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山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简介(八宝山烈士陵园迎来一位女英雄)
四明山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简介(八宝山烈士陵园迎来一位女英雄)“她是全家的宝贝。”明华的父母亲和三个哥哥都十分疼爱这个聪慧懂事的女孩子,全家人都习惯称她为“华宝”。直到她报名上初小时,老师才按当地的习俗以及兄长的辈分,给她取了“明华”这个学名。嘉兴是个多水的地域,明华家后院便临河水,她常常蹲在搭在后门外的跳板上洗菜、淘米,或者坐在灶口的小木凳上,将一把把柴禾填进灶膛,帮父母亲烧火做饭。母亲心疼小女儿,盛夏中午她总是搬一张小木床放在后门口,让明华躺着乘凉;寒冬的晚上,母亲总是带明华一起睡觉,让孩子得到母亲的温暖。萧明华牺牲时,年仅28岁。她短暂而绚烂的一生,始于1922年。1922年,民国进入第12个年头,中国大地上却仍是军阀混战,兵连祸结。新生的共产党,正在全国各地展开工人运动,寻找一种新的革命途径。萧明华于这年8月出生在浙江嘉兴,祖籍是广东潮阳。父亲为了生计曾下南洋闯荡,最后落脚到浙江省嘉兴县孝子桥河畔的凤家桥,费尽心力,创办了一个小小的家庭手工织
在台湾省台北市郊区,有一个地方叫马场町,这个充满日式风花雪月的地名,在上世纪50年代,却是“刀刃起落没有声音,尸骨腐烂更没有声音”,是台湾最大的刑场。蒋经国掌控的国民党情治系统从1949年到1955年前后,在台湾实行了极其残酷的白色恐怖,大量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及无辜民众,被特务们逮捕、杀害。
1950年11月8日清晨,四个伤痕累累的年轻人,被拖出台湾保安司令部军法处的黑牢,到了马场町刑场的沙地旁。执行宪兵军官喝令她们跪下,一个年轻女子突然挣脱两名宪兵的挟持,奋力奔向沙地顶上,昂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刽子手们惊慌了,立即开枪射击。
枪声接连响起来,女子倒在血泊中。她的脸朝向西方,深情地遥望着祖国大陆,她的故乡……
这位女英雄名叫萧明华。女作家谢冰莹称她为“中国最有希望的女作家”,可她却在民族存亡之秋,勇敢地投身于革命事业,甚至在全国解放后,还漂洋过海到了台湾,最终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萧明华牺牲时,年仅28岁。她短暂而绚烂的一生,始于1922年。
1922年,民国进入第12个年头,中国大地上却仍是军阀混战,兵连祸结。新生的共产党,正在全国各地展开工人运动,寻找一种新的革命途径。萧明华于这年8月出生在浙江嘉兴,祖籍是广东潮阳。父亲为了生计曾下南洋闯荡,最后落脚到浙江省嘉兴县孝子桥河畔的凤家桥,费尽心力,创办了一个小小的家庭手工织袜作坊。
萧明华兄妹五人,萧明华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她最小。三个哥哥先后被父母亲送进嘉兴最好的荐桥小学(今东门小学),之后又升到季州中学去读书,希望他们早日长大成才,能分担一些家庭生活重担。明华的姐姐由于幼年患脑膜炎留下后遗症,丧失了自理能力,需要人照顾。所以帮助母亲操劳家务和照料姐姐的事便落到幼小的明华身上。
嘉兴是个多水的地域,明华家后院便临河水,她常常蹲在搭在后门外的跳板上洗菜、淘米,或者坐在灶口的小木凳上,将一把把柴禾填进灶膛,帮父母亲烧火做饭。母亲心疼小女儿,盛夏中午她总是搬一张小木床放在后门口,让明华躺着乘凉;寒冬的晚上,母亲总是带明华一起睡觉,让孩子得到母亲的温暖。
“她是全家的宝贝。”明华的父母亲和三个哥哥都十分疼爱这个聪慧懂事的女孩子,全家人都习惯称她为“华宝”。直到她报名上初小时,老师才按当地的习俗以及兄长的辈分,给她取了“明华”这个学名。
在战乱年代,萧明华一家人颠沛流离,抗战爆发,她随父母辗转到达重庆,1941年她从重庆师范学校毕业,当了小学教员。1943年秋,萧明华以优异成绩考入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
抗战胜利后,北平师范学院(1948年11月恢复北京师范大学校名)在北京复校开学。24岁的萧明华对这所大学情有独钟.通过老师台静农的介绍与时任国文系主任的黎锦熙的批准,她从位于四川江津白沙镇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转学至此,开始了最后两年的大学生活。
在北平师范学院,萧明华研习了黎锦熙的《现代汉语》,聆听了魏建功的“学术文”课,她感到学术与思想的大门,向她敞开了。同时,她开始创作评论、散文和小说,发表于风靡当时的《黄河》《北辰》等刊物,并与《黄河》月刊的主编、著名女作家谢冰莹结下亲密友谊。这位女作家曾在萧明华毕业时题词:“她是一个聪明而最富同情心的孩子.喜欢绿的颜色.这象征她是爱好和平的;有文学天才,又很用功,无疑义地将来一定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也是在北平师范学院,她认识了中共地下党负责人朱芳春,朱成了她的革命引路人。朱芳春的公开身份是北师大教育心理学教授兼河北省北平高级中学校长,秘密身份是我冀中军区敌工部干部。他为人沉着老练,也是萧明华一家在重庆时的老熟人。
此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北京如火如荼的爱国学生运动给了萧明华极大的教育和鼓舞。1947年9月,根据萧明华的表现,组织上决定吸收她加入朱芳春领导的地下工作小组。
在有限的资料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朱芳春庄重地告诉萧明华,做情报工作是危险的,需要的不仅是热情,更要有坚定的意志,所以做出决定之前,你可以从容认真地考虑几天。
萧明华陡然立起,坚定地说:“还想什么?我早就想过多少遍了,请您转告组织,我愿意把我的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的革命事业,一个人能为人民的革命事业而死,就无愧于己,无愧于父母和人民的养育之恩。”
萧明华即将毕业的时候,远在台湾大学担任国文系系主任的恩师台静农先生深知萧明华国语注音、语音应用的教学功力,几次写信殷切邀请萧明华到台湾任教。
大陆解放在即,静农先生的邀请无疑是为去台开辟新战场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反复考虑之后,萧明华向朱芳春道出这一设想,朱芳春立即向上级进行了汇报,党组织很快批准了萧明华的建议。
1948年6月中旬,萧明华做好了赴台准备,她甚至放弃了毕业典礼。行前,她专程返回老家,探望年迈的双亲。
此时萧明华的父亲已年近耄耋,母亲也早过了花甲。萧明华满含愧疚地对母亲说:“您和爸爸为我们吃了那么多的苦,我这个做女儿的,还没有好好地报答你们,不会怪我吧?”
母亲轻抚女儿的双手说:“有你这样懂事的孩子,我这个做娘的就心满意足了。”黎明的前夜,肩负重任的萧明华藏起对亲人、对故土的眷恋,义无反顾地远赴海峡对面……
1948年7月4日,萧明华乘船由汕头到基隆港,曾是同窗好友的廖蔚9即来码头接她。第二天下午,她在廖蔚卿的陪同下,前去看望了自己的老师台静农先生。那天,台静农的夫人还为她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大家同饮绍兴酒,边吃边聊,十分开心。
在商讨萧明华来台工作的岗位时,台静农说:“有两个职位,一是到台大国文系任助教,二是到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任助教,但要开课。”为了便于隐蔽,她选择了后者,同时,在台湾《国语日报》兼职。
台湾省立师范学院给萧明华提供了三处住房,让她挑选。最后,她选了和平东路二段114巷34号院内的一套住房。这套房子虽然面积小,但比较隐蔽。
萧明华站住脚跟后,立即写密信向朱芳春做了汇报。按照组织的指示,萧明华积极开展工作,广泛接触并争取台湾军政、文教等各界人士。其间,朱芳春因组织学生运动触怒了傅作义,为躲避缉捕,经组织决定,朱芳春化名于非,也来到台湾与萧明华一起并肩战斗,组织领导台湾的地下工作。
于非到台湾后,经常和萧明华秘密接触,这样时间一长就引来一些闲话。为了工作,党组织决定让萧明华和于非扮成假夫妻。萧明华表示:“如果是组织的决定,我可以服从。”
1949年1月31曰,北平宣告和平解放。但是,祖国大陆的形势越好,台湾的局势就越紧张。如果还不能得到上级组织指示,他们在台湾的活动就可能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会失败。于非几经周折和奔波,终于与北平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并带来了聂荣臻同志的指示:为了配合解放台湾的战斗,要不惜一切代价,获取台湾和祖国大陆沿海岛屿的军事情报。
萧明华和于非立即采取行动,很快就获得了国民党的《海南岛防卫方案》《舟山群岛防卫方案》《台湾兵要地志图》等绝密情报。其中最特别的是《台湾兵要地志图》,这是日本投降时,冈村宁次亲自交给蒋介石的礼物。这份绝密地图是日本人统治台湾时按十分之一的比例尺精心测绘的,连一间独立屋、一棵独立树都标绘得很清楚。有了它,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台湾的地形地貌和日军占领时期的防御作战工事,对解放台湾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这份地图平时只有少数几个作战参谋有机会接触,其他人要看必须经过参谋总长批准。地图藏在一间密室的石面墙内,墙外加设了一道上了两把锁的铁门,必须两个人一起行动才能开门看图。尽管防卫严密,经于非、萧明华等我地下工作者精心策划,终于获得此图。
萧明华抓紧一切时间,进行情报复制工作,在对《台湾兵要地志图》进行密拍后,便着手对两个防卫地图进行密写和包装。萧明华连续奋战几昼夜,终于在1950年新年整理密写好全部资料,放进了经过巧妙伪装的“航空箱”里。
而要将这些绝密情报安全地送回大陆,又是一项艰巨而危险的任务。正在他们为送情报而犯愁时,听说有一位老妈妈要返回大陆探亲。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可以让于非以亲戚身份送老妈妈回大陆,乘机将情报送回去。但是经仔细询问后,才知道老妈妈其实不想离开台湾,因为她舍不得留在台湾的儿子,又怕途中晕船。
于非和萧明华经过研究后,决定由萧明华接近老妈妈,取得信任后,再做老妈妈的工作。在之后的一个多月里,萧明华和老妈妈同吃、同住,精心地侍候老妈妈,终于感动了这位老妈妈,老妈妈同意回上海探亲。于是,由于非化名赵光邻以亲戚身份护送老妈妈回大陆探亲。他们先到舟山,再从舟山搭乘贩运私盐的帆船到达了上海。
于非到上海后,很快找到了我党华东地区情报负责人吴克坚、何以端等,呈上了这份重要的情报。吴克坚赞扬说:“你们的情报太重要了,我们要立即给前线指挥部送去,也希望你和萧明华同志注意隐蔽,注意安全,多和我们联系,祝你们再立新功。”
分手后,于非立即返回台湾。
1949年10月1日清晨,萧明华从收音机里听到当天下午3点播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实况的消息,萧明华和于非以及另外两位战友兴奋不已。当天下午,萧明华调好收音机,当从里面传出《东方红》的旋律时.四个为共和国在小岛上奋战的战友紧握彼此的手.眼里流下激动的泪水。大家斟满红酒,于非轻声吟道:“老马皆识途,舍身跟党行。王城光复日,凯歌唱儿听。”萧明华说:“王城是郑成功光复台湾后改的名字吧?”于非欣然点头。
1949年12月到1950年1月,于非与萧明华领导的“台工组”活动进入高潮,连续六次报回重要军事情报。
正在大功告成之时, 风云突变。
1950年1月,中共在台湾的负责人蔡孝乾被捕。
蔡孝乾,曾用名蔡乾,出生于台湾省彰化县,1924年在上海参加革命,1934年10月参加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敌工部部长,1946年秘密返台,担任中共台湾省工作委员会书记。
蔡孝乾第一次被捕后曾逃脱,第二次被捕后仅7天即叛变。蔡的叛变,导致台湾工委下属组织全部被破坏。国民党按照他所提供的名单线索,共抓捕了1800余人,经审判,处死1100人。其中,就包括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中将,以及负责与他专线联系的女共产党员朱枫。
蔡孝乾
1月31日,在警察系统中的“台工组”成员郑臣严、王隆煜等被捕。但这个信息没能被“台工组”及时掌握。
2月4日,两个陌生人上门来找于非。一听敲门声不对,萧明华立刻让于非从后门避走,并且没有她的亲笔通知,不要回来。
2月6日是个星期一,萧明华照常去师范学院给学生上课。这是她上的最后一课。深夜11点,她在宿舍被捕。她说要带件衣服,镇静地从后院取回了搭晾在竹竿上的旗袍,向战友发出了最后一次报警。
萧明华被捕后,最早拘禁在台北西宁南路的台湾省保安司令部保安处。3月25日,与她一同被捕的哥哥被保释。她则被转到台北市青岛东路保安司令部军法处看守所关押。
萧明华被捕后,受尽酷刑,坚不吐实,没有泄露任何机密,没有涉及一人一事。有一份材料这样记载:“阎罗殿”里残暴的“小鬼”们对他施以电椅、老虎凳、捆绑吊打,五天五夜不许她睡觉,妄图使萧明华在长时间的疲劳中失去自制力,不能进行正常的思维判断,继而从她纤弱的身上得到情报。萧明华以超人的毅力和勇气,经受了非人所能承受的煎熬。
她对暴戾狡诈的敌人郑重地宣告:“我是一个拥护共产党、拥护革命、支持共产党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者。
曾在《国语日报》做过排字工、后到“内政部”调查局(即中统的变种)做勤杂工的小刘,亲眼看到萧明华被捆吊在梁上,双臂双手多处骨折,昏去醒来后,什么话也没有,只是轻蔑地一笑。
虽然受刑后一度无法梳头,萧明华仍然用伤残的双手,艰难地为三个侄子侄女一人织了一件毛衣。
萧明华最牵挂的还是于非和党组织的安全。她深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友的危险会越来越大,她为组织和同志们争取的时间不可能太长。为此,萧明华心生一计。她借探监之机,将一只还剩七颗鱼肝油丸的药瓶托人带出去,说要按这种牌子再送几瓶给她。其实这是要于非迅速撤离的暗示。因为明柱兄妹在家均说嘉兴方言,口音中“七”与“去”十分相近,“鱼”与“于”又是同音,两者连起来说,便是“于去”。
当同志们领悟了这层深意后,都感动得掉下泪来。1951年4月1日,于非穿过险滩急流,几度闯关,终于将重要的军事情报再次送给了党组织,得到解放军前线指挥部的高度评价。人民解放军于当年5月1日顺利解放海南岛,5月19日顺利解放舟山群岛。萧明华。于非等人功不可没。
1950年11月7日夜,“军法处”看守所办公室的灯光又亮了。难友们都知道,那是敌人在为第二天的处决做准备,她们从看守对萧明华的恶劣态度,预感到她们喜爱的明姐将要远离。难友们紧紧地围在萧明华身边,低声哽咽着。萧明华明白难友们不舍的心思和情谊,她缓缓地站起来,走到窗边看一眼不远处的灯光,又坐在自己的铺位边,微笑着说:“我早有准备。不要紧,大家干自己的事情吧!”
她拿出离开家时母亲送的黄杨木梳,因受暴刑,手指骨折,她早已不能自己梳头,只好请一直为自己梳头的难友小黄再梳最后一次。小黄流着眼泪,解开萧明华又黑又粗的长辫子小心梳理起来……
萧明华打开自己的包袱,取出李清照的诗集,请难友小廖为大家读《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刚烈的诗句,伴着难友们的低声抽泣,萦绕在牢房中。
当日,萧明华就义于台北马场町刑场。行刑时,她拒绝跪下,高呼口号,往上奔跑,倒在沙丘顶上。牺牲时年仅28岁。
在牺牲前的那天,萧明华留下了自己的遗言:不要带我的遗骨回家乡,就让她在台湾吧。
1982 年9月11日,萧明华的骨灰,由其兄肖明柱护送,回归大陆,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9月16日,萧明华的追悼会在八宝山隆重举行。在萧明华墓碑的正面, 写着“萧明华烈士之墓”。碑身后,无任何生平与事迹的记载,只刻着于非所书的三个大字――归来兮。
萧明华烈士魂兮归来,在隐蔽战线上,还有很多像她一样,默默做出贡献的无名英雄。在北京西山,有一座“无名英雄纪念广场”,毛主席题写的诗词,镌刻在广场高大的墙壁上: 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吴石、朱枫等四位烈士的塑像前,摆满鲜花。846位烈士的名字,不镀金、不描红,与大理石墙壁浑然一体。墙壁上还留有大片空白,等待着那些尚未找到的无名英雄们的归来。
参考资料
《潜伏台湾的女英雄萧明华》,姚华飞,上海滩
《红谍萧明华:墓碑只刻三个字》,佚名,法制博览
《萧明华:不为人知的“北师大江姐”》,张蔚,名人传记
《潜伏者萧明华》,李卫平,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