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兴吾汪氏谱牒(宁國胡樂司派河东汪氏家谱续谱序言)
汪兴吾汪氏谱牒(宁國胡樂司派河东汪氏家谱续谱序言)来源:汪华山 越国世家宁国汪氏
"盛世修史,明时修志"续修家谱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不变的传统文化,它搭建了家族脉络的桥梁。 汪姓自始祖汪候诞生已近二千六百余年,四十四世显祖汪华(原名:汪世华 公元587-649年),建吴称王光耀古徽州有一千四百余年。我胡乐河东汪氏家族乃是华祖七子爽公后裔,根据民国十四年前辈所修谱牒索引、查阅相关资料,世系自越国公七子──45世爽公开始, 56世:名道安,师全公长子,字元振(一曰成泰)。自唐朝,文宗/武宗/宣宗/懿宗时期。差充婺源镇都虞侯,总戎镇婺源。自歙县慈菰迁居婺源,为婺源始祖。57世;名濆,道安公次子,字清叟。唐朝,懿宗/僖宗/昭宗时期。生于唐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濆公(公元893)阵亡,享年三十二岁。妣黄氏中年随子迁大畈。58世:名中高,濆公四子,举义兵镇守婺北,遂举家由大畈迁婺源回岭,为回岭始祖。六十一世茂公自回岭迁休宁白际莲花心,为白际始祖,七传仲仁,生五子四曰廿八,由白际迁休宁汊川。八十四世世强迁南陵邑马家园,八十五世家泰、家风兄弟二人见胡乐俗厚风淳,山川灵淑,地脉所钟,兼以南北通衢,可商可贾由南陵迁入胡乐,兄弟二人同拮据,共甘苦,励精图治,不仅为后辈创下基业,而且为胡乐公益事业慷慨解囊,做了不少善行义举,汪公家泰生子六,汪公家风生子二,孙辈二十有三,在当时可以说是財丁两旺,但在清王朝后期和民国期间,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战火连绵,民不聊生,先辈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不仅饱受战乱之苦,还要经受疾疫之灾,水旱之患,生存环境的恶劣,再加上医疗条件落后,有的尚未涉世就过早夭折,有的还未娶妻生子就英年早逝,有的未将子女抚养成人就撒手西去,给我们家族繁衍带来很大影响。新中国的成立,后辈才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人口稳定发展,我们这支汪氏支脉在胡乐这块土地上历经沧桑辛勤地耕耘了三百多个春秋。巍巍狮子山见证着前辈们创建美好家园的业绩,潺潺西津河流淌着先辈辛劳的汗水和诸多家庭悲欢离合的泪水。在此对祖先们艰苦创业的丰功伟绩和坎坷经历难以言表,现在我们只有怀着对祖先崇敬的心情,把他们英名载入史册,使他们名垂千史,流芳百世。
然而我们胡乐河东汪氏家族自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汪逹辉、汪逹江、汪逹尊、汪逹炘、汪逹魁进行正本清源修谱之后,已有九十年未修谱,以至现在族人多有知父名而不知道祖讳,高祖曾祖更无论焉,亲疏关系亦多紊乱不清,族中几人对此感到焦虑悲憾。为了缅怀祖先,安妥先灵,弘扬族德,启迪后昆。因此有必要建立一本较完整本族家谱 但续谱毕竟是严谨、认真之大事,我自知才疏学浅,力不从心,而现在家族有才之人沉浸于事业或忙于生计,无时间整理家谱,本人已年逾花甲,面临族谱续存之危机,感到已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在本族九十四世汪义民的大力支持下,走访于渔塘和族人,根据《汪氏同宗世谱》结合渔塘家谱和本家家谱记录,建此《胡乐河东汪氏家谱》。为了理清河东汪氏家族延续之脉络,便于族人及后代对家谱一目了然,续谱在格式上作了改进。由于几十年来,先辈去世,后辈诞生都没有规范家谱登记 所以有些前辈生、卒、墓葬地无法查证,难免有遗漏,不完整之处,再者据记载同我们祖先汪公世强迁入胡乐还有他叔伯兄弟世密,同胞兄弟世法迁入桐城,世裕迁入宁国城里,都是本族的至亲,现在不知他们后代下落何方,有待于以后查清,形成通谱。
为了家谱不至于失落和族人对家谱的认知,现建立正、副本,副本交给本族每个家庭保管自行登记,正本对本家族的先人过世,后辈诞生全部登记。家谱是记载人物的载体,是我们同宗永恒血脉关系的无形桥梁和纽带,我们河东汪氏宗族都是汪公世强的后代,唇齿相连,一脉相承,是血浓于水的关系,要以始祖汪公家泰,家风艰苦创业和助人为乐为楷模,弘扬八十七世先祖上琰长途跋涉到休宁修谱敬宗爱族之精神,以我们上辈每逢清明节都要徒步到渔塘祭祖,尽仁孝之心为榜样,完成先人未完的事业,开拓河东汪氏家族美好的未来。
[ 作者简介]本文原创,由河东汪氏爽公后裔九十三世汪华山宗亲于2016年岁首撰稿 2018年3月汪必胜审稿。华山宗亲多年来从事家谱研究,老一辈军人气节浓厚,为人正值朴实,态度严谨,为河东汪氏家谱续修做出过积极贡献!
来源:汪华山 越国世家宁国汪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