畹町口岸属于一类口岸吗(云南畹町边检站)
畹町口岸属于一类口岸吗(云南畹町边检站)每当这个时候,作为副队长的他,始终冲在第一线,总是要求其他民警多休息会,而自己总是不知疲倦。一天下来,有的民警最长执勤时间累计达到12个小时,还需要时刻面临噪音、尾气、油渍的污染,穿上防护装具没几分钟,身上就浑身都是汗。从2004年入伍至今,七Sir已经在边疆奋战了17年,年龄也能在单位排到前三,但他能始终保持对工作的激情和热情。混板通道是中缅西南边境重要的贸易通道,中国冬春季90%的缅甸西瓜选择从这里入关,销往国内各地。疫情前,日均出入境旅客可超过7000人次,车流量达到3000辆次,单日货物进口量可突破2万吨。疫情发生后,相邻口岸通道关闭,混板通道成为了瑞丽边境贸易的唯一货运进出口渠道,进出口货物的种类也由单纯以水果为主,变得更加多样化,执勤面临的考验和压力陡然倍增。
黝黑的皮肤,敦实的个子,永远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是放在人堆里不显眼普通人,但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民警,被单位的同事亲切地称为“七Sir”。
1983年出生的和七星,是怎么得来这个外号的呢?不仅因为他的名字中有个“七”字,更是因为在别人眼中,他有“七宗最”。
和七星
吃苦耐劳之最
从2004年入伍至今,七Sir已经在边疆奋战了17年,年龄也能在单位排到前三,但他能始终保持对工作的激情和热情。
混板通道是中缅西南边境重要的贸易通道,中国冬春季90%的缅甸西瓜选择从这里入关,销往国内各地。疫情前,日均出入境旅客可超过7000人次,车流量达到3000辆次,单日货物进口量可突破2万吨。
疫情发生后,相邻口岸通道关闭,混板通道成为了瑞丽边境贸易的唯一货运进出口渠道,进出口货物的种类也由单纯以水果为主,变得更加多样化,执勤面临的考验和压力陡然倍增。
一天下来,有的民警最长执勤时间累计达到12个小时,还需要时刻面临噪音、尾气、油渍的污染,穿上防护装具没几分钟,身上就浑身都是汗。
每当这个时候,作为副队长的他,始终冲在第一线,总是要求其他民警多休息会,而自己总是不知疲倦。
他说,“防境外输入是场持久战,保货畅通也是我们职责,我们头顶警徽、背靠国门,这是最起码的责任。”
和七星
爱“啃书本”之最
每天晚上,在营区的边检之家,大家总能看到一盏灯在亮着,“肯定又是七Sir在看边检业务知识了”。一位同事习以为常的说道。
七Sir高中毕业入伍,当初当战士考军校时,深知自己文化基础差,他就暗暗发誓,要拿出比别人多十倍的精力下功夫。训练间隙,午休时间,都被他拿来看书,甚至连小型练兵的五分钟休息都不放过。凭着这一股狠劲,他硬是敲开了军校的大门。
体制转改后,边防检查工作有了更高要求。他非常清楚,自己离全能型检查员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从此,每天不管执勤任务有多重,上机操作半小时成为了他的必修课。配发的边检题库5000题,不到两个月,就被他“翻”了个遍,厚厚的书本如今已被他磨得缺皮少角。边检业务有很多勤务规范和法律法规性文件,他怕自己记性不好,便专门整理,装订成册,随时拿在手上,逐条逐句的学习,遇到不懂的就记在笔记本上,事后找有经验的老民警请教。慢慢地,半路出家的他,成为了单位的业务骨干。
和七星
“带动氛围”之最
在执勤二队,年轻的转改民警较多,工作时间短、经验少、三观还未完全成型。有的想上进却沉不下心,有的对未来没有规划,显得比较迷茫。而七Sir对此总能敏锐察觉,乐于充当他们的领路人。
民警刘杰工作有干劲,喜欢钻研业务,但不善言辞,做事时冷时热,职业心态很不成熟。七Sir结合他的特点,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帮助他正确分析性格优缺点,理性看待自身定位,鼓励他走上讲台展示自己,并帮助他制定未来发展中短期目标,逐渐地,让他扫除了思想雾霾,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
在七Sir的带动下,执勤二队的各项活动风风火火,业务学习小组、党建小课堂、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队内民警个个求上进、人人有目标。
“直言不讳”之最
平常看似忠厚老实的七Sir,在对待工作上的事情,从来不含糊,有一说一,有时甚至不顾及情面。
与他同一宿舍的周啟斌,是和他同年入伍的老战友。平常两人关系非常好。但在今年上半年的一次民主生活会上,他却让老战友差点“下不了台”。在对周啟斌提出批评意见时,他直言周啟斌想法过多、顾虑太重,没有很好地尽到一个老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并且说的有理有据,真正做到了红脸又出汗。
面对民警执勤过程中不注意细节的问题,七Sir做好了前期调研,直指要害,提出了定点定时定量给民警加餐补课,集中强化学习,量化勤务考评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了这一“顽瘴痼疾”。
和七星
“语言能力”之最
平日里人缘很好的七Sir,也有让人“烦”的时候。因为在单位,他经常见人就拉着不放,要“闲聊三五句”。
他自我调侃是懂五种语言的人。他是正宗的纳西族小伙,纳西语自然不在话下,英语从读初中就开始学,也算是有点基础,在德宏生活工作多年,傣语和景颇语也会点,加上云南话,凑齐五种。来到边检岗位后,经常要跟缅甸籍人员打交道,他依旧孜孜不倦,又学起了缅甸语。
不过,语言天赋确实不怎么样的他,迟迟找不到学习窍门,口语水平一直上不去,于是,身边的同事成了他的“训练工具”,看到了就要“陪”他切磋几句。单位的缅语翻译,看到他就要“躲”。但私下里,同事们都佩服他的这股劲,许多民警纷纷受到感染,开始主动拿起课本,加入他的缅语学习小组。
如今的七Sir,能会近百个缅语单词,会近50个简单句子,应付工作中的简单交流,完全没问题。
和七星
“亏欠家人”之最
在外工作17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七Sir的妻子,原本在瑞丽有一份薪水挺高的工作,但自从有了孩子后,只能把重心放在家庭上。前年生了二胎,双方父母都在外地,七Sir又经常加班,照顾孩子的任务只能落在妻子身上。
去年疫情发生后,妻子只能辞职在家,当了全职奶妈。大的在读幼儿园,小的还不满两岁,正是最淘的时候。往往刚哄了小的睡觉,大的又吵着肚子饿了。七Sir深知妻子的不易,但也只能每次在回家的时候分担一些。不过,每当谈到这些,他总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一个守护边疆的移民管理警察,都有这样的遗憾和困难,相比单位一些夫妻跨省分居、父母重疾在床的民警,我的这点愁心事算不了什么。”
“我没你们说的那么好,从事一个职业,有收获就有遗憾,有付出就有回报,身边的战友都是一道闪亮的光,他们都很优秀,也随时激励着我,感动着我。”说起大家给他总结的六宗“最”,七Sir自己有点不好意思。
未来姿态之最
说起未来,七Sir表示,“建党百年,风华正茂,伟大时代召唤伟大事业,这第七‘最’,我要用奋斗的姿态,留给永远奔涌的自己,留给无限美好的未来,留给和我一起战斗在移民管理一线的战友。”
云南网通讯员 袁野 施阳丹 摄影报道