“光明”,本身也不是一个小牌子,加上本地产业的效应,蒙牛和伊利就很难在这样的地方打出一片天地,向来打着二分天下的主意遇到上海“光明”之后,只能默默吞噬光明没吃透的一些市场资源,偏远一些的也有如贵州的“山花”这样的牌子,虽说有遇到困难,但是蒙牛和伊利有着背后是强大的财力和资源的支撑,也不会太过着急,他们有的是时间慢慢耗。

蒙牛和伊利现在各自的状况(乳制品巨头蒙牛和伊利的恩仇录)(9)

在这几十年的历程当中,两家也并不是没有经历过低谷,自从08年的三聚氰胺事情之后,食品安全问题被抬到众人眼前,国内几乎是一片“谈奶色变”的情况,蒙牛与伊利两家在这段时间遭遇的挫折与质疑也不小。

双生花

争完大陆争海外,两家的争斗也从来不缺乏市场,一个企业的壮大必然离不开收购这些流畅,伊利建立较早,作为时间上定义的老大哥,在收购方面也比蒙牛更多一些,其中种类也涉及了贸易、物流等多种类的工资,总的收购差不多16家,大多是走的“投资理财”路线。

而蒙牛在数据上显示收购的只有7家,基本一半不到,但是每一家给蒙牛带来的改变都是非常瞩目的,不同于伊利是一种额外的投资,蒙牛更多的是这些带给自己本身的一种实质性的改变和发展,蒙牛先后在大洋洲收购了4家公司,地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地区,离大陆较远,加上污染少,地广人稀,为蒙牛想要打造一批高端奶的想法提供了有力保障。

蒙牛和伊利现在各自的状况(乳制品巨头蒙牛和伊利的恩仇录)(10)

伊利其实也在大洋洲这边投资了不少项目,像是伊利的金典系列,主打就是新西兰进口牛奶的口号,高端大气健康无污染,是不少人选择送礼的首选,海外投资都投资到一块儿去了,光凭数量多来判断实力也并不客观,加上最近一段时间的疫情影响,人们对于进口两个字已经免疫,甚至有些避之不及,蒙牛伊利的进口牛奶是否健康,恐怕还也要被人强制打上一个问号。

而且在去年的时候,中澳的关系并不是十分稳定,这种不确定因素将极大地影响当时的进出口贸易,伊利收购的产业更多,相对也意味着需要承担的风险也更大,当某一天的收入比不上投入的时候,产生的危机也将更加难以处理,而且现目前全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已经没有那么快,这样的情形从某种方面来说也可以算是一种市场即将饱和的信号,连带着海关的税务还有汇兑损益等都变成不确定的因素。

蒙牛和伊利现在各自的状况(乳制品巨头蒙牛和伊利的恩仇录)(11)

结语

蒙牛和伊利是当下奶制品行业中首屈一指的行业,但如果要真的分出一个高下来却是没办法的,而且两家本身的渊源也不小,也算是同一个池子中的并蒂莲,两家企业为国家作出贡献也不小,在某些时候还能在行业中起到一种带头作用,实打实地为国家畜牧业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成就和业绩,在之前有人曝出所谓的黑料的时候,会有官方站出来力挺,于公于私,都希望他们能做的更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